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会在一起一样,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  相似文献   

2.
中吕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生活于元代中期,曾任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等职,在任期间以直言敢谏,  相似文献   

3.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不少读者不明白,作者为何有这样沉重的责任感呢?这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加以理解。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为此景所动,“山…  相似文献   

4.
华章溢彩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0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品读 张养浩(1270-1329),元朝官吏,曾做到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官位颇高.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  相似文献   

5.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性苦! 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属于元代散曲中的小令,是元代众多散曲中的佼佼者,为张养浩(1269—1329)应召赴陕西行台中丞任,路过潼关时所作。元朝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作者到关中治旱救灾,目睹灾民苦况,无力振救,心绪沉郁;凭吊古迹,感慨系之,于是奋而成章。全曲可分为三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下边几段文字,回答问题。(共16分)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似文献   

7.
编入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古代诗词曲三首》一文中,有元朝著名《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此曲表面为慨叹王朝兴裹,其实是衷怜人民饱受王朝更替的战乱之苦,明示封建政治与人民的严重对立。可谓意境深远,实为难得之佳作。曲中首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路”字,教材中未作出注释。绝大多数初、高中教师都保为“道路”或“古道变宋、元历史资料和。故。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路”,是我国宋、元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称。亦兼有现在我们的“军区”的相似性质。也还有少数只为军事而特别…  相似文献   

8.
一曲沉郁苍凉的历史悲歌──张养浩《潼关怀古》的主题及其它张丛林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曲作家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支思想进步内容丰富的小令。作品通过...  相似文献   

9.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是元后期重要的散曲家。他一生宦海沉浮,屡次遭贬辞官,与人民较接近。他留下的作品不多。天历二年,陕西大旱,他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途中作九首散曲,很能代表他的思想,是他一生目击了人民的苦难之后,从历史的高度对百姓生活高度概括的反映。而九首中又以·潼关怀古》为最精辟、最深刻、最感人。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散曲。一开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我们眼前顿时出现了气势磅礴、开阔雄伟的场景。山:华山。河:黄河。表里:内外。潼关正位于这内…  相似文献   

10.
张养浩是元代后期著名作家,他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不可多得的名曲。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一三二九年)关中大旱,作者调任陕西行台中丞。外出赈济灾荒,途经潼关有感而作此曲。全曲共九首,下面讲析第七首。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五册课本中,编选了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这首名曲的最精彩之笔,莫过于它有一个言简意赅、力透纸背的结束部分,堪称精美无比的“曲尾”。该“曲尾”有一种令每一个品读者心潮澎湃、荡气回肠的魅力。从主旨来讲,它更是一个能立起全章、发人深思的精辟“曲眼”。 总的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具有“曲尾”和“曲眼”双重功用,成功地向品读者展示了下述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滔 《教学随笔》2008,(3):56-57
山坡羊潼关怀古(略)点睛与精练1.解释下列字词。表里( )西都( )踌蹰( ) 2.按要求填空。(1)全曲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____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____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____觉和____觉两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2)这首曲通过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  相似文献   

13.
一、积累运用(20分)1.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古诗文中的句子。(7分)(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2)郦道元《三峡》中引用的两句渔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意境相似。(3)无数英烈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有英名,请用文天祥的两句诗赞颂他们的壮举:________________。(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从你所积累的古诗中选出两句表现“百姓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配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请欣…  相似文献   

14.
要抓“线索” 散不像记叙那样写人记事有始有终,有完整的过程,它多写的是生活中的片断和场景。“线索”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零散的材料联缀起来。所以抓线索是赏析散结构的最重要的方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是以作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章起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5.
诗集序两篇     
屈原有句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卜路”,是探寻人生之路,也是求索艺术之途。而且对诗人来说,此二者是一致的:人生诗化——诗化人生!他在《自题<卜路集>》中这样写道: 百代风骚日日新,前人辟路我逐尘。 一编诗话明如鉴,苦将心痕寄墨痕。 在我看来,作诗先做人,墨痕写心痕。人随时代走,诗伴日月新。这里有继承传统的问题,也有创新、突破的问题。恰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就是一部诗史,既是时代的心灵的演化  相似文献   

16.
原文阅读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②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③,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④,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相似文献   

17.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提挈本段,兼及山、水。“美”字为“文眼”,“谈”字领起下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紧承上句,一写山,仰视;一写水,俯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先写河岸陡峭,石崖如壁,状景之奇;再写竹木葱茏,四季如春,显景之秀。)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抓住朝暮的特征,概括地描绘出一天的景色。前两句写山间晨景,诉诸听觉,“乱”字状鸣声的繁杂;后两句写水上晚景,诉诸视觉,“竞”  相似文献   

18.
《老年教育》2008,(1):46-46
描写河湖的诗句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描写的是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进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5500公里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相似文献   

19.
原诗阅读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赏析案例一读:进入意境,酝酿情绪读诗,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将自己置…  相似文献   

20.
对《岳阳楼记》一文中第二小节有关写景的句子.不同的教参有不同的说法.如南通师专的沈继常老师认为是“概述巴陵盛状.岳阳楼之大观”.并认为这一节是总写.又如江苏洪宗礼老师主编的《教师备课手册》中这样写:“第一句为概述岳阳楼的美景总写一笔.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巴陵胜状’之大成,又说明作者写景将以洞庭湖为描写对象.”第二句“具体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远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参》中认为这一小节的首句“暗切岳阳楼三字.是这部分的总领句.接着顺理成章的写从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远景”云云.综上所述,其共同点是说这部分的写景.仅仅是对洞庭湖景色的概述、总写.但部忽略了这部分写景在全文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