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9年6月下旬,以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为首的"齐鲁之行、访碑游学"艺术考察队,对山东境内的主要碑刻书法和相关文化遗迹进行系统考察研究。他们登泰山,看《经石峪金刚经》,品泰山历史文化;看岱庙,访《张迁碑》《衡方碑》,体会汉碑之雄强;走曲阜,观《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张猛龙碑》,体悟汉魏书法石刻之博大精深;到济南,看山东博物馆,赏大明湖之美景;去济宁,品博物馆汉碑,看汉墓石刻,观水牛山摩崖;赴邹城,看博物馆,观四山摩崖刻经。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以连载的形式呈现艺术考察队在访碑游学过程中的见闻与思考,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就现存陕西汉中地区略阳、勉县的三处唐代石刻《药水窟画图记摩崖刻石》、《宴游记摩崖刻石》、《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形成年代与所涉人物作了考索,认为《药水窟画图记摩崖刻石》形成年代并非《汉中碑石》一书所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而是在唐宪宗、穆宗时期,并对该摩崖石刻中存在的"顺政郡"与"兴州刺史"名称上的矛盾现象进行了考辨与解释;此外对《宴游记摩崖刻石》、《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中的房涣、沈、元锡、严震等人物生平事迹及其此碑的唐史研究价值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3.
二、论文要目论泰山金刚经摩崖的艺术结构/姚盗铭//同上石刻《泰山金刚经》摩崖书法刍议/李大斌V同上泰山没字碑的性质与时代间题/顾铁符//文物,1964.5中国北朝佛教摩崖刻经儿泰山经石峪刻经、新泰祖徐山刻泰山无字碑考辨/李锦山//文物,1975.3经j/王思礼等//同上关于北齐刻经/(日)八木宣谛y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7一],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现状:〔泰山经石峪刻经、新泰狙徐卫978一下9山刻经〕/王思礼等斤同上我国现存最早的碑刻——泰山刻石/囹芬//文物天地,试论泰峰诸山摩崖刻经的两个问题/孙坚奋//同上,n。。。泰山无字碑考辩/姜丰荣//泰山…  相似文献   

4.
石刻文化     
《初中生辅导》2012,(Z3):97
我国的石刻文化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在东汉时期,石刻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是墓志碑刻。摩崖石刻在国内分布颇多。如山东省的泰安、邹城、汶上等都有摩崖石刻。著名的石刻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浙南摩崖石刻的整体考察和研析,结合碑派风格摩崖和代表书家,探究清至民国中期碑学形成的基因及其发展历程状况:清初人士为了避触文网,渐开金石学气候及碑学序幕之一角。从嘉庆开始,金石学大盛而致碑学兴、帖学衰。以阮元为核心的金石书法家对浙南摩崖石刻碑派书法之大兴做出了开山贡献,他们的躬行实践印证了清代碑派书法首先是从秦汉篆隶书体的复兴开始的普遍观点。而道光、咸丰直至清末,浙南无一段草书摩崖的现象,则是“篆隶振兴,草法澌灭”的最好注脚。民国初、中期碑帖结合、章草复兴为书史亮点,其体现在浙南摩崖石刻中的独特价值和带给我们的启迪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零陵朝阳岩摩崖石刻,保存了由唐迄今的一百五十余幅书法作品。其中多幅名家名作,各自呈现出独特的书法美学意蕴,就其整体观之,也标明了时代书风的变迁。故朝阳岩摩崖石刻既是历代书法名家作品的荟萃,也是一部凝固的书法史。  相似文献   

7.
摩崖石刻是远古时代文字记事、石刻、造像的一种方式,也是体现当时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种艺术行为。摩崖石刻的种类包括山崖石壁上所刻的图案、造像、书法或者岩画,在中国北朝时期开始盛行,以后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及宋、元、明、清及近代,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考古价值。摩崖石刻许多是依据描摹不同时期文化名人所题的书法艺术所刻,或体现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字体包括篆、隶、楷、行、草等;其他的摩崖石刻形式还包括石刻造像、石刻浮雕造像、岩画等,是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字、图形的一种记录形式,或者是一种具有原始图腾崇拜的礼仪,也成为现代社会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艺术考古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对辽宁摩崖石刻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是对辽宁地区摩崖石刻古遗址的一种艺术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是对辽宁地区摩崖石刻古遗址文化、艺术、考古研究内容的丰富。  相似文献   

8.
<正>泰山经石峪石刻,在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故俗称"晒经石"。《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属于北朝摩崖刻石,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花岗岩溪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泰山金刚经》与其它摩崖刻石不同的是,既无题记和刊刻年月,也无经主和书丹者姓名,后人或以唐邑所书;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后经过金石专家考证认为,应该是北齐  相似文献   

9.
<正>五岳之首泰山的玉皇顶是摩崖石刻比较多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是唐玄宗的隶书代表作《纪泰山铭》。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书家,他所写的八分体在唐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隶书作品除刻于泰山之上的《纪泰山铭》外,还有作为西安碑林象征的《石台孝经》。唐代隶书和秦、汉隶书的最大区别在于取法各异,取势不同。秦、汉隶书以  相似文献   

10.
七、版本选择 《泰山金刚经》,以其"雄浑丰厚"的艺术魅力深受古今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青睐.但因其字径较大,古来鲜有原拓供人们临习用.清代以来,《泰山金刚经》摹本、拓本和缩印本广为流布,计有10余种缩印本传世.它们多则上千字或近千字,少则几十字,均为弘扬泰山文化和传承书法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由于《泰山金刚经》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经文重复语句太多,字径较大,"拓工一纸拓一字,未详文意"(清阮元语)等原因,多数法帖在字口、字形、字径、贯通文意、原字对应等方面,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泰山金刚经》摩崖石刻的本来面目.这对正确临习和把握《泰山金刚经》的艺术特点,产生了很多误导.  相似文献   

11.
《泰山石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并被誉为"大字榜书"。如今对《泰山石经》的研究多集中在书者的考证、刊刻年代的考证、书法研究、书法与宗教的关系、残字考辨、描述介绍、文物保护等几类。同时,这也为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泰山石经》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2009年9月至12月,湖南科技学院中文2007级学生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朝阳岩摩崖石刻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田野考察。考察范围包括唐至民国时期全部现存朝阳岩摩崖石刻,统计石刻共计146幅。文章对这些石刻的位置绘有6幅示意图加以标记,对每幅石刻的年代、作者、主题、尺寸、书体、行数和保存程度作有详细的文字著录。  相似文献   

13.
分部在汉中褒谷石门隧道内壁及其南北山崖间的摩崖石刻,统称石门摩崖石刻。其中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十三种摩崖石刻世称“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这十三品有很高的价值。在国内当代有不少书法家题词,赞誉十三品是“国之瑰宝”,十三品陈列馆为“书法宝库”。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参观了十三品之后,在题词中写  相似文献   

14.
泰山散记     
徐晓毓 《当代学生》2013,(12):50-51
五岳独尊的泰山,没有黄山的奇美,没有华山的奇险,它的美在于山上的石碑石刻所营造的肃穆。泰山兼并古、丽、幽、妙,摩崖碑碣数不胜数。巍峨、雄奇、沉浑,这些才是形容泰山的。  相似文献   

15.
湖南科技学院与深圳大学文学院于2014年7月12日至17日联合举办“潇湘儒家历史文化考察”活动。考察活动的思想主题是以理学开山周敦颐为主的宋明儒家,地理主题是永州的摩崖石刻遗迹。考察以濂溪故里为起点,经月岩、朝阳岩考察周子遗踪,至拙岩考察乡贤沈氏遗踪,至九龙岩考察胡致堂遗踪,是为“潇湘圣贤之旅”。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郭沫若登泰山,看到经石峪的巨幅摩崖石刻,便立刻被上面所刻的经文吸引住了。由于石刻没有纪年跋文,刻制年代难以考证。随行者知道郭老对古文字深有研究,便请他解开这个谜。郭老沉思良久说道:“你们看这个‘世’字。从这个字的写法上即可判断出石刻的年代。唐代李世民曾做过皇帝,唐人为了避他的讳,才故意将‘世’字写成这样。因此,这摩崖石刻应为唐人所书刻。”众人听后,都觉得郭老的分析很  相似文献   

17.
依据当前新发现的无字碑西南侧的唐代摩崖石刻,以及无字碑上的四个神秘小字的内涵和书写风格,再从无字碑的形制、风化程度上初步推测,泰山无字碑似为武则天所立.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永州由于元结的倡导,道学及党争的兴起,加之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水石"、"寓贤"为主题的摩崖石刻群体景观,不仅内容不同于墓铭、造像,而且数量众多,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体现.文章为唐宋时期永州境内摩崖石刻的编年,体裁包括题名和诗刻,其中部分仅见于文献记载,石刻实物今已不存.编年据金石著录和方志文献汇集而成,初步统计摩崖石刻共计580项.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离不开笔画、结构、章法三方面的内容。然而,目前的小学教学中,规范书写的严谨要求,过分强调书写的技巧,很多学生都失去了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更是一种文化。摩崖、刻石、简牍亦是一座座的书法文化宝库,能够培养学生对书法文化的兴趣。站在文化欣赏的角度,开展字法、笔法、章法的教学,带领学生感受摩崖石刻的质朴、自然、大气,增加学生的基本书法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书法课堂的品质和学生的书法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海南古代摩崖石刻起源和发展情况以及根据生态地理分布的类型介绍,展示海南古代摩崖石刻种类丰富,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通过对海南古代摩崖石刻的研究现状分析,探讨海南古代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