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2008,(11):21-25
课改七年,新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今天为什么还有教师仍在照本宣科“教教材”?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时,出现了哪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和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教材教”的内涵、价值到底是什么?本期我们约请四位来自教研一线的资深专家座谈,再加上教师的实践思考,希望能对上述问题有所梳理和回应。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材是展开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载体。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的教材观也逐步达成共识,那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那么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对教材的研读,使教材真正为学生的学所用,为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服务呢?  相似文献   

4.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教学越来越不能过分依赖教材。为此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因为“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的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而当今《科学》教材还没取代《自然》教材,各种版本的《自然》仍在使用中。因此,科学启蒙教育更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现行的《自然》教材进行大胆的解析和整合,以实现科学教育的实效性。a.把握教学目标,用活教材。教材是什么?自然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给予教师再度开发教材的权利。“创设那种能激发道德行为和行动的情境,恰恰就是要靠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理解。教师的这种品质对于青少年教育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语)面对生活中举不胜举的情境,思想品德学科情境感悟化教学情境选择和利用应遵循什么原则,以更好地引发和催生学生的切身体悟,激发其道德情感和行为实践呢?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想政治教师思考的问题。从当前的教学现状看,尽管有不少教师认同思想政治课不应只是教“教材知识”,但确实很少有教师对此问题作深入研究:什么是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而作为教学现场的课堂,又该怎样演绎所谓的“知识教学”?教这些知识,最终又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用教材中什么内容教?为什么用这些内容教?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然后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选择、加工与改造。教师只有在学生、教材、社会这课程三要素中把学生放在首要因素去解读教材,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整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得不亦乐乎,但对什么是教育,从未做过多思考。随着教改的深入,新课程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重新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才发现整天挂在嘴边的“学生”一词处处透露着玄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的目的又是什么?仔细玩味“学生”这个词语,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启示。学生:从字面上解读“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那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面对新的数学课程和教材,教师应该备什么、怎么备呢?备什么?“备什么”似乎不是问题,回答很简单:教材里有什么就备什么。这样考虑当然有道理,因为大纲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然而,又不完全是这样,怎样备才能备到点子上?如何使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如何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  相似文献   

10.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艺术教育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艺术教师们体会到新课程教学,教材“活”,教法“活”,学法“活”,评价“活”。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当下数学教育,存在这样的逻辑链:共识与愿景—教育理念—课程目标—国标教材—教材单元—单一课时。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聚焦“教教材”,进而只关注本课时内容的重、难点。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眼光应该更宽广一些,可以通过审视教育逻辑链,回到源头去思考和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一次观摩课活动中,笔者与一位台湾来的老师同课异构。课后,一位观课老师问:“你们二人的教学目标分别是什么?”同课异构,两课的设计与观感虽大相径庭,但所用教材相同,理应教学目标一致,观课教师发此疑问是我始料未及的,但又合乎情理。  相似文献   

12.
一份优秀的地理教案应该有质量上乘的“教后记”。“教后记”有什么作用?该写什么?怎样写?大部分地理教师在教案中都不写“教后记”或为了应付检查才粗略地写上几句,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作的回顾和总结,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教学实践的理性升华。认真、科学地写好“教后记”,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写好“教后记”呢?  相似文献   

13.
教育理念指引着教师思考和实践“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在传统教学观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以“本”为本,纠结于“教”教材,把课程及相关法定的课程载体(如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奉为“圣经”,不敢也不会越雷池一步,“紧扣教材”成为公认的教学常规。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真正的课程资源意识,...  相似文献   

14.
说到“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无非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个?这是方向的问题;而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这是方法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积极转变教材观,必然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16.
黄兴安 《云南教育》2008,(10):16-18
在“用教材教”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此背景下,“超越文本”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那么,让学生体验超越文本的快乐,教师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言之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以新目标英语为例,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下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多,难以按时完成;课堂活动多,难以分清主次,合理取舍。二是生词量较大,教师把握不了“重点词”,导致学生掉队。三是对于教学内容,教师不会进行合理调整、删减和补充。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研读教材,优化设计呢?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大开眼界,从根本上给我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是摆在我们而前的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教师精心备课,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课本上有什么教什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学到了知识.却没有了能力。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已走过了八个年头。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积极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我们的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然而我们也不难注意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教什么”的问题不够明确,“怎么教”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有效“用教材教”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