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地在个人心态中折射着传统文化的光辉。五四时期是个大变革时代。时代潮流将鲁迅推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作为思想先行者,鲁迅开始重新审视几千几来的传统文明。传统文化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敦促鲁迅举起启蒙的大旗。对传统文化在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和它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即对国民性弱点的反省与批判,当首推鲁迅。鲁迅在自己的小说中,自觉地表达了这种意向。沈从文与鲁迅小说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所指就有很大不同。传统文化对沈从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世俗民风的浸染与湘土人情的渗透,他在小说中构建的是一个感性自足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把鲁迅小说的社会背景当做小说的主题。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当然可以有所不同,但应该从作者的创作本意出发。要分清鲁迅小说的背景和主题,需以小说文本为依据,也要联系鲁迅的创作思想。现在简单谈谈我对中学教材中几篇鲁迅小说主题的理解。《孔乙己》《孔乙己》的主题,一般认为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批判某些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诚然,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本质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是把对它的批判作为反封建主义的重要内容,毫不留情地对知识分子的弱点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但《孔乙己》虽…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对传统士人消极文化和和消极精神批判之余,其中既留有一种深深的失落,也有怀一种拂之不去的眷恋。本文试着从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角度,结合鲁迅小说文本和鲁迅小说创作的特殊时代文化环境,对鲁迅小说对待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复杂心态作出文化意义上的阐释,以期了解鲁迅小说中这种心态产生的文化原因及其表现,了解鲁迅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精神的思考和追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化既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思想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地在个人心态中折射着传统化的光辉,传统化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敦促鲁迅举起启蒙的大旗,对传统化在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和它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即对国民性弱点进行了反省与批判。沈从与鲁迅小说创伤中传统化的所指就有很大不同,传统化对沈从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世俗民风的浸染与湘土人情的渗透,他在小说中构建的是一个感性自足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周氏兄弟笔下的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对鲁迅与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与学术活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北京的存在对二人成了一种参照,潜在地制约和丰富了他们对乡村中国的文化想象。倘若没有北京的生活经验,鲁迅的乡下小说图景或许不会那么浓地呈现出地域色彩;而周作人关于江南民俗的勾勒,也缺少了对比的色调。鲁迅对北京文化始终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而周作人则对北京文化从批判逐渐走向欣赏。打量周氏兄弟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化中的分分合合,兴衰流变。鲁迅与周作人有许多相近的思想,曾经有过密切合作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令后人玩味的故事。他们留给北京的,远不是文学上的花絮,倒是关于知识分子自我选择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62-65
1 鲁迅研究四题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2 )《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 (三个方面的主题 )及其思想价值。(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2 )掌握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2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4)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5 )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观点 ,包括“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  相似文献   

10.
张资平是一位人生的失败者,但其文学价值并非鲁迅给出的“△小说学”所能概括.张资平至少在新文学社团流派发展、开创现代白话长篇小说文体、开拓市民文化空间、建构灵肉一致的新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文学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用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新旧、明暗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鲁迅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存在.他的复杂性来自许多方面.鲁迅作为现代中国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从旧营垒中过来,生活在新旧时代的交替时期,经历过晚清、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政局的动荡、社会历史的巨大转型都对他思想的发展、精神的变迁产生影响,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鲁迅本身就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时代意识产生。危机意识成为整个知识阶层的共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良等政治意识成为一种时尚。第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批判,西方文化优越论得以确立。第三,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功名意识日益淡薄,部分入开始了职业转型。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都市生活了30多年,但他的小说中对于现代都市的表现并不充分,这和他的现实处境、情感态度、创作理念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实际上鲁迅的小说中最核心的意象是他关于城镇的表现。城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作为图像出现的非典型性又是因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追求的文化批判所决定;城镇作为书写符号指向的是文明符号;作者侧重通过知识分子形象来展示,并且作为创作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以其反映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及其所包蕴的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民主革命中最先觉悟的阶层,在“五四”和以后的革命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这不能不引起鲁迅的注意。同时,知识分子又是鲁迅所最熟悉、最了解的。所以,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小说中的一类重要题材。知识分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类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者;一类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殉葬品;再一类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新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主张青年少读或不读中国书,但他自己却对魏晋文化十分钟情,这是因为魏晋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反叛精神给予鲁迅从传统内部寻求批判传统文化的资源,反映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为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普遍带有一种魏晋文人心态,其深层意蕴在于鲁迅想借此实现个人对传统的突围。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中知识分子是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但二者的创作主旨完全不同,鲁迅否定和拒绝了传统文明,强调和突出了现代文明。而沈从文与之相反,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和灵魂。  相似文献   

18.
他者化在鲁迅与库切小说中有着充分的表现。他者化行为的施动者均以相貌体征、生活习性、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判定他者之依据,均以心理、言语、行动作为将对方他者化之手段。在他者身份的流变形态上,鲁迅小说表现为传递,库切小说表现为逆转,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尽管鲁迅笔下的他者化体现的是对国民劣根性以及封建文化的批判,库切批判的矛头更侧重于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施行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帝国:且鲁迅悲愤、决绝,库切犹疑、伤感,但以对弱者的关怀和对非人道行为的否定为主要标志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是两位作家笔下的他者化表现共同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9.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说《围城》在选取知识分子题材角度上,其视点是独特的,着力于从文化角度去考察知识分子的弱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小说还把思想批判意向和审美观照方向指向了整个人类的存在。“围城”的符号涵义也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