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蕾 《新闻前哨》2002,(2):13-14
去年8月下旬,各 大报刊纷纷载文,称8 月18日神农架发现一 直立行走的奇异动物, 神农架林区政府方面 认为这就是人们俗称 的“野人”。在科学昌 明的今天,一个荒谬 的、与科学相违背的论 调依然大有市场,是颇 具讽刺意味的。那么这 种有“野人”说何以被 广为传布并为人们所 接受呢?笔者希望从传 播学角度,结合自身实 践经历,对有“野人” 说传播现象做一番剖 析。 一、神农架是否存 在野人 首先,我们要明确 一个问题,即神农架是 否存在野人。神农架存 在“野人”的可能性几 乎为零——这是凡是 曾本着严谨求实的态 度用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近日,湖北46位专家联名上书吁请重开神农架野人科考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人们的目光再次被吸引到了湖北神农架这个神秘的地方。"野人"列当今世界四大自然之谜之首,在很多国家都有野人的传闻。如印度、尼泊尔称她为"耶提";西伯利亚、蒙古则叫"阿尔玛斯";在加拿大、墨西哥,它被称为"沙斯夸支",在美国叫"大脚怪"。在我国,几千年以来,一个神秘的影子一直笼罩在神农架当地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谁也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人们都在口口相传着一个名字——"野人"。所谓的  相似文献   

3.
湖北电视台马年神农架穿越和九连墩考古两大直播报道活动,给参与者和亿万观众都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回忆。羊年回首,颇值探讨。 一、两大题材,各具特色 从2002年9月21日开始,连续进行7天(每天1小时)的“2002穿越神农架”大型电视直播报道,可以说是湖北电视台“蓄谋已久”的选题。因为神农架扑朔迷离的“野人”之谜,亘古洪荒的地质地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无不构成神农架神秘的卖点。但作为非事件性的题材,显然没有直播的优势。作为直播的设计者,只能“无事造势”,人为地设计穿越科考活动。加之神农架地形复杂,穿越行动线长点多,连续移动直播技术难度大,因而直播设计受到技术可行性的诸多限制。从2002年12月21日开始,连续进行5天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10,(38):20-20
日前,中国有关专家重新建立起对中部原始林区神衣架进行“野人”考察的研究组织,并正筹划对神农架“野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5.
以情写海洋     
赵建东 《青年记者》2016,(25):38-41
《中国海洋报》是一份特色鲜明的行业报,报道内容涵盖我国主张管辖海域、两极、大洋等.作为《中国海洋报》的一名记者,我有幸5次出远海.在南极,我感受了极地冰穹的美妙绝伦、冷酷险恶和科考队员的可爱;在马里亚纳海沟,我亲历了中国首台载人深潜器突破7000米的珍贵时刻;在钓鱼岛和南海海域,我见证了海监队员维护海洋权益的英勇壮举.  相似文献   

6.
1986年,社会上传闻神农架有“野人”。提到神农架只觉得那里是一种诱惑,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诡谲世界。  相似文献   

7.
西藏,在大多数内地读者的心目中,是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而我这个已在高原上跋陟万里的人,却仍觉得脚下这片土地是如此富于神奇色彩。在这里,我结识过亲眼见过“飞碟”光临头项的边防军人和目睹“湖怪”浮现水面的地质队员,他们讲述的这些鲜为外界所知的自然之谜,使我不胜惊诧。而最令人困惑,也最引人好奇的,还是那在雪域林莽中直立行走,行踪怪异的“野人”的传闻。作为一名记者,在西藏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曾进入藏东原始森林和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也曾取道帕里雪原,翻过喜马拉雅山,来到藏南边境采访。我在藏族群众中间,听到过有关“野人”的传说。当然,记者只相信事实,对那种道听途说,我都一笑了之。可是想不到,我却真正碰到了确有亲身经历的人,听他们讲述那些离奇境遇,我真有点  相似文献   

8.
在科考行动中,科考记者的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科考队员,又是记者.这种划分其实很浅表,要做一名职业科考记者,他所承担的角色远比这复杂得多.他更应该被定义为一位项目管理者,一位技术能手,一位科学家助手,一位运动员,当然更是一位科考队员和记者.  相似文献   

9.
刘建 《新闻界》2001,(5):40-41
2001年8月2日下午2点至3点,“2001年中国慕士塔格登山队”A组6名队员成功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我作为唯一的记者队员也在其中。这是我记者生涯以来攀登的第5座雪山,也是我攀登的最高纪录。对于我来说,登山是我的爱好,高度是我的追求,但并不是唯一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采访比登山更重要,鱼和熊掌兼得,我为此付出了比其它登山队员更多的体力和毅力。(一)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坐落在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阿克陶县境内,是帕米尔高原西昆仑山脉西段著名的高峰,“慕士塔格阿塔”在当地语中即是“…  相似文献   

10.
正当人们对有关“野人”报道兴趣正浓的时候,中国实验动物云南灵长类中心最近宣布了两年来考察的结果:在盛传有“野人”出没的云南沧源自治县,既没有“野人”,也没有合趾猿,在云南省的其他地方,也没有找到“野人”和合趾猿存在的任何证据。这对于希望发现“野人”踪迹的广大群众和记者来说,无异于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对有的曾热心报道有关发现“野人”传闻的新闻记者,不能不说是一贴很及时的清凉剂。“野人”,是近年来报纸刊物上一个重要话题,有关的  相似文献   

11.
从长江源头出发 我们乘车、骑马、走路来到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在燕石坪,我们欢送洛阳8名队员上源头,同时我们雇了一批牦牛驮上物品,队员步行,十天后到达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在尧茂书遗留草帽之地立下了"长江之源"这块纪念牌.  相似文献   

12.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13.
163天,20000多公里,275名科考队员离开家乡,漂洋过海,怀揣中国梦想,追逐不落的太阳当地时间2月7日上午,随着一列雪地车队威风凛凛地驶入中山站站区,去年12月中旬赴南极内陆昆仑站执行任务的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内陆队终于返回中山站大本营,历时共54天。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不仅是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首个科考站,也是整个南极地区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严酷的科考站之一。据介绍,在昆仑站执行任务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的液封深冰芯钻实用钻取冰芯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大量深冰芯钻探  相似文献   

14.
我们乘车、骑马、走路来到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在燕石坪,我们欢送洛阳8名队员上源头,同时我们雇了一批牦牛驮上物品,队员步行.十天后到达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在尧茂书遗留草帽之地立下了“长江之源”这块纪念牌。长江的源头我没有机会看到.也没有太想去看,因为冰川太多,任何一滴水都可能是长江的起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珠穆朗玛峰——这座女神之峰的准确高度在国际上一直有争议,2005年4月22日11时50分,当我国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顶队员将红色的测量觇标高高地竖立在峰顶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地球之巅。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公布了最新、最准确的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海拔高程为8844.43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珠峰冰雹厚度总高程为8847.93米。谁又知道,这组简单的数字里蕴含着多少国测一大队珠峰测量队员的汗水和心血。在觇标竖立的背后,又有多少为世人所不知道的故事发生?从2005年3月1日第一批队员从西安出发,到6月10日第一批队员从“世界第三极…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12日,在成都举办了“世界女飞人”挑战赛,琼斯、李雪梅等8名中外选手在百米跑道上一决高下。新闻界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据悉,全国有100多家新闻单位的200多名记者汇集成都,12家省级电视台同时现场直播,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也派出记者前往...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近乎“名言”的话,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此话,从新闻追求新、奇的角度讲有一点儿道理,但把新奇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却不可取。在我国新闻界,有一些人十分崇赏“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所谓名言,一味追求猎奇,致使报刊上经常出现一些子虚乌有的奇人怪事。有一张报纸报道说湖南有一29岁的农民捕获一个“野人”,文中还描述野人“挑逗少女被当场捕获”。原来“野  相似文献   

18.
10月15日这天,我们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再访贫困山乡》的三名记者决定走两条线,分别采访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三个贫困乡——当顺、尖扎滩和能科。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才让太的带领下,我乘坐电台“212”北京吉普直奔当顺乡。汽车离开县府所在地马克唐镇,向西南行驶十几公里,便开始攀登古当坡山。山道蜿蜒曲折,从山下到山顶,一百八十度的弯道就有一百多处。汽车整整爬行了一个小时,从海拔二千米的黄河岸边到达海拔二千八百米的山顶。深秋时节,尖扎县川水和脑山两重天地:黄河边上,林木和野草依然碧绿;山顶上已是白雪皑皑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科考活动是中外学者一次成功合作的典范,这次历时三年之久的科考活动,在考古学、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由各种学科和来自不同国家科考队员组成的考察团,被学术界誉为是一所“流动的大学”。考察团在各学科取得  相似文献   

20.
走进昆仑     
(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我熟悉了大山,理解了大山。因为在开始新闻工作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括苍山中的一个矿山里干过几年活。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充满了艰难、生机和憧憬。“波涛一般的群山”,其实那里的山与东南沿海的其他“大山”一样,一般海拔也只有六七百米,主峰海拔也只不过是一千多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