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范红 《云南教育》2008,(10):40-41
有些语文教师说:“现在真不知语文课该怎么上才会是高效的。”我是教了十几年语文的小学教师,对语文课特别是阅读教学课该怎么上,有着自己的理解、看法、体会与经验。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奏响感悟、对话、熏陶、训练这“四部曲”。  相似文献   

2.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相似文献   

3.
首先,我并不反对在语文课上要“教知识”,我只是反对以王老师这样的方式去“教知识”,反对不论面对什么文本脑子里都只有“教知识”,更反对完全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其次,我也不赞成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想要教给学生的那些“知识”,我以为严格说来那更像是一种“说教”,而不是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研究中有一个奇怪的话语,即“把语文当语文教”。并由此衍生出~系列的相关话语,“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把诗歌当诗歌教”,“把文学当文学教”,等等。也许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些正确的废话,通过这句话不仅会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工作“没有把语文当语文教”,“没有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研究者著书撰文表达对一线教师教学的忧思,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与数学课打了近20年的交道,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也让我过了一把“作文课瘾”。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年,我教三年级数学,教同一个班语文课的王老师家里有事,请假一周。当时因为学校人手紧张,没有办法安排代课老师,只好我一个人“包班”。说是“包班”,其实是把语文课也上成了数学课,原因有两点:一是“隔行如隔山”,数学老师上语文课,那时感觉就如同在迷宫中探路,学科特点不一样,要研究大纲,要研究教材,怎么备课,怎样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怎样设计作业题,想起来就怕,一句话,不会备语文课,也不会上语文…  相似文献   

6.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好课三味     
王崧舟 《教师》2010,(27):1-1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相似文献   

9.
没有“语文味”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迫切需要返璞归真,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趣味性不可忽视。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想象与创造的衰退,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滑坡。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就将语文教师推入尴尬的境地。我以为与其说学生不喜欢语文,还不如说不喜欢语文教  相似文献   

11.
很难看到余迅老师这样干净的语文课了! 其一,简练。何以不拖泥带水?因为借了“语文本体教学改革”的慧眼,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语文课堂上是“万物齐鸣”还是抓住关键而及其余?前者显然是不可能的,语文课没有那么大本事。语文课应该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披文以入情”,语文课就应在这个  相似文献   

12.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教学琐谈之一知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还能上成其它课?其实不然。我1983年大学毕业初上讲台,教研组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帮我设计了一个“开场白”;同学们,卡吾文课上了七八年了,什么是“语文”呢?同学们定然说话文就是语文呗。那时,你再...  相似文献   

13.
三年前,我被校长找去谈话,要我由语文改教数学,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为其时我的语文课教得顺风顺水,几次被区里评为语文学科带头人,几次代表学校参加区里、市里语文教学基本功大赛,学校再缺数学老师,也不会让我改。偏偏校长让我改教数学,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因为你语文课教得好,说明你性格要强,肯钻,这些也同样能促使你成为数学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首先姓“语”.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别的学科,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内.把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我想用如下三个“味”来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三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在办公室里看教案,全神贯注地考虑着明天的语文课。陈校长走到我办公桌前,兴高彩烈地告诉我说:“王老师,学校决定由你教代数,派你到北京去学习,乘今晚上的火车动身。”校长把消息告诉我后,又征求我的意见。事出意外,又是兴奋,又是高兴,那还来得及考虑甚么意见。上北京去学习,那是求之不得的事,谁还不愿意呢!同行的伙伴,也是去北京学习的,不过原来他们都是教算术的,只有我一个人才是教语文的。这时我脑子里闪现了我能否教好代数的疑问。从北京学习回来,领导上叫我暂时教算术,顺便熟悉代数教材。这时,我思想发了岔岔,开始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了。我想,在读书时我是挺喜欢文学的,毕业后,分到小学又教的是语文,这完全合乎我的理想。现要我改行教代数,真倒霉。特别是听了语文组老师讲的革新课以后,心里更不安,总觉得  相似文献   

16.
“合上书”     
20年前我上高一,恩师叶上杰女主教语文,上课真可谓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正史、野史的典故信手拈来。以致我当了17年语文教师,给学生贩卖的轶闻趣事,许多还是从她那里趸来的。那时,古今中外的名著典故确实使我大开眼界,给我的教益远远超出了语文课本身。我上了高二,听高一的同学讲,他们的语文教师金紫千先生上课“从来不看书”,让你看第几段就是第几段。你看书听他讲,尤其是古丈、诗词,都是一字不落地背着讲。上完课后.许多同学都能背出一部或全文(诗)。这又让我们羡慕了一阵,效仿了许久。毕业前夕,我参加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不满,不少语文教师提出了类似“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呼吁语文课要上得像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看起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简单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要能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是关键因素之一。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既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达成和谐的交流。课堂上如果没有情感投入,教者会无精打采,学生也会兴味寡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怀着真挚的情感,创设一个充满真情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亲近语文。体味语文课的情趣和韵昧,享受语文课的愉悦。在语文学习中提升生命的品位。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二十多年“以提高语文教学的_效率为宗旨”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可以说,魏书生是走在最前列的一位。魏书生的语文教学颇具神话色彩,他很少上语文课,乃至“教材上的课文,我一节课也不讲,全凭学生自学自练”,而且“不留作业,不交作业,不写作文,不改作文,不考试,不批卷”。但他的学生的语文学习却处于极其高效的状态,考试成绩令人眩目。他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