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培养思想道德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应坚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古今结合、相辅相成的原则,在融合实践中做到:用好教材,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跨学科结合,传承优秀诗词文化;立足实际,发扬本地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立德树人的价值,历史课程对于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前,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历史课程改革将这种优势充分彰显出来。具体而言,中学历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积极的回应,即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张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文化精神、教育行为与课程结构三要素的有机递进与贯通。  相似文献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应然方案。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改革的政治导向性、文化改造性以及教育有效性原则为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是:融合价值弱化、融合方法陈旧、融合主体失位、融合评价偏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从理念生成、课程建构、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维度做到:育人与铸魂相融合,共筑价值理性的“话语体系”;嵌入与共生相融合,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通道”;“道”与“术”相融合,增强思政课程教师的“课改能力”;评价与诊改相融合,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评价补位”。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小学语文课程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现实中,促进中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如下三条路径:转变课程观念,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融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与体验。  相似文献   

5.
傅育 《少儿美术》2023,(4):17-19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宋代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精神的最高峰。笔者试图将宋代文化与学校美育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宋韵文化的感官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的融合与实施为研究视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内在契合之处。认为这种融合既能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目的,又具有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思政理论课吸引力和教学效果的实施可行性。并且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融合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优秀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血脉相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这种融合是一条可行且极有价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机制不够完善、进课程设置不够系统、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相对不足等问题,依托国家课程的规范实施,并融入重要历史文化、民间工艺、节气风俗等进行育人实践探索,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精神,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课程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生态工程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课程中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6个案例进行调查,探析学生感兴趣的融合方式及其原因,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价值,探索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家的精神,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包含着两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爱家情怀,第二层次是爱国主义情怀。大学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课程增容、主题文化长廊、专题讲座、网络文化园等方式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提升、实效性的增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两者的有效融合需要提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输出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的教学体系,突出实践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产物,也是民族精神的直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影响当代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力量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充分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极大丰富其教育资源,通过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为中国梦实现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因此,需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教育与文化层面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改革课程结构,结合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肩负文化传承和创新使命的高等院校,应该把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建立融合课程的一个渠道是创建融合性校本特色课程。兴文县香山民族中学展开学校文化主题统领的特色课程建构,即在“融生”文化主题统领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融合创生了书院课程、民族课程、劳美课程、研学课程等四大融合性特色课程。每类特色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书院课程指向书院文化培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民族课程重在以民族文化铸造精神之魂;劳美课程重在融合启智;研学课程重在知行合一润泽心灵。这些课程既有多种资源的融合,也有五育元素与价值的融合生长。  相似文献   

14.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见证了历史的流转,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依托于文物知识体系的基础教育校本课程研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将“文物”融合进高中阶段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可以使教师在设计校本课程时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根据河北博物院院藏精品以及课程标准来制定校本课程目标,以河北博物院院藏青铜器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学科融合课程选择化学学科模块和其他相关学科模块分组进行实践研究,明确活动时间和小组分工深入探究青铜器的意义和价值,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实践成果,深入感受以文物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莉莉  张瑶 《英语教师》2022,(16):12-14
阐述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西方文化、学生、教材和教师等四个方面分析高校英语课程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途径,即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增加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重视师资力量建设,提高英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思政意识;调整教学评价体系的结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精神家园,包含着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带有普遍性的生存智慧,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西北大学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之一。课程渊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张岂之先生主持的、为大学生开设的“伟大的祖国”专题系列讲座。该讲座的目的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张先生逐渐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最好的载体。1993年4月,张先生在《中华文化》杂志上发表《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一文,该文最后说:“我们的国家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在现代化的伟业…  相似文献   

18.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新课程改革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理念,立足音乐,融合语文、历史等多学科,利用学生古典诗词吟唱团每周固定的校本课程时间,进行跨学科领域的学科融合性校本教学与课程素材资源开发。经过两年扎实的实践研究,构建了集音乐性、歌唱性、美听性于一身的中小学“古典诗词吟唱”校本课程素材体系;形成了课程有效实施的三大策略;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增强了文化自信心;提升了教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传统文化素养;打造了学校的“诗香校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张淑琴 《甘肃教育》2024,(2):125-128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幼儿带来精神启迪,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因此,幼儿教师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潜在的教学资源,整合幼儿课程,使得幼儿在学习成长中积极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优良特点,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文章主要结合幼儿课程教学展开研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必要性,并结合现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科教学需要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包括:依据学情特点和教材内容,积极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氛围;基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精心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与作业;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合理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价方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