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觉得你的孩子在班级受到了忽略吗?你是否认为这是教师造成的?其实,受忽略儿童的形成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如先天的气质类型,家长的教养方式,当然教师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有时教师的行为导向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在伙伴中的定位和形象。本次“家园互动”栏目专题讨论“受忽略儿童”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孩子要做某件事,家长认为不妥,不让这样做。可孩子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家长同孩子常常因此发生冲突。有的家长采取另外一种做法,你不是非要如此吗?我将道理讲清楚了,你不听就按自己的意思办(当然是限于没危险的事),等碰了壁自己总结教训去。这种“自作自受”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可以经常使用吗?对多大的孩子比较合适?还有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好的教育方法?许多家长来信提出类似问题。本期“重头企划”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谈了她的做法和要求,我们特约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赵忠心谈了他的看法,同时还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知识。相信会对关心此类问题的家长和儿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当你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时,你会发现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五花八门”的回答和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化语言及创新火花常常会让我们感动,会不知不觉地融入他们中间。一、倾听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探究。当孩子们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其主动学习的表现。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大自然以及大千世界的种种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头脑中有许多的问题,总想问“为什么”,比如孩子们问我“为什么飞机能上天?恐龙是怎么死的?人为什么有思想?蚊子有骨头吗?……月球是会变的吗?”这些问题涉及物种进化、人体结构、自然现象、地球宇…  相似文献   

4.
—“你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你怎么就不像隔壁的小林呢?看他字写得多好啊!”—“别跑别跑,要摔倒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这样对他们的孩子说。父母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我是为了孩子好呀!可是,父母们一些不当的说法常常会让孩子们备受困扰:我真的就那么差了吗?隔壁家的小林样样都好,我就是没人喜欢的吗?所以,亲爱的家长们,千万别“随口说说”,有时候,你无心的话也许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适于对孩子说的5句话。1.“你怎么越大越……”典型说法:“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你怎么越大越不乖了。”“…  相似文献   

5.
孩子与狗     
“孩子,你能帮我照看一下这条狗吗?”“你的狗凶吗?”“不凶。”“会咬人吗?”“不会。”“会逃跑吗?”“不会。”“那要我照看它干吗?”“……”孩子与狗  相似文献   

6.
美欣:你好!我现在有一件特别烦恼的事,想请教你:我的孩子特别“不会说话”,常常在人多的地方因为说错话而让我难堪。拜托了,告诉我一个解决的方法,好吗?山东济南王昕孩子咿呀学语是家长朋友们最高兴的时候吧?每当听到孩子说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话家长朋友们都会禁不住笑出声来吧?可是家长们在高兴之余是否想过怎样让你的孩子责“会”说话呢?现在的孩子做事、说话随心所欲,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久而久之,会失去好多朋友。说话,是一个孩子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那么怎样才能让您的孩子学“会”说话呢?首先,要训练孩子的反应、理解能力,有时孩…  相似文献   

7.
大话爸爸     
在孩子的眼里,你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你会因为自己工作繁忙而经常不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吗?孩子的心里话愿意说给你听吗?身为父亲的你,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否正在悄悄地影响着孩子?你经常用“我是你爸爸”的口吻来教育孩子吗?  相似文献   

8.
我们是朋友     
我喜欢孩子们,孩子们也喜欢我,每天我都可以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疯”。我和孩子们之间没有距离,因为我们是朋友。在与这些孩子第一次接触时,我便对他们说:“我们做朋友,好吗?”孩子们都疑惑地看着我,我又补充说:“你们在和我说话时,可以称呼‘你’,不必叫我邱老师,可以吗?”孩子们笑了。果然,他们常常会主动地与我交谈:“你昨天在干什么?”“你喜欢看动画片吗?”“给你玩我的玩具”……改变与孩子之间的称呼,这是我和他们成为朋友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儿子从幼儿园跨入小学,我最注重的是孩子的情感体验,经常问他:“老师喜欢谁?”他会扬起小脑袋不假思索地说:“我!”但时间长了,情况就有了一些变化。有一次,我从学校接出儿子,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谈。我问:“今天班里发生了有趣的事吗?”儿子嘟囔着:“没什么有趣的事,今天老师批评我们了!”“为什么呀?”“忘了。老师叽里呱啦说了那么长时间,我一句也没记住,真烦人!”“你喜欢老师吗?”“不喜欢!”儿子和老师闹别扭了!我没有急着和孩子争辩,我说:“小杰,你记不记得你上幼儿园时,不小心尿湿裤子,是老师找来干净的裤子帮你换上,并把尿湿的裤子洗…  相似文献   

10.
有一首儿童歌曲,是表扬好孩子的。记得其中有一句歌词是“……从来不淘气”。“从来不淘气”的孩子是什么孩子呢?规规矩矩,文文静静,不乱说,不乱动。但这样的孩子还是孩子吗?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出息吗? 从某种意义来说,童年与淘气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人会说  相似文献   

11.
小静的妈妈个性强又性急,看到女儿精神不振,成绩下降,按捺不住急躁情绪,边干活儿边唠叨:“小静呀!你怎么越大越不懂事呢?学习成绩为什么越来越差呢?你每天回来那么晚,都干什么去了?你知道妈妈对你的期望吗?是重点高中,是北大清华,可现在看来要泡汤了。我这么要强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要强的?命里注定,没办法……”诸如此类的怨言经常在孩子的耳边萦绕着,能不烦吗?小静高兴的时候,翻几下眼皮、梗梗脖子;不高兴的时候就强力争辩,甚至破门而出深夜不归。妈妈也不肯示弱,认为自己是家长,孩子不听话就得说。两人相持不下,时而争吵、时而冷战,这个家…  相似文献   

12.
本期问题:怎样克服用恐吓、威胁、欺骗的方式教育儿童?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教师有时也会威胁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你以后要是再打小朋友,我就让警察把你抓起来.”作为幼儿园教师中的一员,我认为这些家长和教师都不应该用恐吓、威胁、欺骗的方式对待孩子.可是扪心自问,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13.
家长朋友,你知道吗?当人处于无意识状态写数字时,常常会偏爱于写某个数字,而这个数字并不一定是自己认为最吉利的数字。你到底爱写哪个数字呢?不妨跟您的孩子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相似文献   

14.
胡说歌     
[提示和教学建议]这是一首外国儿童歌曲,十分有趣。老师演唱以后,孩子们一定会哈哈大笑。这类歌曲能给人带来欢乐,娱乐性很强。可以在紧张的智力活动之后,让孩子们唱唱笑笑。在孩子们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后,教师可引导幼儿改编歌词。如:“你把裤子套在头顶上吗?”“你把手套带在脚趾上吗?”“你用鼻子来唱歌吗?”“你用拖把来刷牙吗?”等等。让孩子们也“胡说”一下,这样既可在反复练唱中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又可增强其学唱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一年级的新生放学了,做父母的免不了要关切地问这问那,您经常向孩子问些什么问题?您是否问过:孩子,今天你高兴吗?孩子入学后,大概家长比较关心的是孩子的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经常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喝水了吗?”“学校的饭好吃吗?”“老师留的什么作业?”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状况,很少有人会问孩子:今天在学校高不高兴?和老师、同伴在一起愉快吗?他们喜欢你吗?其实这些都是孩子适应新环境的关键问题。孩子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情绪、心境的影响,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心境不佳,则会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或感受.在每句右面的“是冲或“否冲1.你认为自己是个弱者吗? 2‘你是否喜欢冒险和刺激? 3.你生活在使你感到快乐和温暖的班级里吗? 4.如果现在就去睡,你是否担心自己会睡不着? 5.生病时你依旧乐观吗? 6.你是否认为家人需要你? 7.晚睡两小时会使你第二天明显地精神不振吗? 8.看完惊险片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你一直觉得心有余悸吗? 9.你常常觉得生活得很累吗? 1 0.你是否有一些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1 1.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你会感到非常沮丧吗?_ 12.你认为自己健壮吗?一1 3.当你与某个同学闹意见后,你一直无法消除相处时…  相似文献   

17.
“冬冬的家长,你最好带孩子到医院的精神科看一看,他的精神发育是否有障碍。”冬冬的家长对老师的话感到不解,怎么了,才8岁的孩子也会得精神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许多精神病至今原因不明,长期以来只停留在现象描述和对症治疗阶段。因此,常有人问,儿童也会得精神病吗?认为只有受刺激才会得精神病,许多儿童患了精神病,不能被及时发现。其实,儿童不但会患精神病,而且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往往超过成人。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儿童精神疾病的转归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有时会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却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为什么他们认为孩子还太小,而孩子们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这些父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难道孩子们真的不需要我们“保护”吗?在我们眼里他们还没长大呢。父母对孩子具有一定的过度保护的趋同,常常是出于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做事情,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认为孩子不够成熟等原因。可是,在很多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前语文教育的种种争辩,我常常会想到“子贡问时”的传说。也就是“三季人”的故事。 说的是子贡在院子里洒扫,外面忽然进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人。绿衣人拉住他问:“你是孔子的弟子,那么,你可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子贡笑着说:“当然是四个季节了。“‘不对,一年只有三季!”绿衣人抢白道。“一年明明有四个季节,你怎么说是三个呢?”子贡与他争辩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