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类型化的前提下,结构类法学院(系)应该以“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为其培养规格。“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在性质上属于特色型人才培养规格,在规格的培养落实上应该坚持“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担负人才培养重责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已实施六年,其效率和满意度均需要提升。这一计划所确定的法律人才目标虽针砭时弊却需要在长期性、稳定性和前瞻性上进一步提升和固化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法治人才概念,以法治为基础,吸收法律人才基本素质,倡导培养具有法律之德性、法律之知性和法律之技性三位一体的法治人才,是对卓越计划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和深化。卓越计划所推行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但需要更权威的顶层安排、更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更强力的行动推进。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过程,需要法学院回归本质功能,并与实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构成法治人才培养的主体机制和培养环节,形成更有成效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法学本科培养目标是确立法学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培养方案的指针.中国5个层次的50所高校法学院系的网页资料表明,80%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8%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2%是通识人才培养模式.数据显示,大多数高校培养目标中都有"高级专门法律人才"的提法,但是这一表述明显是不科学的,既与国家倡导的高校素质教育的政策相违背,又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应着手构建分层次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985"、"211"工程高校应偏向培养研究生后备人才;一般本科院校应走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至于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为培养应用型的基层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8.
郭剑平 《高教论坛》2020,(11):10-14
我国法学教育面临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法科毕业生与法律职业相脱节、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困境。这些困境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法学院校对法学教育目标定位没有达成共识。在新时代背景下,法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这一目标定位已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共识。法学院校在践行这一目标定位的过程中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学生法律技能训练、补足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丰富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来推进,从而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
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前在国内的操作模式主要分为:理念强化型、小范围实验班型和学院专门化培养型。实践证明,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当的优势。以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为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经过近年的实践,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做法,在人才培养理念的整合、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海外法学教育资源的对接、专题性国际项目的开展等核心环节中均取得了一定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符合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由于时间短、经验缺乏,如何进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值得深入总结与探讨。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在"法学+外语"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皆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在以下方面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创新与规律,"本色"与"特色"的关系,可否尝试"法学"学位的"本硕连读"以及"硕博连读",是否应该进行分层教学,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师资培育及其工作评价机制如何创新等,从而有效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涉外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1.
理工院校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当今世界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世界上约有三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为英国和欧陆模式,即法学院面向高中毕业生招收法律本科生(LL8),学生毕业后再经一年的法律职业培训,再进行1~2年的专业实习,方可取得专业资格,成为正式的法律工作者。这种模式和我国目前的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相似之处。第二种为美国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进入法学院攻读法律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非法律专业本科以上的学位,然后经严格的法学院入学考试才可攻读法律专业。一般学制三年,学生毕业后获得实际学位为法律本科。后来美国人称这种学位为JURIS DOCTOR(JD),这…  相似文献   

12.
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实现该目标,应当从理念、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来拟定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标准。健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应当改革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由高等法学院校自主设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行专兼职结合的双导师制。  相似文献   

13.
法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植法律人才。‘法律人才,包括学术人才和实务人才。从社会需求看,实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量的。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建立以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长期处于脱节状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张,大批法科毕业生开始进入基层法律实务部门,实务部门对法科毕业生的抱怨声开始不绝于耳,比较经典的是“堂堂大学生(或研究生),连××都不会,××也做不好”。这个“××”,可能是一份笔录,可能是一份审查报告,也可能是一次对当事人的谈话。在业内看来,应该是最简单的工作,但未经训练确实是无法胜任的,而法学院一般都不安排这方面的练习。  相似文献   

14.
职业主义法学教育是现代法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法学教育中践行职业主义,是法学院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必然选择。这既是法学教育历史发展的选择,也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2+2+2"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职业主义法学教育的一种新尝试,以推动法学教育的专业性、公共性和自治性,培养符合新时期需要的应用复合型法律优才。  相似文献   

15.
11月18日,清华大学法学院召开2012年度实践教学研讨会。会上,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围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作主题发言。他详细介绍了清华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并提出清华法学院未来要实现让百分之百的学生到基层实践和百分之百的学生到海外实践的两个"百分之百"目标,努力培  相似文献   

16.
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需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整体合力。法学教育来源于实践,也回归于实践。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外,需要构筑一个培养法科生实践能力的集法律事实探知、司法文书写作、法治思辨论证等综合技能于一体的学科体系,而建设长期稳定的动态化法学基地无疑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有效地促进高校法学院与司法实践基地的良性互动,最终促成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是导致我国高素质法律人才短缺与法学专业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根本原因。科学定位我国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法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关键。未来法学教育应该是多层次、一体化体系下的高起点、法律事务的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的精英化相统一的发展方向,因此也决定了我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理应在多层次结构上的法学应用人才、法学研究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的共同培养。  相似文献   

18.
法学是一门极具时代特征、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应用型社会学科,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各法律院校都努力对新时期条件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法律人才,如何加强和改进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建师大法学院和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等六所高等法律院校先后与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签订了建立法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协议书,共同建设法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法律院校与法院双方获得了共赢的效果,也为现代高等法学教育的深入改革创造了有益的模式和新鲜的经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云南教育》2007,(B12):31-33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法学院院长许传玺留学海外多年,在获得美国哈佛、耶鲁大学双博士学位等杰出成绩后,放弃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讲报酬,不计名利,回国任教并创建中美法学院,吸引和凝聚了多位和他一样有志报国的海外归国法律人才,并多次应邀担任国家有关部门法律专家,在国际法律与政治等领域成功地捍卫了国家与民族利益。在物欲横流,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的当今时代,许传玺这种无私奉献、一心报国的爱国情怀不仅是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亲身实践,而且感染和激励了他身边的许多青年学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法律职业道德是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必备条件。高校法学院系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法学教育中必须注重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特殊性,要求高校以多路径来保障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