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特别没收是将犯罪所得、犯罪工具、违禁品等与犯罪有关的财物收归国有的制裁措施。特别没收作为犯罪的法律后果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法律属性,是一种不属于刑罚亦不属于保安处分的独立的财产处置方法。如此定性特别没收具有改变其在我国刑法中的混乱状态以及合理构建其适用的正当程序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特别没收是将犯罪所得、犯罪工县、违禁品等与犯罪有关的财物收归国有的制裁措施。特别没收作为犯罪的法律后果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法律属性,是一种不属于刑罚亦不属于保安处分的独立的财产处置方法。如此定性特别没收具有改变其在我国刑法中的混乱状态以及合理构建其适用的正当程序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上娱乐业的繁荣与发展,我国网络虚拟财产盗窃案件也频频发生.我们期待法律的有效保护,特别是刑法这一保护合法利益的最后屏障.对盗窃虚拟财产行为进行简要分析,对如何认定其犯罪性质以及如何对虚拟财产实行刑法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虚拟财产,规范网络运营市场.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对没收对象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实践中使用的涉案财产的概念模糊而导致侦查机关任意扩大扣押的范围,易于对当事人财产权利造成侵害。本文在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刑法没收的对象应从犯罪工具、犯罪所得和违禁品以三个方面予以具体化界定,并对三类涉案财物的内涵、外延及其划定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网络经济产业的提升,赋予了网络世界中虚拟财产更多的现实价值,由此盗窃虚拟财产的犯罪也日益增加,严重侵害了网络运营商及游戏玩家的虚拟财产权。而我国法律特别是《刑法》对侵犯虚拟财产犯罪尚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当受害人虚拟财产受到侵犯时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为此本文分析了虚拟财产的概念和特征,在借鉴国内外有关虚拟财产保护的法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盗窃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完善盗窃虚拟财产数额认定等立法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虚拟财产是伴随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概念。由于虚拟财产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法律性质是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财产仍存在争议,因而对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本文对虚拟财产的定义、特征及财产属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并通过对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刑法规制的具体做法进行考察和比较研究,探究我国对侵犯虚拟财产犯罪的刑法回应模式,确立对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涉虚拟财产犯罪行为的规制,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数据犯罪说、财产犯罪说、区别保护说三种观点。各种观点之间立场错位,并未形成有效交锋。刑法在规制涉虚拟财产犯罪行为时,需要结合虚拟财产的数据特性对其属性进行准确认定。虚拟财产的无形性和共享性决定了对虚拟财产的管理和转移要在占有概念规范化的基础上进行解释。虚拟财产的动态性决定了其价值只有在动态利用中才能得以彰显。根据虚拟财产的不同利用方式和利用空间,可以对其属性作出准确认定,构建"无财产性-弱财产性-强财产性"三级涉虚拟财产犯罪行为规制架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设立期货犯罪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我国刑法设立期货犯罪的立法模式、期货犯罪的体系以及处罚期货犯罪的原则。由于期货市场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期货犯罪的表现形态还有待探讨。本文借鉴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及国外的立法规定,认为我国刑法应当在作为经济法的《期货交易法》中设立刑罚处罚规范,待条件成熟后移入刑法典。同时认为对期货犯罪应采取必要性原则,即谦抑原则,以限制期货犯罪的范围,发挥刑法的“最后手段作用”  相似文献   

9.
财产犯罪是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犯罪。有必要对财产犯罪的犯罪对象进行理论研究.以更好的指导财产犯罪的定罪量刑。仅把财产犯罪的犯罪对象界定为公私财物的传统理论,不能全面发挥财产犯罪在定罪量刑方面的作用。应当把被害方这个因素纳入到财产犯罪对象当中,充分发挥财产犯罪对象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司法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传统法学理论中公司法人是不可能犯罪的,即使存在犯罪也是法人中的自然人犯罪问题,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司法人的活动范围从民法领域走进经济法、行政法直至刑法领域,由此引发的犯罪问题也就成为无法回避的法律问题.现代刑事法律理论从事实根据和罪过根据角度提出了公司法人刑事责任实现过程和方式,为我国公司法人犯罪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中界定贿赂的范围限定在"财物"二字,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07年发布了《办理受贿刑案意见》,其中明确财产性利益属于受贿的范围,然而对于"性贿赂"等非财产性利益并无其他明文规定,这也导致性贿赂问题变成了争论的焦点。鉴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首先要求就是谦抑主义背后的非犯罪化趋势,本文认为可以从刑事政策角度理性分析性贿赂不宜犯罪化问题,这也是笔者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时,进行法律救助,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权益,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的法律缺陷和对被害人法律救助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国家补偿制度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在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救助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沈家本的刑罚公正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博古通今、连贯中西的晚清法学大家,沈家本从“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的认识出发,主持拟定了《大清新刑律》,瓦解了延续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华法系,导入了以“公正”为灵魂的先进的刑罚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刑事程序功能的研究是一个在刑事诉讼基本理论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而刑事诉讼功能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亦非常重要。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刑事程序系统是一个由诉讼观念、诉讼主体的地位与角色、正当程序规则及程序性制裁机制等系统要素的有机整合、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自治性系统,刑事程序功能的发生机理在于通过要素间不断的沟通、分化与整合,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的合法的法益与整体秩序,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的均衡状态中。  相似文献   

15.
对于公私财产权的保护是法学领域的永恒命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保障。我国现行刑法将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单列一章,其犯罪的同类客体或法益系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即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但是,由于这一章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五花八门,并非所有的侵犯财产犯罪都侵犯了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笔者结合民法物权理论,在财产所有权的理论价值上重泼笔墨,通过实例论证了所有权理论作为侵犯财产型犯罪所危害法益的理论不足,进而提出以"控制权"来理解"所有权"的主张,以期得到法学界同仁的雅正。  相似文献   

16.
作为来自社会生活本身的产物,民事法益包含民事社会生活利益和民事法律应保护性两个要素。民事法益具有仅得民事法律消极或间接保护的天生弱性,使得民事法益游离于民事权利体系之外,难以得到民事法律的"眷顾"。加强民事法益的保护正是为了克服民事法益自身这一与生俱来的弱性。以民事法益之属性为切入点,探求民事法益保护之蹊径,正是民事法益属性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盗窃罪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均无法为盗窃虚拟财产行为规制提供一揽子方案。我国学者将虚拟财产分为三类。账号类虚拟财产可以作为计算机信息数据,盗窃货币类虚拟财产可以用盗窃罪进行处罚。盗窃物品类虚拟财产行为如何规制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物品类虚拟财产不是刑法认可的财产性利益,但针对其进行的盗窃行为损害了用户对网络服务的信赖利益,该利益受到了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的认可,也符合网络空间运行的诉求,待时机成熟,可以制定专门刑事法律对此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8.
目前指导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运作的仅仅是一些为数不多的司法解释、通知、意见和刑事政策.只是在现有成人刑法理论框架之下附带研究未成年人问题,这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十分不利。国外在关于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上已形成一整套系统完整值得我们借鉴的体系制度。今后应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加快未成年人刑事立法进程,构建完整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并着力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少年法院,打造职业化的未成年人司法队伍。  相似文献   

19.
法规范的抽象性决定了法益的抽象性,各部门法法益的区分更多的是其抽象化、精神化层面而非具体化、物质化层面。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法并用,刑民不分的治国方式形成了抽象化的、精神化的法益观。转型社会时期的时代特征要求刑法益必要的抽象化、精神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