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从其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的总体风貌或总体形态来说 ,具有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其世俗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地、程度不等地淡化着自身的宗教色彩而增强着世俗色彩 ,以致成为宗教面纱下的社会文化。其庶民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削弱着自身的上层社会特点而增强着庶民社会特点 ,即逐渐地远离上层社会而走向庶民文化。归义军时期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过程均达到高峰 ;其时的敦煌宗教及其文化 ,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较为突出 ,从而使宗教及其文化在敦煌地区寻找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及其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敦煌地区历史时期早期的总体文化格局中,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的是原有的中原传统文化;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当时的敦煌地区道教流行不仅早于佛教,而且比佛教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优势,既和儒家文化等共为当时敦煌地区总体文化格局中的主体和主导,又在当时敦煌地区流行的各宗教中居于优势地位。如果仅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的话,当时的敦煌地区是以道教为主的地区和社会。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敦煌社会的宗教氛围浓厚,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及本土道教盛行,社会民众的宗教消费是其消费活动的重要部分。依据敦煌遗书及石窟资料,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敦煌社会宗教消费观兼具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世俗需求双重特征,其内在地整合了宗教与政治、经济、艺术的统一协调发展,而不同于中原地区宗教消费给社会带来的弊端。唐宋时期敦煌社会的宗教消费观研究,有助于古代敦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乃至军事领域的深入研究,亦助于拓展中国古代宗教社会史研究领域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笔者始终坚持认为,唐宋时期敦煌地区主流文化是大众文化,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影响敦煌大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是自然的大众知识与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就唐宋间敦煌大众来讲,对于道教的信仰和理解,同样是在大众思想的层面上。由此笔者在本文中就唐宋间敦煌地区道教大众化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敦煌写卷中保存有大量的斋愿文类作品,这批作品多是当时佛教文化活动的产物。敦煌愿文类作品体式多样,情感笃实,体现出隋唐五代时期敦煌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深厚文化积淀,也反映出中古时期敦煌地区的社会习俗风尚。敦煌斋愿文不仅佛教特征突出,文学色彩也很鲜明。笔者通过对敦煌写卷中斋愿文类作品的考察分析,对信仰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佛教已经深入到当时敦煌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民俗娱乐之中,文学赋予信仰以“有意味的形式”,充实的力量和美的色彩,信仰由此得到更为确切的表达,其精神内核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化中的道教及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地区的道教及其文化,既是敦煌文化中中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敦煌文化中宗教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敦煌地区的道教及其文化,先贤时彦已多有研究。这里,笔者拟根据已有的成果并参以己意,较为集中地进行简要的论述。曾经在敦煌地区流传过的几种宗教中,只有道教是中国本土所产生的宗教。一般地说,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的中后期,距今已1800余年。但道教并不是一下子就正式形成,而是经过了很长时间酝酿的。战国时期的方仙道、东汉前期的黄老道,可以说就是道教的原始形态。如果把这种原始形态的道教也算上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7.
敦煌道教文献中有些词语语义隐晦,不易理解,有待诠释。本文选取了敦煌道教文献中的一些词语,从语言学和宗教文化的角度对这些词语的语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大为 《家教指南》2006,(3):108-114
本文从经济支出、宗教外交两个方面探析了敦煌净土寺对归义军政权承担的世俗义务。概言之,敦煌净土寺并非如我们通常所想像中的那种方外之地,它参与世俗政权方方面面的活动,与归义军政权的大小官员过从甚密, 以其特殊的方式服务于世俗政权。  相似文献   

9.
散见敦煌历朔闰辑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散见于敦煌文书和莫高窟题记中有关敦煌历日的材料 ,汇集并考证了吐蕃占领敦煌时期和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历朔闰 64条 ,所涉年份 44个 ,并对敦煌历产生的时间进行了推考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敦煌康氏家族是敦煌粟特人中势力很强的胡人,他们是唐敦煌从化乡的主体,从石城镇迁徙而来,成为敦煌的豪族,从事商业手工业经营,同时还在吐蕃及归义军政权中担任各种官职,亦官亦商是他们从政的基本特点,敦煌文书中留下了他们很多丰富的记载。康秀华就是他们中的代表,吐蕃统治时期出任吐蕃部落使,并经营胡粉等高级奢侈品生意,归义军时期出任归义军使衙判官,最后升迁为瓜州刺史。  相似文献   

11.
道教对敦煌饮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敦煌文献,从道教辟谷与敦煌饮食文化,道教服食养生与敦煌饮食,道教节日、祈赛活动中的饮食,从三方面探讨道教对敦煌饮食文化的影响,揭示敦煌饮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  相似文献   

12.
王晓平 《家教指南》2011,(4):105-112
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是平安时代前期撰写愿文最多的学者,保存至今的空海篇愿文,是唐代中日佛教文学交流的重要见证,是敦煌愿文的异域同构。空海大大提升了日本愿文的文学性。由于空海愿文与敦煌愿文中有些作品大体属于同时代的文献,而又有先后之分、源流之异,所以不仅空海愿文可以视为敦煌愿文的外沿资料加以参照,而且敦煌愿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还可以为解决空海文学中所谓"自古未详"的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众多的道教派别中,上清派的影响最大。而与李白交往的道友,主要为上清派道士。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大量反映道教信仰的作品,其意象来源、构思方法悉与上清派的存思术有关。所以,李白诗歌所受的影响主要源自上清派。  相似文献   

14.
羽077号的《本阐晡为宰相就灵龛祈愿文》、《某判官为国相尚纥心儿祈愿文》和《赞普祈愿文》,记载了公元818年顷,在敦煌举办的与吐蕃宰相尚纥心儿相关的三次佛事祈愿活动,主办人分别为钵阐布、专使大判官和赞普(名义),反映尚纥心儿第二次短暂住敦煌期间曾一度想辞官事佛,但又不得不重新出山的情景过程。尚纥心儿一生前后三次到敦煌,晚年又在敦煌建造圣光寺。  相似文献   

15.
在其长篇小说《倾诉》中,勒-奎恩描写了阿卡星人的一种信仰体系——“诉真道”。通过对“诉真道”的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家学说对勒·奎恩思想与创作的深刻影响。道生万物、崇尚自然、阴阳相生、尊道贵德等道家哲学思想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和阐释,从而使作品在影射现实社会的同时具有了深厚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考察原卷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对日本东京御茶之水图书馆"成篑堂文库"所藏敦煌文献进行了著录和考证.从文献学和历史学两个方面揭示了这些写本的书写形态、内容及学术价值,为散藏敦煌文献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陇右古典献是中国古典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当包括陇右传世的书本献,陇右金石献,敦煌遗书,甘肃简牍等四部分,本对陇右献的内容,数量,整理与研究成绩,陇右献整理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全面展示了陇右献的学术价值及其在中国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当代敦煌题材小说涉及敦煌历史、敦煌遗书和艺术宝藏、敦煌民间传说等敦煌文化元素,大都融合情色、探险、悬疑、武侠、玄幻等通俗小说手法。在历史传奇小说中,习见的情节模式是爱情与战争的冲突,凸显梦幻传奇的敦煌形象。在现实题材小说中,敦煌呈现神圣化(寻梦之地、精神家园)与世俗化(生存环境和致富商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敦煌题材小说人物涉及归义军节度使、外族公主、王道士、外国探险者、驼队、落第书生、诗人、画工、舞娘、当代艺术家和普通劳动者等。宏大叙事、个人化叙事和通俗叙事分别表现不同的主题。敦煌题材小说的文化内涵与人物本身的文化蕴含、敦煌学知识的应用、叙事方式、美学风格有关。近年来敦煌题材小说创作出现两大趋势:一是学理化、专业化;一是通俗化。敦煌题材小说创作存在模仿、跟风、重复性写作等不良倾向,暴露出创作主体的浮躁和独创性的缺乏。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发现的P.4936为世传《笔势论》早期的一个本子,与刊本所载者多有异同。敦煌本《笔势论》在《笔势论》原本篇章次第的推定、异文校勘以及其他诸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