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与满足"是传播学中的一个经典假说。它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解读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但这个"假说"自其提出之日起,便遭受争议。在现实中的应用中,其也往往沦为一种标签,没有可实证的模型和可操作的概念,对日益巨大复杂的传播生态缺乏解释力。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用,探讨其的适用性和根本缺陷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00-2008年的新闻传播学期刊《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的"院内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反映出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展现了新闻传播学界近亲繁殖的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3.
通过简单梳理技术主义研究传统在我国传播学界的传入,继而对这一研究传统在我国传播学界的“理论旅行”进行简单透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这一“理论旅行”面向未来、继续前行的展望。这一“理论旅行”具有如下脉络特点:拓展/延伸;深入;跨学科性。我国传播学界在这一“理论旅行”中面向未来、继续前行,须突出三点:(1)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研究;(2)注意跨学科吸收理论滋养,并从新闻传播领域学界、业界和管理界优秀成果的融合中吸取养料;(3)更加注重从我国的传媒实践中提取研究问题和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4.
丁嘉伟 《新闻世界》2013,(12):92-93
"疯狂猜图"是一个基于信息的视觉化传达的小游戏,虽然学界尚未对信息视觉化作出完整的定义,但可以从"信息图形"和"信息设计"两个概念出发了解信息视觉化的含义。本文试从传播学视角讨论游戏流行的深层原因,从游戏的图形图像出发,讨论了关于读图时代信息视觉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柯 《新闻前哨》2013,(12):78-79
"把关人"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他的《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率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他们只允许符合其价值标准或群体规范的信息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把关人"概念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把关人"根据其所属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上购物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选择某种媒体时都会根据一定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从这一理论分析"网购"的火热现象,探讨消费者为什么选择网络这一媒介作为购物的渠道,试着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讨这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琼 《东南传播》2010,(7):11-12
在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信力"概念混为一谈,这种情形直接影响到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本文在分别考察上述两概念的基础上,再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结论是,中国的"媒介公信力"与"媒介可信度"概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前者比后者指涉范围更广,且通常采用定量方法加以测量,而后者则同时采用思辨和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玲 《今传媒》2013,(2):47-48
面对社会上频频发生的明星"诈捐"事件,运用传播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传播学角度解读"诈捐门"事件的传播机制,勾勒此类事件的传播学特征,探究该典型案例对我国明星做慈善引发公信危机的影响和启示,以促使我国的慈善事业能够在良好的轨道上继续运行,挽救人们对于公共机构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闻的框架:从贝特森到梵·迪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框架理论在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大众传播学研究者的关注,但把框架和议程设置混为一谈的现象相当普遍。考察概念、理论以及应用三个层面,可以看出框架理论是一个远比"第二层面的议程设置"更为庞杂而丰富的理论,不应把它矮化成只是从属于议程设置的一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0.
荣欣 《新闻世界》2011,(1):133-134
"剩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报纸)是如何构建"剩女"这一群体的,并进一步分析报纸如何运用媒介话语权塑造"未婚大龄女青年"的刻板印象,将她们这一群体转换成"剩女"形象。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传播风靡之现象及其哲学救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婷 《东南传播》2010,(9):89-92
网络语言似一阵流行的季风在网络及网络之外风靡。网络语言纷繁的游戏景象,映射了语言背后的"人"的精神生态以及大众传媒为导向的大众文化浅薄、表面、虚无的时代风象。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后现代主义文化及社会"碎片化"的语境角度出发,分析网络语言传播风靡之象,希冀大众传媒积极引导高雅、健康、道德的文化理念,引入自由与责任的哲学精神,以濡养和救赎现代生命价值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王德辉  魏霞 《新闻世界》2011,(7):281-281
微博的兴起,开启了自媒体新时代。微博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兴起一股微博热。本文从传播学的"5W"模式探讨微博传播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3.
公信力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传播学发展较早、较充分,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与媒介自身、社会稳定、政府和受众都关系密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公信力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变化的历史,探讨媒介公信力的测量指标以及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传播学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鹂  吴廷俊 《现代传播》2003,20(1):46-49
教育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国内外的研究都将教育传播的概念等同于“电化教育”。而本文的作者认为 ,电化教育仅仅只是教育传播中的一个手段 ,研究教育传播学 ,应该开阔思路 ,从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规律和现象 ,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作者提出了对教育传播概念的新的界定 ,揭示了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教育过程的必要性。最后 ,提出了教育传播学所应该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唐蓓 《今传媒》2013,(1):76-77
"免费午餐"是在"郭美美炫富事件"导致传统公益模式备受质疑的当下,由媒体人、知识分子、企业家及社会众多爱心人士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发起的民间公益项目。本文旨在用受众与舆论监督、传媒与政治生态等传播学理论对"免费午餐"的传播途径与传播过程进行解读,以期分析民间探索何如引领国家行动,中国公益将如何开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米彦泽  张昊 《新闻世界》2010,(9):157-158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流行的搜索引擎日益受到网友的青睐和追捧,其结果或是伸张了正义,或是演变为"网络暴力"。本文结合"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传播学原理对"人肉搜索"的启动原因及发展流程进行了分析,从而探讨"人肉搜索"是如何一步步将网友从舆论推向行动的。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不仅导致该报消亡,也是对西方新闻伦理、新闻职业道德的一次集体拷问。新闻伦理属于媒介规范理论的组成部分。在媒介规范理论的领域中,著名传播学者麦奎尔将其比喻为一个庞大的"丛林",各种"理论生态"可谓共识与争议并存。人们对许多理论存在困惑,而且对一些原则甚至术语也很少有一致的看法。不过,虽然辩论依然,  相似文献   

18.
昌毅 《新闻世界》2011,(10):109-110
本文利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理论,探究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角色及影响力。并从受众需求、节目类型、传播环境等,探讨主持人作为"意见领袖"群体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李馨 《报刊之友》2010,(9):104-105
本文在传播学的视野下对我国近年的形象研究进行了回顾,定义了"形象"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并指明传播媒介在形象形成、传播及被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要分清媒介形象与客观真实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祁芝红  李智 《现代传播》2023,(11):20-30
译介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关键变量,同时也成为观照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在地演进及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应用CiteSpace探测传播学学术研究核心话语的分布状况、构成与衍变,配以重点文献文本分析发现:译介先导是早期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显著特征,译入话语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主体构成要素。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实践的发展,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话语对象日渐进入“以新换旧”的时代。原创性本土话语正在萌发,但短期内难以从基数庞大的译入话语中凸显,现有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总体上穿梭于引进与融创之间。伴随自主知识生产,话语译介将从以译入为主向译入与译出并举过渡。在未来以译为媒的话语旅行中,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得以不断成熟和完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