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王士禛词     
通过比较《阮亭诗余》、《衍波词》两本词集,考察与王士禛词集相关的序跋评语等文献资料,分析王士禛扬州前期、扬州时期与扬州后期的不同词学风格。《阮亭诗余》中的作品主要是追摹唐宋词名家,用晚唐词之含蓄来补直白近曲之病;《衍波词》主张突破晚唐小令,师法南宋慢词长调;在离开扬州后,王士禛没有完全缺席词学活动,参与评点了多部词集。  相似文献   

2.
王士禛是广陵词坛的总持,有词集《衍波词》、词话《花草蒙拾》、词选《倚声初集》,且支持孙默汇刻了《国朝名家诗馀》,并评点过邹祗谟、董以宁、梁清标等人的词集。当今学界主要从"词论"、"词作"和"词史地位"等三方面对王士禛的词学贡献进行论析,虽时有精辟之论,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王士禛词学研究尚有拓展余地。  相似文献   

3.
王士禛的词学观主要表现在其词论专著《花草蒙拾》《倚声集初》序言及对所选词之评语中。王氏的词学观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尊词体,强调词之功用;二是主张词"当分正变,不当分优劣";三是确立婉约含蓄的神韵论词观;四是客观看待南宋词和北宋词,二者并重,各取所长。王士禛的词学观对其后来的清代词派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纳兰性德的同志们对《人间词话》中“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①这段文字一直有分歧理解.本文试结合王国维的其他论述.谈谈自己的认识,以就教于纳兰专家和广大的读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纳兰的词作多有评论,其着眼点各有侧重.清代词论家谭献认为“蒋鹿潭《水云楼词》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间分鼎三足.”王氏不同意谭的观点:“《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长调惟存气格;《忆云词》(按项莲生词集)精实有余,超逸不足,皆不足与容若比.”②在此他肯定了纳兰兼有蒋项之长,小令长调均有境界,且精实而超逸.这主要是从境界方面着眼的.王国维又说:“《衍波词》(按王士祯词集)之佳者,颇似贺方回,虽不及容若,要在浙中诸子之上.”③这是从词创作的总成就上进行比较,他认为纳兰不仅高于浙中名家朱彝尊、陈维崧,也高于当时颇负盛名的王士祯.王国维在另  相似文献   

5.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作者周容(1619——1679)字茂三,明末清初鄞县(现浙江鄞县)人。明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明亡后,一度剃发为僧。后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朝臣争欲荐他应试,他以死力辞不赴。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春酒堂文集序》说他“几于每饭不忘故国,黍离麦秀之音,读之令人魂断。”他还工书善画能诗。著有《春酒堂诗集》《春酒堂文集》等。  相似文献   

6.
“杀士”一词见于《尉缭子》等传世兵书中,银雀山汉简《兵令》也见“杀士”,《孙膑兵法》更有《杀士》残篇。学者们对它有多种解释,包括“杀死士卒”、“减少士卒”等。这些解释比较符合“杀士”的字面词义,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它们与兵法著作者的本意和当时的战争实际相去甚远。将“杀士”理解为“牺牲士卒”也有违军法“亡士卒多者,斩”这条军法。结合军法原理和有关条款,应该把“杀士”这个概念理解为:通过赏信罚必,使兵卒成为敢于拼死杀敌之士。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明、清人对属相同对象的明词的不同反应得出“词亡于明”之亡与评判者的观念相关,进而深入到历史语境当中厘定出使明词亡掉的三观念: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浙西词派的“醇雅”、常州词派之“寄托”。并对当今的明词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8.
吴师道乃元代颇有成就的大学者,在学术史、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且于文学亦有造诣。可惜历来很少有人涉及,其文集后世流传不广,影响了吴师道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吴礼部文集》的版本源流作出考述,嫠清其系统,认为《吴礼部文集》有四个版本系统。是书元刻本,乃世间仅存者,本有脱叶,今入藏日本静嘉堂文库。乃后世诸多钞本之祖本。流传颇广者,乃王士禛写本。明棉纸蓝格写本,与元刻本不同,出自原稿,竟体完整,又以吴氏所藏家稿校定,又经傅增湘校勘,不独在各钞本之上,抑更在元刻之上,今收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全元文》第三四册收录吴师道文十七卷,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礼部集》为底本,未能吸收前人的校勘成果,并不完善。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朴学宗师顾炎武以传统经学价值取向为标准品评、抨击明代学术之空疏浅陋,认为古学弃于明,经学亡于明,剽窃之风盛于明,改窜古书之习猖獗于明,制义所利在“空疏之人”,最没有学问的也就数明代人了(参见《日知录》)。此后,在《诗经》学史研究中,学者对明代《诗经》学多为贬抑之词,以为“明人之学,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胡朴安《诗经学》)。多以为“明代《诗经》学”学者不过数位,著作不过数部,而且或真伪不辨,或“无甚精义”,或“多凭臆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先生在北京大学师从褚斌杰先生  相似文献   

10.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罢官归里。乾隆间补谥文简。有《阮亭诗钞》十七卷,《带经堂全集》九十二卷,《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王士禛于康熙时为诗坛领袖。“执吟坛牛耳者几五十年”,论诗则以“神韵”为宗。《四库全书总目》云:“当康熙中,其声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诗集,无不称渔洋山人评点者,无不冠以渔洋山人序者。下至委巷小说,如《聊斋志异》之类,士禛偶批数语于行间,亦大书王阮亭先生鉴定一行,弁于卷首,刊诸梨枣以为荣。”王士禛在其时诗坛上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除却政治方面的原因,主要由于他的神韵说及诗歌创作实践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初王渔洋的《衍波词》、《花草蒙拾》和以广陵词坛为基地的活动开启清词中兴之胜。其词学理论纠正明人的偏执,提出并尊南、北两宋和婉约、豪放不分优劣的主张,并以李清照和辛弃疾分领两派之首,予以推崇。故其词除婉约外也有风格壮美之作,近辛稼轩词风。他领导的广陵词学活动也搭起了陈维崧等阳羡词人崛起的桥梁,使阳羡派以大倡稼轩体而名满天下。王渔洋胸中的辛弃疾“情结”,借此给予再一次的承传和张显,是辛词在清代传播和影响中最亮丽的一道景观。  相似文献   

12.
"词亡于明"、"明代无词",是清代词学一个不证自明的价值判断,况周颐则在词史观、词学价值观、词学批评等方面对其予以反拨,以为词史上的词格纤靡之变,罪不在于明而在清;明词体性与风格新变,乃是风会所趋,以陈铎和屈大均词作为代表的一代明词有其重大词学价值,体现出对明清词史的重新反思。况氏对明词的重新评价根基于其词学价值核心——词心,以"词心"观照词史,构成其词心史观。  相似文献   

13.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文人王士禛一生创作了《池北偶谈》、《皇华记闻》、《香祖笔记》等七部笔记杂录,其中多有小说作品。《池北偶谈·谈异》代表了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其小说创作的精华。王士禛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用词、内容等方面表现出崇奇尚异的审美取向,而这与其人生经历、心理体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官场作风好坏,关系到政权的总体素质、社会整体风气及国家兴衰。清初百余年所以相对兴盛,被称为“盛世”,是几朝统治者接受明亡的教训,注意整顿仕风,为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雍正朝在此方面尤其突出,完成了对康乾两朝承先启后的作用,正如魏源《圣武记》中所言:“盛世”出现,是“圣祖垦之,世宗碍之,高宗获之”。  相似文献   

16.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的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今人汪宗衍先生《读清史稿札记》一书中有《王士祯一史前后三名》一篇文章,说《清史稿》前后条例不贯,王士祯(1634—1711)一名有三种叫法,又说“与其名字谥号计之,近十称矣。”计汪文所说王士祯的字号共有九个:阮亭、士祯、士禛、士正、文简、贻上,渔洋、新城尚书、带经堂(依出现先后为序)。其实王渔洋的名字还有“士徵”,别字则有“子真”“豫孙”,别号又有“香祖”“桐花”“三绿”等,以下依名字、封谥、别号来分述由来。  相似文献   

18.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昳丽 《文教资料》2006,(25):57-58
彭孙遹是清代词坛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其才华让王士禛和朱彝尊都自叹不如,他的《延露词》清新俊逸,文采斐然。本文尝试从彭孙遹和妻子朱氏的感情入手,探讨《延露词》中爱情词的内容和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彭孙(1631——1700)是清初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与王士禛齐名,但王很钦佩他,誉之为近今词人第一,赞赏他的才气能“吹气如兰。每当十郎(彭排行第十),辄自愧怆父”。 彭孙早年有词集《延露词》广为传播,还有词学理论《金粟词话》问世。这是他词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至于《词统源流》、《词藻》等署名是他所著的词学理论书,据专家考证,则纯属书商盗用他的名义,割裂别人的词论拼凑而成,不能算他的著作。《金粟词话》篇幅短小,仅18则,共1200多字,但在清初词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各则多次为其他汇编性的词话或词家所收录、引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徐(钅九)《词苑丛谈》就采录了五则。 清初词的兴盛,不是突然起来的,它与明季“云间三子”与稍后的“西冷十子”提倡词学有关。他们开了头,于是清初词人辈出,蔚为风气。但是,清初词人对“云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