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描述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活着》以小人物福贵的视角,诉说了中国从现代走向当代一段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家庭命运的更迭。本文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女性形象,旨在借助家珍、凤霞等鲜活的女性人物,揭示余华作为男性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塑造女性的多面性格及其形象背后的多重意蕴,以此更好地关照余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2.
暴力、鲜血和死亡是余华小说常见的主题,原因是:童年的恐惧长久地伴随着余华,以及内倾的心理,这使他内心同现实一直保持了一种紧张关系;特殊的经验使余华习惯了鲜血和死亡,甚至于迷恋;直觉内倾型的心理特征。另外,余华的小说缺失高大的男性形象和具有“弑父”的倾向,原因是余华童年记忆中形成的不完美的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3.
血的意象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具有非凡意义,铭记着时代风雨中民族的命运与生命的历程;余华的小说是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该文试图从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切入,分析其意象模式及内在律动,揭示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探讨血的意象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余华小说的文本阅读与比较,归纳出余华小说中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并结合前人对余华的创作思想和叙事手法的观点,阐述余华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化内涵,发掘余华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意义以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毛毳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2):128-132,136
血的意象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具有非凡意义,铭记着时代风雨中民族的命运与生命的历程;余华的小说是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该文试图从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切入,分析其意象模式及内在律动,揭示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探讨血的意象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胡人形象是唐人小说人物类型之一。唐人小说具有传奇美学特征,胡人形象虽然在唐人小说中并不占重要篇幅,但同样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通过对胡人形象的外貌特征、身世背景、方术技能的考察,认为胡人形象具有奇幻色彩,与唐人小说的传奇美学正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结构艺术从意象结构、人物结构、章法结构上都表现出圆形的特征。把诗歌、散中广为运用的表现手法——意象移植到小说中,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单个意象还是对应意象,其结构总是一个个正反复合的圆,并在意象结构的对立统一中体现美。人物叙述、镜像结构、矛盾性格是张爱玲小说人物结构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形成了鲜明的环形视角。人物的对映互照和形象的矛盾张力,产生了人物结构艺术的圆形特征。张爱玲小说结构艺术的圆形特征还表现在章法结构的布局上都具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呈现出很强的二元特点。”艾米莉善于用很多比较和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事物的矛盾性、两面性,反差对比是她天然的表达方式。她将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象征等手法大量运用到小说中,运用多种意象去描绘人物的精神和内心世界,来揭示作品的深刻主题。小说中名字的意象可谓意蕴丰富,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9.
刘娟 《现代语文》2009,(11):80-81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创作风格的转型之作。文本以回忆往事的形式,重构了一个江南少年艰难孤独的成长历程。而在形形色色的事情和人物当中,"我"的祖父孙有元是一个意蕴丰厚又充满张力的人物,而且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祖父形象。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短篇小说《罪过》与传统的写实小说模式相比,成功地营造出一系列奇崛瑰丽的意象世界。小说中的全部形象、内容、意蕴和情感都涵蕴在了语言当中,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1.
以《在细雨中呼喊》看余华90年代创作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锋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的余华,其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前后期的创作有着鲜明的变化。该小说即是余华前期创作的承续,同时更以诸如人性美、鲜活的人物、生活流、小说趣味等新生的异质标志着余华创作在90年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12.
吴崑 《培训与研究》2009,26(4):8-10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余华小说中有上百个儿童形象存在,这些形象的塑造具有独到的功用和价值。它们身上既具有余华童年深深印记的投射,又是余华文本叙述和价值表达的有效媒介和载体。通过对儿童形象的成功塑造,余华表达了内心的童年印记,同时又借儿童的目光和思维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从而完成对现实规范和生命常态的怀疑和颠覆,同时又使小说在叙述时具有一种温情和残酷水乳交融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父亲”始终是一个有着极高地位、带有神圣光环、不容亵渎的形象,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是子辈获取生命辉煌和精神曙光的渊源。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拓宽了余华的视野,使得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父亲形象是两位作家笔下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二者作品中的这一形象不乏相似之处,同时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这一形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余华通过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的"活着",揭示了他们的悲剧性命运,也深刻展示了民族传统中的特别性格。他们承担着生存的重负,深深体会着生命的苍凉,在无助的守望中淡然地活着。温情的加入增强了对人性的表现力度和批判力度,也使叙事在沉重与迷乱中走向明快。苦难之沉重与生命之苍凉共同构筑了余华长篇小说的感情底色。  相似文献   

16.
曹禺对雷雨意象似乎情有独钟,雷雨意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其代表作《雷雨》中更是高度集中。曹禺利用这一独特意象,多方面展示了雷雨到来之前的特有氛围;从光与声两方面描绘雷雨的强大声势,强化雷雨意象的特征;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写出了雷雨由远及近、由弱到强、渐行渐进的到来过程。追根溯源,《雷雨》中雷雨意象出现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雷雨崇拜,更具体地说是雷崇拜。受古代一系列关于雷雨击杀罪恶之人经验的影响,曹禺在利用雷雨意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表达了剧中人物罪的意识、灵魂的审视和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的主要作品-《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辨明余华作品中希望与绝望主题相互对立和相互交织的呈现形态,相关成因及作的创作态度,以揭示出作潜藏于心的人关怀和创作的变化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转向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性则在这一转向中连接着余华的先锋与通俗的双重追求。从《在细雨中呼喊》到《兄弟》,性的这一双重叙事策略余华已经运用得游刃有余。当然,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这一叙事策略也存在着取消其先锋向度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青年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存的关注。无论是其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作家都叙述了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体现了余华对生存困境的关注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