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为了什么,在这些日子里,身边总有那么多不快乐的球迷朋友。在他们眼中,我们的足球似乎就是假球、黑哨、失败和绝望的代名词。作为千千万万中国球迷中的一个,我想问一句:“难道足球真的不能让我们快乐起来吗?”每当我谈出一些“足球游戏论”的观点时,经常被球友们抢白得无地自容。在许多球迷眼里,似乎足球真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真的代表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历数中国足球几十年的悲壮家史,无不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可我不这么想,我也是个痴心不改的球迷,也盼望着中国足球能早日冲出国门。但话说回来了,冲不出去又怎么了?中国足球一直上不去,可咱中国体育不照样步入辉煌,成为世界四强之一吗?巴  相似文献   

2.
打假看足协     
10月14日,中国足协对涉嫌“消极比赛”的辽宁天润、重庆红岩两队及主教练进行严厉处罚,令人拍手称快。足球场上愈演愈烈的“假球”,推及根源还是在足协,正是由于足协的软弱及睁一眼、闭一眼的官僚作风,助长了这种坏习气。像年初的“陆俊受贿案”及随后的“隋波风波”都没有迅速给一个确切的说法,一直在“调查”。其实无风不起浪,要下决心查一定会有收获的。总是说要有眞凭实据,难道人证、客观事实还不是证据吗?足协在出战亚运会的派队问题上摇摆不定,一会国家队,以检验霍顿能力;一会国奥队,以备战2000年奥运会;一会又向混合队要成绩。这种朝三暮四,看看日韩如何,看看亚足联某人如何,自己为什么没有主见?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最终苦的是中国足球。中国这几年的足球遭遇和足协的领导失策有着  相似文献   

3.
足协是怎样思考中国足球的?中国足球的主体到底是谁,足协、俱乐部、球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谁主谁次,谁是第一位的,谁是上帝,谁是“服务员”?中国足协的职能是什么?履行得怎样?对广大球迷的合理要求和呼声是采取怎样的态度?是整天忙于罚款这些事务性工作和算自己的经济账,还是宏观上指导调整中国足球健康发展?对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出现  相似文献   

4.
方正宇 《新体育》2008,(10):6-6
随着谢亚龙暂别足协,外界有关中国足球掌门人即将换人的传闻,已经变得越来越接近成为现实。面对如今这个烂摊子,不少球迷希望足协能够迎来一个更精明能干的管理者。不过依我之见,中国足球暂时还不需要一个能干的主席。  相似文献   

5.
对于所有痴情于足球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踢球的、看球的、还是写球的;“5.19”、“10.28”、“10.1”“1.31”这些日子都是痛苦而又无法忘却的,中国足球的命运太惨了,道路太坎坷了。足球健儿们屡败屡战,如今在离巴赛罗那半步之地又滑倒了。它虽然伤害了亿万球迷的心,但广大球迷内心仍在呼唤“足球,永远是我心中的太阳”!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4日至6日,中国足协秘密商议有关国家队十强赛的诸多重大事宜。阎世铎事前曾宣布纪律,谁要泄露会议内容,严惩不贷。但会议的内容还是被个别媒体披露出来。然后有消息说,“足协高层”极其震怒。相当有趣的是,这一会议内容的披露者,不是其它媒体,恰恰是足协机关报《中国足球报》。阎世铎不知是真愤怒还是假愤怒。结果他知道很多年前足协圈内就一些人士与某些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付费的“眼线”关系,会不会更“激动”?此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足球改革三年,中国的球迷不断有新词新事入耳。近两年来说得最多、炒得最热的一个词便是“商业比赛”。 然而,商业比赛似乎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赚钱,关心足球改革的人们有些疑问和困惑,他们问“足协到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哪儿?是在出风头赚大钱上,还是在提高水平、走向世界上?”甚至有人视足协为“不务正业”。因而,给商业比赛算帐就显得格外的沉重和复杂。 为什么要搞商业比赛 “中国足球协会自1993年实行足球改革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形势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国足协副秘书长张吉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足球改革不仅是面上的,也在向纵深发展,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足球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又闻“郝大炮”。这次不是炮轰主教练,而是炮轰球迷和舆论形成的所谓“中国足球的环境”,射出一枚重镑炮弹——(球迷和舆论组成的)中国足球的环境要是不改变,中国足球永远也别想好!  相似文献   

9.
火箭还有未来吗?在喜庆味道甚浓的春节之时抛出这样的一个似乎很不合时宜的问题,真的有点扫兴的感觉。不过球迷们永远是无辜的,几个月前都在畅想的“火箭大场面”就这样早早夭折,没有人会开心得起来——除非从此放弃了对火箭的牵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正在全面“围剿”假冒伪劣商品。中国足球也不例外。 在新赛季来临之际,在向国际足联申请缓行“三分制”未果之后,中国足协宣布了严厉的惩处“打假球者”的九大“措施”,一时间人心大快。 从假烟假酒,到高雅的假书、假画,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让中国消费者深受其害。同样,假球(其专业术语叫“猫匿球”)也曾经在中国足坛上“风光”一时,让中国球迷心灰意冷,让中国足球大受其害,让足协领导们大感头疼。  相似文献   

11.
似乎生来就喜欢黑色幽默的是中国足球,就像多年的国家队比赛都像给大家看笑话一样,弄到最后,球迷不拿国家队开涮就不是真球迷了。作为痴情的不懂行的球迷,我只是比较迷茫。最近看着当年一个比一个清白的主儿被拉去东北喝咖啡,我越发纳闷:祁宏不是一特乖的孩子么,也要作假?楼世芳不是号称当年足坛最有文化的人么,也干那种事?曾经的沪上传奇如今像蜂巢般千疮百孔,人们仰赖的足球人几乎都成了阶下  相似文献   

12.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对中国竞技体育的总体而言,没错。但对每一具体项目而言,则该审时度势,具体规划了。就拿足球来说吧,这一目标就似有“大跃进”之嫌。中国足球逢大赛一败再败的现实,终使有些人明白了,“冲出东亚,走向亚洲”的目标似更合适些。不是吗?偶而一败,尚可能属偶然阴沟翻船,可屡战屡败,则难以偶然来解释了。症结究竟何在?十余年来理论界和球迷的车轱辘话不知说了多少大筐,可就是难圆中国足球这一谜梦。究竟中国足球梦醒何处?  相似文献   

13.
“前一段时间,国际足联的新闻发言人库珀在提及中国的媒体及记者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至于说了什么?我不想说,因为我是一个很看重国格和人格的人……”在一次和记者的座谈会上,阎世铎动情地如是说。 库珀究竟说了句什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评价让阎世铎感到如此“受伤”?这个问题几乎成了近一段时间困扰着记者们的一个谜。带着这个疑问本刊记者来到了中国足协,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某足协官员终于复述了库珀先生那句令记者听罢感到“百感交集”的话。出于对同行的尊重,库珀他老先生的话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库珀先生的话按照最善意的理解就是如何当好一名足球记者,而实际上库珀先生对中国的部分媒体及记者的某些做法深感遗憾与不  相似文献   

14.
希腊“奥林匹克斯”足球俱乐部雇用两名苏联球星:奥列格·普罗塔索夫和尤里·萨维切夫,这件事开始办得倒还正经,结果却很丢脸。人们记得,谈判进行得很困难,苏联体育报曾报道此事。后来这两位球星总算前往希腊效力,球迷们都为他们感到高兴。一切还算顺利,但有一个问题莫斯科“鱼雷”足协向欧洲足联提出质询,即转让球员所得款项在哪里?原  相似文献   

15.
怎样评价米卢的功过?这是打输了世界杯的中国足球最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当然,我们所说的总结是民间没有任何贴金需要的自发行为,不是足协会议室里为了定位而定位的“非常满意”,因为按照那个标准,我们实在找不出来怎样的结果才是“很不满意”。十强赛刚刚胜利时,球迷对米卢是一千个拥护,一万个支持,那时候,谁敢说米卢一个“不”字,那就是别有用心,所以有些球迷肉麻地把米卢称作“教父”,而没有人予以驳斥。这种“教父论”最后的登峰造极就是沈阳的铜像,五里河雕了一群,绿岛又做了一堆,米卢永远是其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说起“侃球”,大家会联想起那些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的足球迷。的确,足球为人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热门话题。那么,网球,这个在大多数中国百姓心目中仍是“贵族运动”的项目,也有得可“侃”吗?当然有。而且“侃网球”绝不会逊色于“侃足球”。如今,《网球天地》为广大的网球迷提供了一块广阔的天地,喜欢“侃球”的球迷们尽可在此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7.
1995年6月8日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内中国球迷有幸再次欣赏了世界著名球星古力特的潇洒风采和领略了足球艺术的真谛。 他依然是一头棒针毛线般的长长的发辫,只是较之以前稍为剪短和少了些。他笑容可掬,平易近人。记者采访,落落大方。球迷们请他签名,一概应允。他头脑聪慧,心像“水晶般”透亮。赛前有记者问他:“中国与桑普多利亚队之战,谁是赢家?”他答:“各占50%。”“桑队中究竟谁最为出色?”“那当然是我了。”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中国足球因“假球”、“黑哨”一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中国足球自联赛以来,因为有了升降级、因为有了名次,因为有了荣誉,所以,出现了所谓的消极比赛、不正常比赛。有时,一只无形的黑手左右着比赛的结果。现在,足协、俱乐部、球迷、媒体都对“假球”、“黑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的只一个,净化中国的足球环境。由此笔者联想到了集邮展览,以展品为例。在一次全国青少年邮展的展场,某领导对一位邮集作者提了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虾侃先生的开场白: HI,各位,十强赛已经开打,现在全中国都在关注着中国队。今天有幸请到三位足球名记名嘴和大家一起来聊聊中国队,这三位名记是祧大神、胡伦和苟崽堆,掌声有请。话题一:中国足球和中国媒体的大时代虾侃主持:各位都是从事足球报道的资深记者,俗话讲是“圈内人”,官话讲是“一家人”;球迷们称你们是“知情人”,简称“情人”,当然做的是足球的情人;你们自己称自己是“传媒人”,简称“媒人”,当然做的是足球和球迷的媒人。中国足球的变化,你们感受最  相似文献   

20.
几经酝酿,“球迷一角”终于“出笼”与读者见面了。所谓“球迷”,在这儿的意义恐不仅仅指球类的上瘾者,而是体育迷的代名词。考虑到读者经常给编辑部来信,对中国体育,包括热度很高的足球等提出五花八门、言之有物的看法和建议,也考虑到本刊可容“上帝”们留言的地界、空间相当狭小,故只能割诸位读者之“爱”,辟一角落,摘出“上帝”们来稿之精华刊出,望读者包涵。不过,切不要因所刊只三言两语,“上帝”们便不买帐。如果读者有雅兴对中国体育的问题—吐为快而不可收拾时,本刊还有诸如“并非闲话”、“研究与争鸣”栏目“保底”。在此,欢迎球迷们为此“角”赐稿,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