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这可谓是"戏说"和"穿越"。在中国古代,帝令也不全称为"圣旨"。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圣旨的  相似文献   

2.
封建时代,凡是皇帝的指示和命令,都被称作“圣旨”。“圣”指皇帝,“旨”即旨意,“圣旨”就是皇帝的旨意。其实,“圣旨”只是一般通称,在具体应用和形成文字时,是分为“制”、“诏”、“敕”、“谕”、“诰命”。“敕命”等种类的,应用时有着严格的区别,不可随便相互取代。 制,又叫传制,宣制。汉代宫仪规定:“汉礼仪日,天子称尊号曰皇帝,言日制。”因此历代都以帝王之言为“制”。“制”主要用于国家大政,如科举的殿试、封官授爵等文书,都用“制”的形式颁发。制文体制,首句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而后才是正  相似文献   

3.
乾隆年间,因纂修《四库全书》,浙江省奉旨开设书局采集遗书,并开具书目初拟书籍大旨。浙江采集书籍繁多,先后十四次进呈。基于此进呈书目清单,衍生出四种主要著述。参与撰写进呈书目清单的黄璋等人将所奏底稿重加编次、整理而成《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四库馆依浙江省进呈书目清单略去书籍大旨而成《各省进呈书目》浙江部分,翰文斋藏旧抄本《天一阁进呈书目》及《文选楼藏书记》则是分别抄录浙江省进呈书目清单的一部分而成。  相似文献   

4.
宋仁宗至和二年陈执中被免相的过程中交织着台谏、宰辅与皇帝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其中既有宰辅与台谏的矛盾,也有仁宗对台谏的抗拒。陈执中身为宰相,无论是在为政还是做人方面,都难以成为朝官的表率,以监察宰相为任的台谏自然会寻找机会予以弹击,这是台谏要求罢免陈执中的重要原因。台谏越职干涉宰相的任免,让仁宗由信赖台谏转为抵触台谏的行为。此时以陈执中为首的相权并未威胁到皇权,在仁宗看来陈执中无大过,故无意罢相,最终罢相是因为顾及到公议,慑于"拒谏"的恶名而屈从。皇帝既要借用台谏制衡宰辅,又不允许台谏滥用风闻言事的特权,制约相权的正常发挥,影响国家机器的运转。  相似文献   

5.
旨,就是意图。在古代,除了圣旨之外,还有懿旨、钧旨、慈旨等。  相似文献   

6.
封建时代,凡是皇帝的指示和命令,都被称作“圣旨”。其实,“圣旨”只是一般通称,在具体应用和形成文字时,它则分成“制”、“诏”、“敕”、“谕”、“诰命”、“敕命”等种类,应用时有着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南宋时期,与皇帝密切相关的皇家谱牒、皇帝御制书籍和帝王学书籍修毕,朝廷会拟定和举行盛大仪式向皇帝进呈,并奉安于特定殿阁。自北宋以降,进书仪注经过不断演变,于绍兴二十七年进呈玉牒、类谱时最终定型并固定化,成为南宋国家礼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借由制定和实施烦琐隆重的礼仪,宋高宗向天下臣民宣示,意欲遵循"祖宗之法",恢复右文政策,崇尚文治;试图从文化建设上击败金人,寻求心理优越感,建立不朽功业,构建中兴之主的形象,健全君权的合法性。"进书仪"的制定和付诸实践,在高宗构建中兴形象及南宋治国理念的形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崂山太清宫元代石刻“圣旨”具有口语化、将注释夹述于正文中且字体与行款不变的特点。我国古代公文的抬头制度分三类九等,相比而言,该“圣旨”在抬头文字具体处理上颇有不规范之处。元代三“旨”并行,“圣旨”遂成为法定君命公文文种的特定称谓。  相似文献   

9.
看电影电视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某位太监在给某位官员念"圣旨"时,开头总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后才如何如何。  相似文献   

10.
唐代251名状元中位至宰辅者,初、盛唐连一个也没有,中唐出现了一个,中晚唐之交有3个,唐末集中出现了6个,占状元总数的3.98%,数量与掌权时间均无法跟宋代相比。他们的人品、业绩差异悬殊,而宋代状元宰辅则相对整齐。10位状元宰辅死于非命的占一半,这在宋代及以后也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1.
略论周世宗安排的辅政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周世宗在临终前为了确保其子柴宗训政权的稳固,曾安排了一个辅政格局,这个辅政格局由禁军将领、朝中顾命宰臣及地方藩镇三种政治势力组成,其特点就是朝中顾命宰臣有权无势,而禁军将领之间又互相牵制,以及中央与地方牵制,从而保证柴宗训政权的稳定。但是,这一局面很快就因为朝中顾命宰臣与禁军将领的合作而遭到破坏。赵匡胤则利用其职权与辅政格局的破坏,快速崛起,形成了独当一面的政治势力,并为后来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政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封建专制王朝,君主旨令等同于国家法令,是国务活动的重要依据。诏令的草拟、传宣、章奏的进呈等宣诏呈奏机枢之任,秦汉时由丞相独掌,南朝时则从机构组织、职掌分工上为隋唐时正式分权于三省准备好了条件。本文对这一关键时期机枢权力的演变作了一概要探究。  相似文献   

13.
以武当山明代圣旨为依据,探讨玄帝信仰、宫观维修,以及明代武当山经济的主要来源等问题,力求再现明代武当山及武当道教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4.
南宋孝宗皇帝锐意北伐收复中原,主战派宰相、大臣亦能尽心竭力,但为何北伐终不能成功呢?除了宋金双方的均势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孝宗受制于主和的太上皇,朝野主守派势力壮大等原因之外,还在于孝宗朝缺乏像南宋初年岳飞那样的"恢复之臣"。而孝宗朝主战派宰相由于自身性格、才能等方面的缺陷亦是导致他们不能真正成为"恢复之臣",无法担当北伐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崇尚佛教的共同社会背景下,陈、隋王朝与智顗的关系是相似的。无论陈朝宣帝、后主还是隋朝文帝、炀帝,对待智顗的态度都没有超出东晋以来形成的帝王与名僧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关系模式。而智顗对于两朝君臣的态度也大体相同,在遵守沙门律仪的前提下,出于弘法化众目的与世俗王权相周旋。  相似文献   

16.
卢凤 《铜仁学院学报》2005,7(3):31-31,47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在姚崇、宋璟等贤相的辅佐下,针对当时的弊政,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开元年间成为唐王朝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的后期,盛唐局面走向衰落,唐玄宗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他有许多失误,如,任用奸相,朝政腐败;另一方面他只图自己的享乐,日益骄奢,奢华无度,不顾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17.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相似文献   

18.
熊克是南宋高宗、孝宗时的大臣,《中兴小纪》是他撰写的记载宋高宗一朝史事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高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中兴之主",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皇帝,历代对他褒贬不一。从《中兴小纪》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宗皇帝的驭臣之道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代地方武学开创了我国地方军事教育先河,始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终于南宋末。本文勾稽出22处地方武学,证明了县级武学的存在;其师资多为武举或中央武学上舍人;生员多为地方士绅子弟且需考试方能入学,有学籍,教学内容为武举考试内容及文化课;地方为武学生享有一定特权,其出路一是参加武举考试,其次是升入高一等武学。宋代地方武学开创了我国地方军事教育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在北宋太宗、真宗二朝的名臣中,寇准是性格较鲜明的一个。他为人刚直好争,做官专断自矜,谋事不够谨慎且具有一定的投机心理,生活喜欢奢侈。寇准的这些性格与其仕途有密切的联系。刚直的性格使寇准先后得到宋太宗、宋真宗的厚顾,这是寇准仕途高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好刚使气的性格也使君主欲大用寇准时有所顾虑。刚直的性格使寇准得到一批正直官员的支持,这是其仕途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刚直的性格也使寇准得罪了不少人,屡遭政敌的攻击,这是其仕途遭到挫折的一个因素。寇准的专断在为官上表现为专权,寇准的专权对其仕途发展是不利的,但也为他在澶渊之役中建立盖世奇功提供了条件。寇准行事言语不够谨慎给他的仕途经常带来消积的影响。寇准的投机虽然不太光明,却给他的仕途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寇准政治生命的终结却与他的投机不无关系。寇准生活奢侈,但对其仕途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