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大同市永和新荣水泥有限责任公司Φ1 .8× 7m球磨机为例 ,运用弹流理论分析了在正常工况条件下 ,球磨机齿轮传动的齿面润滑状态可实现变粘度弹流润滑 ,并进一步分析了润滑剂和润滑方式的选择是保证弹性流体动压油膜存在及厚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弹流润滑研究中,通常假设粘度仅受压力和温度的影响,而不受边界效应的影响.当油膜较厚时,边界效应对弹流解的影响不大,但在油膜很薄的情况下,考虑了边界效应得到的膜厚要远远大于未考虑边界效应得到的膜厚,此时边界效应不应忽略.作者用粘度修正的方法将边界效应考虑进去,并得到了考虑边界效应的等温弹流解.  相似文献   

3.
摩擦学实验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相似理论对滑动轴承和弹流理论进行无量纲量的分析,提出用精确的数学方程表达求得流体动力润滑滑动轴承摩擦系数试验方程来计算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将相似理论有目的地应用到摩擦学实验中来。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承载能力,齿轮常要经过修形成为鼓形齿,其真实接触状态采用点接触来近似更为合理,因此研究点接触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更有实际意义。通过采用稀疏网格对弹流问题进行完全数值求解,求得接触区域的压力与膜厚分布,并与经验公式相比较,为齿轮传动中的弹流计算及研究相关问题机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静液挤压过程流体动力润滑状态形成的条件,推导静液挤压过程工件与模具表面间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Reynolds 方程和塑性加工润滑理论推导了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临界速度计算公式和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并对上述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由临界速度计算公式所计算出的理论数值和实验所测数值基本吻合,该临界速度计算公式可作为静液挤压过程中是否形成流体动力润滑判据;润滑油膜厚度的变化往往对工模具表面间的摩擦系数、挤压过程的稳定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本文提出的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工况条件通过合理调整工模具各参数的数值以使得油膜厚度值达到一个理想的数值,从而对静液挤压过程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研究静液挤压过程流体动力润滑状态形成的条件,推导静液挤压过程工件与模具表面间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Reynolds方程和塑性加工润滑理论推导了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临界速度计算公式和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并对上述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由临界速度计算公式所计算出的理论数值和实验所测数值基本吻合,该临界速度计算公式可作为静液挤压过程中是否形成流体动力润滑判据;润滑油膜厚度的变化往往对工模具表面问的摩擦系数、挤压过程的稳定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本文提出的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工况条件通过合理调整工模具各参数的数值以使得油膜厚度值达到一个理想的数值,从而对静波挤压过程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油膜很薄的情况下,边界效应对弹流解的影响很大。论文主要研究了钢-钢工况下,边界效应对油膜压力、厚度和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机械密封的摩擦学特性和密封性能,建立三维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模型来研究三角形织构对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并针对航空轴向柱塞泵机械密封的实际工况,对织构的形状、排布和深度进行优化。创新点:1.建立机械密封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模型,揭示三角形织构在混合和全膜润滑条件下的减磨减漏机理。2.以低摩擦和低泄露为目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优化三角形织构的形状和排布方式。方法:1.通过理论推导,建立机械密封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模型,并与热流体动力润滑模型和流体动力润滑模型进行对比,发现热弹性流体动力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图6~10);2.通过数值模拟,优化三角形织构的形状、排布以及深度(图14~22)。3.通过实验研究,测得织构端面温度,验证热弹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图25)。结论:1.由于机械密封的热力变形,密封端面形成收敛性间隙,因此更有利于减少泄漏;2.与同向排布相比,相向排布的三角形织构能产生更强的流体动压效应,且内外径织构数目越多、数目差距越小时,动压效应越强;3.直角三角形织构的动压效应强于等边三角形织构,并且在一定工况下能产生足够的液膜承载力使密封端面开启。  相似文献   

9.
分析和探讨近年来在润滑材料和润滑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润滑材料方面有绿色润滑油、离子液体、液晶润滑以及固体添加剂在润滑脂中的应用等;润滑技术方面有纳米润滑技术、颗粒流润滑技术和油雾润滑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保证企业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预防故障的发生是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而一个好的润滑方案是预防设备故障,减少维修成本的保证。本文就如何做好设备润滑方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结合摩擦学原理介绍了钻井过程中涉及钻井液的润滑类型,包括边界润滑、混合润滑、流体动压润滑和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等,并梳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钻井液润滑性评价方法的起源和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可为业内研究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在钻井液润滑剂筛选手段上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建议大力支持可规模化推广和贴合现场实际为一体的先进钻井液润滑性评价设备的研制,提高室内研究对现场应用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润滑及清洁度对滚动轴承寿命的影响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应用滚动轴承新的寿命计算方法对不同工作条件(润滑和清洁度)下轴承寿命的对比计算,来论述润滑与清洁度对轴承寿命影响的程度,证明合理润滑与密封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讨论比较多,说好说坏的都有,如何看待各种言论?如何看待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多做研究,少说空话。 一要研究当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各年级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是什么?很少看到这方面的研究报告,而“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句话在我国是专家说,教师也说,如果试问一下:学生在各年级段的形象思维的水平具体是什么样子,可能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包括专家),他们又是如何过渡的,到哪个年级需要怎样的过渡,大家更是迷茫,这就需要专家、教研员、教师深入学生,多做点实证研究。这样,对《标准》的讨论就会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如果专家们能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许多具体问题,那么对《标准》的讨论也不会停留在空对空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加有效地预测滚动轴承接触疲劳寿命,提出一种融合弹流润滑、材料疲劳强度和三参数Weibull分布的滚动轴承接触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将油膜压力映射到赫兹接触区域来获得椭圆接触弹流润滑下的接触应力.然后,根据串联可靠性理论推导出基于三参数Weibull分布的滚动轴承基本强度模型.考虑到应力类型、形状变化及载荷波动的影响,分别建立轴承零件关于最小寿命和特征寿命的P-S-N曲线数学模型,从而进一步推导出基于三参数Weibull分布和疲劳强度的滚动轴承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最后,将采用所提方法与ISO281:2007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得到的滚动轴承疲劳寿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当可靠性R大于0.93时,其接触疲劳寿命相对误差比ISO281:2007方法更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润滑油的非牛顿流体行为对液压往复活塞杆的斯特封密封性能的影响,为密封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创新点:1.基于幂律流体模型和JFO空化理论,推导出同时考虑粗糙度、流体空化和非牛顿流体效应的修正雷诺方程;2.建立非牛顿流体的混合润滑软弹流模型,探究流体流变属性对斯特封密封行为及性能的影响。方法:1.通过理论推导,建立混合润滑条件下非牛顿流体的软弹流仿真模型;2.对比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假塑性(n1)、膨胀型(n1)两种典型非牛顿流体和牛顿流体(n=1)对斯特封密封行为影响的区别,揭示假塑性和膨胀型两种非牛顿流体的密封机理。结论:1.非牛顿流体效应对液压往复斯特封密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幂律指数越大,流体的动压效应越强,密封性能越好。2.相比于牛顿流体,膨胀型流体润滑条件较好,密封具有低摩擦低泄漏的优点;假塑性流体润滑条件较差,密封摩擦力较大,不易实现零泄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风电主轴滑动轴承及其材料在实际工况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设计了一种能够实现频繁启停和不同润滑状态下功能的滑动轴承摩擦磨损模拟试验装置,完成了试验装置中频繁启停功能实现的软硬件设计。上、下试件材料分别选用聚醚醚酮和GCr15钢。先后开展了试验机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验证试验、不同润滑状态下的恒转速摩擦磨损试验以及不同润滑状态下的频繁启停摩擦磨损试验,并进行了相应的摩擦力、磨损量和摩擦温度的测量,试验结果验证了所设计试验装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行研制的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机对内燃机活塞环-缸套进行了摩擦磨损实验,主要测试载荷、转速以及润滑方式对摩擦副磨损的影响,应用称重法测量活塞环的磨损量,结果表明:在极限载荷下,活塞环的磨损量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加剧;若转速较低,难以形成润滑油膜,磨损加剧;必须使摩擦副处于一种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状态,才能降低磨损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试件表面形貌特性的变化,主要是统计参数和功能参数的变化。为更深入的液-固二相流体润滑问题的研究以及表面形貌设计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实验及理论角度闸述边坡高扬程虹吸排水容易断流造成虹吸中断的原凶,并提供解决方案,实观虹吸排水的长期有效。创新要点研究方法重要结论:利用物理模型实验,结合理论解析推导,得到了高扬程虹吸排水管顶部流态特抓及其与管径的关系,解决了高扬程虹吸排水容易断流造成虹吸中断问题,保证了虹吸排水技术住边坡治理工程中的长期有效性。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揭示虹吸水流经过管顶区段的兰利,流型特征(见图4);利用热力学理论推导,得到了虹吸水流绛过管顶区段由贴壁流向弹状流转变的临界管住,址公式(23)。管中形成气液共吲移动的完整掸状流是灾脱虹吸排水长期稳定的关键,虹吸水流绛过管硕区段由贴壁流向弹状流转变时存扯临界管仵。保讹边坡工群中虹吸排水长期稳定的管径以3.6mm为宜。  相似文献   

20.
"审题要慢,做题要快。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方面真正看懂题意。弄清条件是什么(告诉你从何处入手)?结论是什么(告诉你向何方前进)?它们分别与哪些知识有联系?""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一般说来,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至于不是题目要直接考查的过渡知识,特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