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人肉搜索"引发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因特网的一个新事物,"人肉搜索"可以调动网民积极参与搜索与共享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在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也有可能因为侵犯隐私权、造谣、诽谤等给当事人造成严重干扰.从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的角度对网民使用"人肉搜索"的行为进行指导与规范,是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及其对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人肉搜索"的概念、类型、传播模式及传播特点,并分析了"人肉搜索"在信息来源、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平等方面对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公民表达与舆论监督的新阶段——试析"人肉搜索"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肉搜索"是相对于机器搜索而言的,与机器依赖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不同,"人肉搜索"主要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和纽带,由网民积聚力量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源,对一些问题或倡议进行解答及回应.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作者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对互联网"人肉搜索"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引发"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当事人姜岩的"死亡博客"在网上激起了网友对其丈夫王菲的公愤,网友对王菲展开"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在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侵害了王菲的隐私权和其他正当权益.因此,如何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约束不当言论和行为,让"人肉搜索"能够通过互联网健康、规范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是近期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本文将就"人肉搜索"产生和火热的发展从网络、社会、法律、网民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人内搜索"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的长尾特征"长尾"实际上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人肉搜索过程中,信息以人肉搜索事件为核心,通过搜索主体之间的对话机制,形成网状结构的连接机制,向四周呈波浪式延伸,并以人肉搜索事件的真相或本质为中轴聚合信息,形成扁平化的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是指更多地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它具有最大化发挥群体力量的优势。将这种搜索原理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活动中,可以克服用户在检索过程中遇到的专业知识限制、检索技术限制、可获得资源限制等问题。但由于"人肉搜索"过度开放,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人肉搜索"在信息开发及资源共享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4月,国内反"人肉搜索"第一案在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人肉搜索"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面对"网络暴力"的质疑,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以上问题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发展的速度超越了任何人的想象.同样.网络又带给了人们足够大的想象空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口号终于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网络已经成为了信息化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的每一步发展都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最近红得一塌糊涂的"人肉搜索"。说"人肉搜索"可爱,主要是因为这种互动型平台的出现把WEB2.0发挥到了一个极至。而"人肉搜索"的可怕之处,不完全在于它"搜查"的彻底.而在于它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以及被搜索人的"有口难辩"。客观地来讲."人肉搜索"本身谈不上是一件坏事.即使是本文提到的这种"可怕的‘人肉授索’".依然未必是什么不好的事情,最起码,他有效地把网络和现实世界结合了起来.让网络更加人性化.也让现实中发生的事件能够更快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传播出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肉搜索"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什么事情该被搜索.什么样的人该被搜索。这种搜索该怎么进行,又该怎么公布!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词.眼下有关人肉搜索的新闻就不绝于耳:社会学家陶宏开,有"中国戒网瘾第一人"之称,因就"魔兽世界"游戏接受央视采访发表反对意见而遭到游戏玩家的人肉搜索,极受侵扰;以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在网上离奇蹿红而成为一大热门的"贾君鹏事件",日前被媒体证实以"贾君鹏"的车祸人亡而宣告终结,家人透露,贾君鹏之所以丧命是因为不堪网友的人肉搜索精神恍惚导致疲劳驾驶.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项区别于传统机器搜索的新型搜索方式,"人肉搜索"本应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网民的不当使用使其陷入了畸形发展的误区.网络社区环境的特殊性、部分网民道德素质的缺失和现实社会环境中的诸多矛盾是导致"人肉搜索"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论坛管理,培养负责的"把关人"和理性的"舆论领袖",增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公众的自我伦理约束等措施来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试从网民心理角度论“人肉搜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网络社区“人肉搜索”登场以来,在我国网络信息传播领域,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信息传播的奇迹。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是一种人际传播,不仅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信息传播,更是网络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对于这一现象,学界更多地是从法学的角度对“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人肉搜索与网站法律责任”以及“人内搜索与舆论监督”等方面加以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另辟蹊径,试图从网民的心理角度对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爱心寻人行动,"人肉搜索"这一网络行为的社会影响可谓亦正亦邪。"人肉搜索"在揭露社会丑陋、满足人们个性化信息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其问题的梳理找出"人肉搜索"健康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引擎是近年来在互联网兴起的一种资料搜索方式,广义的“人肉搜索”泛指将Google、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与人工搜索相结合,一切由信息“征集者”提出问题,信息“应征者”回答问题的信息搜索与提供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网络暴力之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锐 《新闻记者》2008,(9):87-89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发生的几起事件,如"辽宁女事件"、"重庆女生事件"和"范晓华事件"等,使"人肉搜索"再次处于风口浪尖,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凭借网络社交平台,通过"人问人、人找人、人挖人、人查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方式获得结果的信息检索方式.要实现人肉搜索须具备以下条件:借助"名站效应"及网站管理者的帮助;所提问题带有一定的社会敏感性;"赏金猎人"之间要有合作精神,并需要专业的分析技术.人肉搜索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网民的多方参与,以及政府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的互联网世界里,"人肉搜索"是一大热门话题。客观上,"人肉搜索"可以起到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监督震慑作用,但也可能带来"网络暴力"或涉嫌侵权。文章拟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审视,主要分析了"人肉搜索"的传播模式、传播流程、传播特点,并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与网络传播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肉搜索"作为互联网中的一种新现象,是当下传播学、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界热议的话题.文章从"人肉搜索"与网络传播伦理的关系入手.梳理了"人肉搜索"的含义、伦理道德属性及其网络传播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人肉搜索,就是指更多地利用人工参与,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提供某特定对象的信息的一种机制。目前,多数"人肉搜索"事件针对的是一些负面的信息,通过网络集聚网民的公众力量,查找并公布出某个被遣责对象的个人真实信息,并将网络范围内的声讨转入现实生活中,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