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一种语言走向世界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它依托的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条件。汉语现作为联合国工作语之一,它的被使用也是一个渐进过程。汉语随着WTO也将逐渐推向世界,在此过程中,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也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言学界对模因论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英语"。它是一种语言变体,同时也是文化模因,是英语这一强势模因因子在遭遇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时而自然本土化的一种嬗变。基于此,以语言模因的文化空缺为视角,分析中国文化的独特模因与英语语言中国化,浅议"中国英语"形成的必然性以及"中国英语"对世界语言与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古代汉俄语言接触,以汉语影响俄语为主,主要是汉语向俄语输出一些词汇。语言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不受其他地域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经常是强势民族的语言文化进入到弱势民族的语言文化,当然这里的强势和弱势主要是指那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实力而言的。在古代,汉族属于强势民族,自然而然中国的语言文化就会被其他民族所吸收和引进。彰显汉语的语言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语言与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5.
周鹏飞 《海外英语》2011,(3):156-158
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存在权力差异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总是不平衡的,总是存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翻译既可以充当着强势文化侵略弱势文化的帮凶角色,也可以成为消解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力量。翻译中的杂合是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沙博理作为一名出生于纽约并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翻译家,其《水浒传》译本在面对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间的文化差异时,采用了异化为主,以归化、简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既成功地使译文具有目标读者熟悉的语言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原文本中汉语的特征,使两种文化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对话,这一巧妙的翻译手法对中外交流,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语是一种稳定性很强的语言,它既是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语言,又是变化最少的语言。然而。在新时期,它却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李军 《考试周刊》2012,(9):26-28
英语和汉语都是在与其他语言的接触中发展起来的.英国和中国都有过被外族入侵和统治的历史。在英国,统治者的语言成为官方语言;而在中国,被统治者的语言却占统治地位。选择哪一种语言有多种原因。可能是由于统治者的偏好。也可能是由于文化的差距。英语史和汉语史告诉人们,一种语言是否具有重要性并不是取决于它本身内部结构的优劣.而是由使用它的人及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权势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汉语战略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扩大汉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影响,提升汉语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强势语地位,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强国梦想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全世界的数千种语言中,汉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汉语战略,既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其意义重大而又深远。不过,实施“国家汉语战略”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国家汉语战略。  相似文献   

9.
刘涛 《现代语文》2006,(11):41-42
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离不开汉语拼音的应用 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胡锦涛主席曾题词"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世界汉语大会于2006年7月20~22日以"世界多元文化构架下的汉语发展"为主题成功召开.这一系列举措,都将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步伐.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汉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越来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继酒吧之后,现代汉语中产生了大量的吧族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同时对人们的现代生活也有深远影响。模因论作为一种基于生物进化观点基础之上的理论,可以广泛充分地解释社会文化进化与传播现象,解释语言现象中的发展演变规律,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模因论角度来看,吧是在中国社会发展与人们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驱动下成为强势模因,经过模因复制与传播,从而形成吧族词。  相似文献   

11.
王慧 《考试周刊》2009,(32):38-38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无论是在大自然里或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有关颜色的表达词语有很多,然而同一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有相同,也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主要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学习汉语,出现了"汉语热"现象。然而,汉语的学习不单只是语言教学,还应渗透相应的中华文化。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外国学习者应以文化为依托学习汉语,避免"文化休克"现象出现。本文旨在分析中华文化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作用,探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策略,使更多的外国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世界日益走向开放,各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从而使彼此间的语言交换显得尤为迫切。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英语是公认的第一大国际性语言,而汉语历史悠久,古老而永新,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十亿人以上)的一种语言。近几年来,人们越发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关起门来进行,它要求面向世界。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世界性的汉语学习热潮与日俱增,例如澳大利亚政府就规定汉语为该国的第一外语。所以,面对世界“汉语热”不断增长的形势,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并把它作为科学来研究、总结,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文化以一种强势文化的态势冲击着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处于弱势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相对独立和各个国家自然、历史条件的差异,世界语言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单一化与体系化的关系,而是多元化与相互交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动词连用是汉语一种重要的语言机制,它与汉语语法体系相适应,可以弥补汉语词汇方面的不足,并发挥类似非连动语言中的功能成分的作用,是汉语语法自我调整、自主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结构,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促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从模因论看“中国英语”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英语"这一变体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它是基于强势模因英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断模仿和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语言.本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视角阐述"中国英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嬗变,并指出随着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增强,"中国英语"将被世界人们理解和接受,不断与世界英语融合.  相似文献   

17.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民风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之广,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跟该语言的语音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弄清楚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汉语交际语言,并在语言运用中表达得体。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汉语在国际社会中受到的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网络新语言作为21世纪最新潮的一种语言形式,如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对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本文就当前热门的网络新语言的英译策略进行讨论,对现有译文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力求让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了解汉语及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9.
动物形象的文化“烙印”──谈英汉动物语汇的文化差异马瑛杰汉语和英语同为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也同是世界上最丰实最灿烂的文化。然而,两种语言记录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透视的是两种不同民族的心态,所以,两种语言的文化含义也就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重言管窥     
重言源远流长,应用广泛普遍。它结构独特,灵活多样;它短小凝炼,鲜明生动,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重言来构词或构形,是汉语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汇、语法现象。在文学创作中,重言运用一直被当作主要的语言表现手法之一。重言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学上,而且渗进更广泛、深刻而根本的中国“社会传统”和“心理习惯”之中。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