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老舍先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文学大师,是首都人民的骄傲。他的许多作品如《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二马》《月牙儿》《四世同堂》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称“老舍”先生为“老shě,也有人说应该读作“老shè”。究竟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2.
读钱钟书的学术著作无论是《谈艺录》《管锥编》,还是《宋诗选注》,都会有一种河伯见了大海时的感觉:“望洋兴叹”!以《谈艺录》论,他在书中援引的中外文学资料就达1100多种,其中历代各家诗话达130种,可以说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无一漏网;而《管锥编》就更是浩无边际了,共征引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其中西方作家与学者在千人之上,作品达1800多种。钱先生曾对李慎之先生说;我这辈子对西方的大经大典算是基本上读遍了! 因为钱先生读书如此之多。又对所读之书记得如此之深,深到可以任意援引细加批评的程度,关于他记忆好的神话也就滔滔不绝。有人讲钱先生寓所里根本就没有书,钱先生读书根本不用记笔记——书中的内容全在他脑子里。还有人讲钱先生有“照相机”一般的记性,看过的书  相似文献   

3.
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究竟是哪一篇?有人说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有人则持异议,认为“茅盾干一九二○年一月十日以笔名‘佩韦’发表的《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刊于《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一号)应是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见《新文学史料》)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应该是刊登在一九二○年一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一卷上的《小说新潮栏宣言》,署名“记者”.同期还登有署名“冰”的茅盾的另外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未必有人会有耐心读屠格涅夫的长篇,虽然他以他的《猎人笔记》和《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等长篇小说取得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荣誉”——巴金这么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以编辑身份访问巴金老人,我对他说:“谢谢您。”  相似文献   

5.
读书的滋味     
“请问书为何味?”——“百味”!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去读,会品出不同的味道。就拿《红楼梦》说吧,有人品出“宝黛之间甜蜜的爱”,有人品出“凤姐”刺鼻的辛辣,也有人品出“树倒猢狲散”的凄苦,也有人品出“外强中空”的贾府的辛酸……红楼上下几百号人,各有各的故事,真实反映了百味的人生。不同的书,同一个人去读,同样会品出各样的滋味。曾经夜读《红楼梦》,我哭湿了  相似文献   

6.
席琴(以下简称“席”):在世人心目中,列夫·托尔斯泰(以下简称“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以《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不朽著作而蜚声文坛。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托尔斯泰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巨大的文学成就似乎掩盖了他在教育领域所做出的出色成绩。王新炎(以下简称“王”):这多少有些遗憾。特别是读了你推荐给我的《托尔斯泰论教育》这本书之后,更是觉得遗憾;  相似文献   

7.
最近从《读者》上读了一篇叫“漂起来的石头”的文章,大意是:有一个智者在向他的观众宣讲时问道:“谁能知道怎样才能让石头在水上漂起来?”于是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智者摇头;又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智者笑说“没有木板”;也有人说“石头是假的”,智者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一个小孩子站起来大声喊道:“打水漂!”。智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正确!”  相似文献   

8.
李平 《当代电大》2003,(4):65-67
1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在___的小说中,用漫画式的方式描写了许多“新派市民”形象,既有兰小山、丁约翰之类的西崽,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娣等一类胡同纨绔子弟。 2)文学批评家___在《回忆录》中说,他在读小说《虹》时,读了几天;硬读了几十页,还是无法读下去。 3)契河夫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震撼了___的心灵,于是,他用“片断的方法”,“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创作了他的第二部作品《日出》。  相似文献   

9.
有人研究《陌上桑》,说罗敷夸奖的“夫婿”是一种“金头蚕”。有人研究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说它的意蕴在于暗示人们在社会的风雨中青春容易消逝。对《最后一课》,有人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读它;对《蚊子和狮子》,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它;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人从法学的角度来理解它;对《捕蛇者说》,有人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阅读它;对《死海不死》,有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析它;有人读《孔乙己》,欣赏它的“蒙太奇”手法;有人读《醉翁亭记》,品味它的“镜头”之美……这就是用视点变换、角度变化的手法来研究事物。  相似文献   

10.
据《钱江晚报》消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一次给学生所做的文学讲座中,建议广大的学生:“要凭兴趣读书,不能完全凭功利去读书。”格非在讲座中还介绍了他个人的读书心得,他说他读每一本书,都会做读书笔记。“尽管多年之后这本书的内容我忘掉了,但只用十几分钟看看读书笔记,我就会明白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因为笔记记的是最重要的内容,看看读书笔记就等于把这本书重新翻了一遍。”他说他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11.
黄伟 《读写月报》2023,(34):52-53
<正>近日,一则“中科院博士辞职开民宿”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个人志向与学历无关,博士开民宿,有何不可?有人说:尊重个人的选择,博士当然可以开民宿,开心就好。还有人为博士“说走就走”的行为拍手叫好。博士本人也说“我并不认为读完博士就怎么样了,我并不认为我读了博士学位,就一定要投入哪个高精尖的事业里……”  相似文献   

12.
愈是复杂的文学现象,就愈招致经久不衰的褒贬毁誉,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正是这样一部作品。自从这部作品问世以来,关于莎菲的形象,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她是封建叛逆者;有人说她是恋爱至上者;有人说她是个人主义者;甚至有人说她是,“世纪末的病态,虚无倾向”的代表者……。这些说法,虽然其中不乏精辟的识见,但却未能概括莎菲形象的全部内涵。有些评论文章由于各执一隅,又把人物简单化、概念化了。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2008,(10):54-55
问: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有人主张读shuāi,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生推崇《红楼梦》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促成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毛泽东要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信手拈来《红楼梦》事例,连类比喻,说明深刻革命道理,异彩纷呈,表现了他的革命红学观。他从文学上解读《红楼梦》,表现了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致的思想。晚年的“吊膀子”是为了“掩盖政治斗争”说,无疑是认识《红楼梦》的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朝代。唐诗、唐散文乃至唐传奇小说的成就早已得到后人的肯定评价,唐赋的成就却少为人提及。有人甚至说“唐无赋”(明李梦阳《潜虬山人记》),“唐以后无赋”(清程廷祚《骚赋论》)。比较重视唐赋的成就的是清人王芑孙,他在《读赋巵言》中说:“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总魏、晋、宋、齐、梁、周、陈、隋八朝之众轨,启宋、元、明三代之支流,踵武姬汉,蔚然翔跃,百体争开,曷其盈矣。”但是,他的话  相似文献   

16.
《江苏教育·中学版》1992年第5期发表了任欣伟老师的文章:《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本质》。任老师在他的文章里着重介绍了他在“创造性阅读指导”中的“尝试”,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不无一定的启迪意义;但他对“创造性阅读的思考”测未必准确。他在文章中这样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理解,有人说是鉴赏。我的看法是:阅读的本质是创造。”又说,创造性阅读“与吸收性阅读有质的不同。吸收性阅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小伙赵健从小爱读书,大学读了戏剧文学专业。因为一个学期在图书馆借了400多本书,获得了“优秀读者”称号。他在大学期间,办读书会,和大家一起跨年读诗。2022年,赵健开始在抖音发布荐书视频、读书心得。赵健在他的抖音个人账号发布过一条视频,介绍的是一本几十年前的冷门老书——《画魂:潘玉良传》。  相似文献   

18.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与学法。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与推崇。三国时董遇,曾有人要跟他学,他不肯教,还说“必当先读百遍”,并指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183;董遇传》)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  相似文献   

19.
佳佳读小学4年级。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暑假里,除了写作业,他还要读完妈妈给他买的10本中外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诗经》《基督山伯爵》《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沙恭达罗》……和佳佳的妈妈一样,在暑假给孩子列出名著书单的家长还有很多。然而孩子们却并不喜欢读这样的书佳佳说他最喜欢的书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我一看童话,妈妈就说我在看闲书。”佳佳一肚子委屈。长期关注儿童文学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谭旭东说:“许多家长都不太知道如何去指导孩子课外阅读,他们都以为读大部头的名著,读西方文学经典就对孩子好。对小学生…  相似文献   

20.
金圣叹其人,向来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金批”无论在当时或后世确实受到过许多人的推重。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中就称:“金人瑞批《水浒》、《西厢》,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但对他的“评点”,历代也都有人进行非议。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曾说过:“金圣叹好批小说,人多薄之。”“五四”运动以后,金圣叹就逐渐被当成一条“死狗”,遭到普遍的鄙弃。近来随着新的思想解放的浪潮,有人起而为金圣叹“翻案”,某些学者对他推崇备至,似乎在古代文学理论的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