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百多年以前,上海外滩原是一片荒凉的浅滩,从苏州河到延安东路口,沿江芦苇丛生,只有一条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供纤夫们踏踏而行。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11月8日,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尔福(George-BaWur)到上海,以种种手段胁迫上海道台划地作“英租界”。自外滩地区成为“英租界”以后,这里筑起了用煤屑、炉渣铺筑的临江通道。之后不断拓展、改建成为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当时命名为“黄油漆路”。到19世纪末,上海工部局对外滩进行了一次大改造,外滩建成了20-30米宽的沥青路面,这里洋行、旅馆、货栈、银行……拔地而起,成了…  相似文献   

2.
吴志伟 《档案与史学》2005,(10):47-48,F0003
1843年,上海正式被辟为商埠后,允许外国人派驻领事,居住贸易,从而西方各国各式各样人物纷纷来沪;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南两边及虹口地带,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先后设立.蜂拥而至的西人,为了"交通知识,讨论营业,兜揽买卖,停驻旅客",并且为了在余暇之时能寻些消遣,于是在1864年,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率先在外滩设立.  相似文献   

3.
自开埠以来的150多年间,上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一变而为全球瞩目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市中心建成区面积也从不足三平方公里迅猛扩展到三百平方公里以上。在这过程中,笔者发现上海城市的扩展往往是沿着某一主轴线向前推进的,而且随着上海主要经济功能的改变,其城市扩展的主轴线走向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开埠至今,上海城市扩展的主轴先后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现概述如下:1843年11月上海被迫开埠通商。当时上海县城东南两面紧靠黄浦江,西北两面则是农田村舍一片旷野。外商来沪之后一眼就看中了县城以北俗称“外滩…  相似文献   

4.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大众媒体中的上海形象,多有外滩的靓丽风姿。特别是在“夜上海”景观中,外滩往往是不可缺席的标配。每到重大节日,外滩之夜会更加美妙。刚刚过去的2014年最后一个夜晚,发生在外滩上的跨年事件让36个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外滩的陈毅广场。当天晚上,从各个方向涌来的人流,汇聚在外滩,为的是一睹跨年灯光秀的华彩景观,体验跨越时光界标的非常时刻。但是,谁也未承想到,死神如影随形,尾随云集于外滩人流,制造了一个黑色的跨年之夜。  相似文献   

5.
金琦 《档案学研究》1992,6(1):52-54
城乡原貌影像档案是一种专门档案,它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地区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拍摄下来的,以各种城乡原貌历史照片和近代照片(包括少量影片、录像)组成的直观档案——城乡建设发展变化的真实历史记录.把不同时期在同一地区拍摄下来的城乡原貌照片汇集成册,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各地区整个城乡建设发展和变化的面貌,其利用价值较高,是珍贵档案史料的一部分.以上海外滩原貌为例,长期以来,上海外滩的全景照片,总是作为上海市面貌的代表性照片刊印在一些书报杂志上,久之,给人们一个印象:上海外滩总是那副老面孔.当然,城乡面貌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才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那么,上海外滩到底有多大变化?上海市档案馆在建馆30周年之际,展出了一组反映上海城乡原貌的历史照片,其中有:“100年前的上海外滩”、“1897年的外滩白渡桥”、“19世纪南京路”以及“100年前的上海县水城门”等珍贵历史照片数十幅.这些照片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当时上海外  相似文献   

6.
1.外滩:晚上的外滩,两边建筑的夜灯都打开,构成了辉煌的外滩夜景。这里是著名的情人聚集处。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1843年上海对外开埠。1845年英国人在黄浦江边的苏州河南岸建立了英租界;1848年美国人则在苏州河北岸开辟了美租界。紧接着,1849年法国人在今延安东路以南,接近旧城区(1555年上海筑城),也建起了租界,现在的中山东二路当时就叫“法兰西外滩”,这是法租界的前沿地带,今金陵东路是法租界的主街。  相似文献   

8.
<正>外滩景观的形成由来外滩是上海独特的滨江亲水景观,在这里可以放眼一览涛涛江水和片片帆影,呼吸带有水腥气的新鲜空气,并且能够欣赏黄浦江滨江大道上众多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外滩所展示的别致的景观风貌,使之充满了魅力,因此有人将外滩称之为"上海的眼睛"。外滩景观的形成,从1843年上海开埠开始,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外滩,是银行林立的“风水地”,资本竞逐的“冒险场”,有“东方华尔街”之称.在这条潜龙伏虎的金融街上,为中国共产党秘密工作的银行家不胜枚举,一批坚韧不拔、智勇兼备的“无名英雄”拔节而生,有的还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传奇外滩,静水流深,时刻涌动着潜滋暗长的革命激流.  相似文献   

10.
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翌年就传到上海.这年1月,上海轮船招商局就装用简易传声器(即早期对讲电话).1881年租界内已有外商在外滩等处立杆架设对讲电话.1882年2月丹麦商人开办的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7号建立了上海第一个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所,并于3月1日开放通话.翌年,英商开办的中国华洋德律风公司接办经营.  相似文献   

11.
12.
目录学理论研究与“三基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目录学理论建设中提出的矛盾说、书目情报、书目情报理论等三基点问题,作了一次认真的回顾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光盘发布系统中随书光盘的筛选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了图书馆光盘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中光盘的筛选问题,提出影响光盘使用的几个因素,并以此作为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年新希望     
<河北科技图苑>创刊十多年来越办越好,作为一名老读者和老作者,我由衷地高兴.为了把它办得更好、更辉煌,在新的一年里,我特地提出一些新希望.  相似文献   

15.
RFID在图书馆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自动数据采集技术,本文阐述了RFID在图书馆领域的发展基础,详细介绍了RFID系统的构成及其运用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RFID代表了世界图书馆界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也造成了其在邓小平图书馆运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徐超英 《中国博物馆》2003,(3):73-75,64
故宫博物院数字化广播从2002年“十一”正式开播,至今已运行八个月,工作状态良好,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全天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播出,远程计算机实时监控,可根据游客数量自动调节广播音量,真正体现了现代化高新科技在博物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18.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批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多被称为我国目录学之目的、任务、核心和优良传统.笔者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19.
Engaging two primary texts – Jacques Lacan' 1949 address on the “Mirror Stage” and the ninth chapter of the 1999 film The Matrix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heme of reflection under the aegis of different media ecologies. Beginning with a critical/deconstructive reading of Lacan's position, I argue that the mirror stage, and perhaps the whole of Lacan's psychoanalytic project, is premised upon the media ecology of print. The Matrix updates this conception of the mirror when depicting Neo's initial release from the simulation of the Matrix.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fferences and modifications between these two specular moments reflect a profound shift in media technologies and a concomitant movement between the metaphysics of presence and the metaphysics of pattern.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记录了2004~2005年我国图书馆重要思想启蒙时期中,作者经历的湖南图书馆百年馆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桂林年会、衡阳调查等事件,以及此期张勇、李国新、王子舟、范并思、余子牛、蒋永福、梁灿兴等的图书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