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从超越遏制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到先发制人战略的嬗变,但其核心是确保美国的单极霸权不受动摇,并试图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为这些战略寻求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理性。考察美国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及以反恐防扩为目的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仍能较清晰地看到美国全球战略中意识形态的烙印以及与冷战时一脉相承的政策特征。由此可见,意识形态仍将是美国未来较长时间内实施其全球战略重要的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罗斯福总统对美国情报机构进行改组,成立了战略情报局,负责对外情报工作。战略情报局为美国赢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战争结束后,杜鲁门总统下令解散了战略情报局,代之以中央情报局。  相似文献   

3.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罗斯福总统向国会发表战争咨文,国会仅以一小时的讨论,一票反对便通过了对日战争决议。12月11日,德因、意大利向美宣战。同一天,美国以宣战回应,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美国参战后,面临着军事上重大的战略抉择:是集中兵力首先打败日军,报珍珠港之仇呢?还是执行先打德国的“欧洲第一”战略呢?日本不宣而战使太平洋舰队被毁,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美利坚民族的自尊心,激怒了美国人。美国公众对日本法西斯的愤慨在当时远远超过了对德意法西斯的仇恨。事发后不久的一次民意测验表…  相似文献   

4.
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虽然介入但却未扩大事态,这与它的全球战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欧洲第一”的战略方针要求他们竭力维持东西两线的军事均衡;另方面盟国尤其是英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的对朝政策;再方面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必然会影响美国在全球战争中战胜苏联的力量。美国在对朝战争中的临阵易将与和平谈判则是其全球战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均来自罗斯福家族。学者著述中关于二人的辈分关系一直未予厘清。从罗斯福家族的奥伊斯特湾支系和海德公园支系之沿革来看,西奥多·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叔,而不是其堂兄。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三军总司令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以他惯有的迂回方式,紧紧抓住了制定战略的缰绳履行了总司令的职责,全面指导了美国所进行的战争。那种认为在战争指导方面,罗斯福事事听从了参谋长们的意见、或者说罗斯福被他参谋长们所操纵的观点是缺少根据的,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历史上,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这样一位大人物,可以说有说不完的故事。然而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在讲述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几次重大的国际会议等这些重大史实时谈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这个人,通常采取的是“以事带人”的做法,对罗斯福总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残疾人总统的事实有的只字不提或毫无所知,忽略了具有人格教育意义的史实,忽视了历史教学的人文功能。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及笔者的教育硕士论文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教育的教学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他非常重视舆论的力量,并充分利用公众舆论来推行他的进步主义改革.正是在他的"支持"和"宣传"下,出现了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美国社会的一些阴暗面遭到有力的揭露,并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校正.美国社会由此顺利走上现代化轨道.西奥多@罗斯福与黑幕揭发者们的关系既有摩擦又有合作.这反映了罗斯福总统作为一名政治家的狡猾和大度.  相似文献   

9.
小布什执政以来,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不断利用其优势发展和提升与波兰的关系。通过提出“新欧洲”的思想,使美波在战略地位、军事合作和经济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加强。这既是美国对欧洲战略的需要也是波兰对欧洲战略的发展需要,这种“特殊”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偷袭珍珠港     
欧洲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政府秉承一贯的传统,竭力避免卷入战争。1939年9月5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美国中立宣言,同时禁止向各交战国输出军火和战争物资。不过,同样是基于传统,美国社会对英国和法国存在着广泛的同情。1939年9月的民意调查显示,80%的美国人希望英、法和波兰战胜,德国战败。  相似文献   

11.
“先欧后亚”战略的结果是中国要在日本的长期围困、缺乏盟国直接有效的物资及军事配合支持的情况下,经受住日本最大的军事压力。因长期的超负荷承担战争压力,使中国正面战场的抵抗能力日趋下降,这是先欧后亚这一战略选择的必然代价,但也恰恰是中国为赢得这场战争,不惜付出巨大民族牺牲所作出的特殊而又带悲壮色彩的贡献形式。可以说在二战中是以中国的长期虚弱为代价支撑着盟军各条战线的辉煌,豫湘桂作战是这一全球战略与中国战场关系的缩影,是以牺牲中国为代价换取盟军全球战略实施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2.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越南政策最早的策划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即提出印度支那非殖民化的设想,主张战后对印度支那实行国际托管,反对法国再度控制印度支那。罗斯福的印度支那非殖民化设想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但是由于局势变化,他去世前又同意法国战后重新控制印度支那。罗斯福的政策转变加剧了印度支那的复杂局势,导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并最终使美国深陷其中。了解罗斯福政府的印度支那托管政策,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印度支那战争的起源。  相似文献   

13.
英国参加太平洋作战的战略意图,主要集中在恢复东南亚的殖民地、巩固英美同盟关系以及安抚澳新等自治领三方面。美国军方对英国参战提出反对意见,但罗斯福政府从战后英美合作的政治考虑出发,最终仍然同意了英国的参战要求。英国参加太平洋作战虽然实际的军事贡献有限,但却有力地促成了战时英美同盟关系向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罗斯福推论"是20世纪初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宣布的"门罗主义"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引申,它的核心是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任意武装干涉拉丁美洲,以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独霸西半球的野心.以"罗斯福推论"为基础的拉美政策直到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推行针对美洲的"睦邻政策"才宣告结束,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美国这一时期对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深深打上了"罗斯福推论"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地位的确立取决于经济、政治和军事。三者之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体现,军事与军事战略则是保障和灵魂。历史上的列强其兴也由此,其衰也由此。美国在19世纪初经济上虽称得上数一的大国,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却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株儒。然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美国却迅速崛起为一个挥舞大棒、左右时局、主宰世界的政治大国。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契机什么因素促成这一转化的呢?熊伟民先生的新著《战时美国的欧洲战略》(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欧洲战略这一独特视角出…  相似文献   

16.
“先欧后亚”战略的结果是中国要在日本的长期围困、缺乏盟国直接有效的物资及军事配合支持的情况下 ,经受住日本最大的军事压力。因长期的超负荷承担战争压力 ,使中国正面战场的抵抗能力日趋下降 ,这是先欧后亚这一战略选择的必然代价 ,但也恰恰是中国为赢得这场战争 ,不惜付出巨大民族牺牲所作出的特殊而又带悲壮色彩的贡献形式。可以说在二战中是以中国的长期虚弱为代价支撑着盟军各条战线的辉煌 ,豫湘桂作战是这一全球战略与中国战场关系的缩影 ,是以牺牲中国为代价换取盟军全球战略实施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7.
吕会刚 《考试周刊》2009,(18):230-231
一、美国二战后全球战略的演变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的膨胀使美国称霸世界的外交政策有增无减。从此以后,美国历届总统都以称霸世界为目标,根据不同的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不同的全球战略。美国二战后全球战略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对峙标志着世界冷战格局的形成。本认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与亚洲有关,但由于战时和战后初期美、苏的全球战略重点和其亚洲政策,以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历程和民族解放运动,冷战格局在亚洲的形成是在朝鲜战争后,与欧洲不同步。  相似文献   

19.
读《战时美国的欧洲战略》罗会钧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长沙,410081)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备受世人关注。但美国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军事地位,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完成和确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由头号经济大国走向全球...  相似文献   

20.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入主白宫。为了对付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和法西斯战争的威胁,执政初期,罗斯福在美国内政外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了美国历史上和世界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多年来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汗牛充栋,毁誉褒贬,众说纷纭,在美国和西方史学界,有的颂扬新政是一次“和平革命”,“在哲学上是民主的,在手段上却是革命的”,是可以和独立战争及南北战争并列的美国“第三次革命”。它“开始了一个影响美国生活每一个方面的深刻的和彻底民主改革的时代”,有的则认为“新政从根本上讲,仍然是保守的,是二十年代的延续”。有的认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