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舍小产创作上具有很突出的尚“三”特征,探究这一创作现象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老舒小说创作的艺术结构与化意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从君字的内涵和外延的演变及封建社会封君制度的变迁,从上层社会和民间社会的化互动中,可以窥见古代化变迁之一斑,其中乡君,县君之封始于三国曹魏,可纠《辞源》之误。  相似文献   

3.
郭凯 《考试周刊》2011,(37):24-25
"达人"不是新词,古代汉语中的词义为通达事理之人。现代汉语中的"达人"一词来源于日语,是借形词,指对某行业比较精通、对某领域比较专业的人。"达人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金湾村为个案,探讨了农村中“孝”文化危机:长幼地位颠倒,子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等等。分析了“孝”文化危机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指出了“孝”文化合理内核在当代的价值,并且提出了建构新型“孝”文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是由宏观的“太和”、中观的“协和”、微观的“中和”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对立统一的“和合”大系统。  相似文献   

6.
当人正值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然而,我们从中小学生身上看到的却是过多的沉重、愁苦或老于世故——他们过早地学会了“三思而后行”,学会了“王顾左右而言他”,学会了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银幕、荧屏和舞台上,他们还有几分出自本色的活泼与纯真?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看不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感受不到童言无忌的单纯与可爱,都不过是大人的做作和缩影……这都是“超强社会化”使然。  相似文献   

7.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8.
9.
“惹是生非”是常见习用的成语,但经常有人写成“惹事生非”,还有人发表意见,以为两种写法皆可通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惹是生非”与“说长道短”、“同甘共苦”、“畏首畏尾”等成语的结构形式相同,可概括为 A~1、B~1、A~2、B~2式,A~1、A~2意思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0.
德薄终学不成,本就“德”字的结构进行探究,对“德”字的意义进行分析,从历史的角度独自思考,指出“德”字有形而意义深邃修远,人们应懂“德”,讲“德”,提高自己端直的人品修养,以达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和传统审美心理;而词汇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语言系统,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所以,透过词义、词义的演变、词语的运用,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变化。“东”,甲骨、金石文字中,其字形都象两端扎起来的口袋。高鸿线《字例》日:“按东,近人徐中玉、丁山均以为橐之初文是也。埠仓有底回囊,无底日橐。字原象两端无底,以绳束之之形。后世借为东西之东,久借不归,乃另造橐字。”“西”,《说文解字》曰:“鸟在巢上…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金”和“玉”被赋予了许多特定的文化意义,表现力顿丰。“金”最初是金属的通称,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中的“金人”指“铜人”。后来“金”专指黄金,如“闻秦王购将军之首金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释“所生”     
在古代汉语中,“所生”一般与其他“所字结构”表受事有所不同,往往指动作的施事-“父母”。同时,“所生”也表示“儿女”、所产生的事物、所出生的地方等含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都市题材小说以及湘西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两相比照的过程中.基本肯定了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常”),而对湘西在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加以否定(“变”)。从而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对“老+D”结构进行穷尽性的描写,进而解释其结构自身能否成说,成说后语义虚化不同的具体成因。研究发现,“老+D”表现出种种不对称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具体动物名词,如“虎、狗、蚊子”等的主观认知度不同。这一主观认知内部大致呈现出一个多层语义过滤网络,而其根源在于人类的文化结构左右了语言层面具体结构语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前两个版本课标的修正和提升。本文对其中“文化”的标准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一些实施建议。主要是语文课程“文化”内容的确定、语文课程“文化”体系的建构和语文课程“文化”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
20.
大克鼎铭文“显孝于申”的理解一直以来就“申”的词性以及这一句的语法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说明了“申”是个名词而非动词,应破读为“神”,它是正常语序而非倒装,也说明了“申”的动词来源于电闪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