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民在民主参与上存在参与程度低下、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环境无序、参与素质匮乏、参与方式方法欠缺等问题。农村图书馆不仅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而且还具有激发农民民主参与意识、提升农民民主参与素质、夯实农民民主参与基础、改善农民民主参与环境、拓宽农民民主参与信息渠道等功能价值。因此,应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农村图书馆在农民民主参与和农民权利维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基于农民数字需求,明晰农民数字素养框架的构成及其内涵,对提升我国农民数字素养、开展农民数字素养培训、提高农民在数字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国外主要数字素养框架,选取全球数字素养框架为母版,结合数字乡村和农民数字素养相关政策、报告及数字农民需求与特征,提出农民数字素养框架,并诠释其构成与内涵。[结论/发现]农民数字素养框架包含农民数字通用素养、农民数字安全伦理素养、农民数字交流素养、农民数字创作素养、农民数字问题解决素养5个维度,26个二级指标。[创新/价值]在数字乡村背景下,提出的农民数字素养框架以及对其内涵的阐释可为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立下誓言:“写农民,为农民写” “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这是浩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写农民,为农民写。”浩然将此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坚持了一生。这位农民出身、长年生活在农民中间的作家,对于中国农民和广大农村有着质朴而又深沉的感情。谈及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时,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中农民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 《图书馆学刊》2009,31(11):29-30,108
首先分析了在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中农民缺位的原因,然后对农民在农村图书馆建设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结合当前农村实际,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树立农民主体意识、唤醒农民图书馆意识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农民胜任在农村图书馆建设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21世纪普及农民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教育,关系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战略发展全局。必须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下,长期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农民,坚定地维护农民教育的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必须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调整农民科技教育的内容,注意把这种教育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重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理论教育,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经济理论素养。为了卓有成效地推进中国21世纪农业产业化中农民教育,必须注意采用灵活多样、复盖面广、方便及时,能够为农民乐于接受和欢迎的教育方法;必须有计划地加大农民教育的资金投入;必须全力营造中国农民教育迫切需要的良好社会环境;要有正确的舆论方向,要从法制建设上强化农民教育工作,要在金融、财政、税务方面支持农民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民政治参与存在参与意识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低下、环境冲突无序、方式方法匮乏等问题。农村图书馆建设不仅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具有激发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夯实农民政治参与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综合素质、构建农民政治参与的和谐环境、丰富农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方法等功能价值。因此,应切实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图书馆在农民权益维护和利益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到农村采访,问及农民朋友喜欢看什么样的报纸,一位农民朋友开玩笑地对我说:希望看报纸就像我们吸“地头烟”那样过瘾。这句话深深打动着我这个农民报的办报人。“地头烟”是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劳作间歇时吸的烟,因它既能解乏又能提神,吸来十分过瘾。所以在农村,“地头烟”不亚于城里的“人头马”,农民朋友很看重它。农民朋友既然把农民报与“地头烟”联系到了一起,其意就是说,农民报要办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坑头.办到农民的  相似文献   

8.
胡书盼 《大观周刊》2011,(51):48-48
农民市民化就是生活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农民向市民转化的一个社会、经济过程。本文基于对安徽省N市进程农民做了一个小调查,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被列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工作者都在为农民的增收努力探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农民增收问题是大事、是要事、是难事。而此时,作为党报记者,引导服务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农民在致富上的难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阶段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0.
农民报道中值得认可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形象地报道农民,积极地关注农民;从事不同职业的农民生存生活状态。农民报道中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关注农民报道就事论事,缺少对题材的深层挖掘;农民仍被媒体边缘化,农民形象低度再现;女性低度再现,传统的性别权力关系观念在市场化媒体中明显存在;农民年龄结构失衡,农民报道失去了宏观意义上的客观性、真实性;把从事不同职业的农民视为身份意义上的农民,思维停留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旧观念框架中;报道中农民失语现象严重,没有摆脱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模式;各地市场化报纸对农民群体的重视程度和人文关怀程度有弱有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杜熙 《科技与出版》2023,(10):40-46
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农民培育。农业科学出版物在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也面临农民主观生态知识需求不足、出版定位与农民生态知识需求存在偏差以及数字化水平偏低等现实困境。鉴于此,寻找农业科学出版与生态农民培育共生发展的着力点,依托农家书屋,从强化农民生态意识入手,针对农民生态知识需求策划高质量出版物,加快融合出版步伐,助力生态农民培育。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影视剧中农民审美形象的变迁,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农民审美形象在不同阶段主要呈现为3种模式:农民"典型"与"中间"人物的形象割裂;人格化、立体化的农民形象;农民形象的世俗化。不同的审美形象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合力作用的结果,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农民的命运沉浮。  相似文献   

13.
建国三十年来,第一张为全国农民出版的报纸《中国农民报》同广大农民见面了。‘色是一份以八亿农民为读者对象的报纸形式的刊物,每周出版两期,每期四开两张。现在正在试刊,准备在四月份正式创刊。《中国农民报》是一份通俗的、大众的、综合性的宣传读物。它的办报方针,首先是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党对亿万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宣传党的各项农业政策,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鼓舞亿万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自  相似文献   

14.
对农资讯类节目是以面向农村,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以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为切入点,关注农村、报道农业、服务农民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节目,报道的内容突出体现在以农业求发展、农村求进步、农民求致富为基本目标,重点展现在服务和促进"三农"加快发展上,因此要针对其特点寻找定位。一、从实用性上找定位节目的定位决定于农民的需求,发现和满足农民的心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报的发展,对在广大农民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开拓致富门路,提高文化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年来,农民报通过不断改革,在增加信息量,增强服务性,贴近农民群众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尝试。 80年代出现鼎盛时期。到1989年,除《农民日报》、《中国农牧渔业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农村经营报》等全国性的农民报外,省、市(包括计划单列市)农民报发展到26家,另有《济南农民报》、  相似文献   

16.
河南是农业大省,全省人口80%居住在农村,农民听众是广播最庞大的听众群体。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市场农业转变。这种根本性的变革,不仅使广大农村呈现出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喜人局面,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新闻宝库。近年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坚持把办好涉农新闻广播作为搞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新闻广播如何贴近农民、服务农民、吸引农民、引导农民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强化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朋友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农民是最讲实际…  相似文献   

17.
姜笑君  关靖  孙旭 《新闻传播》2023,(23):27-32
在信息化时代,农民群体的数字媒介素养对乡村振兴产生着巨大影响。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辽宁农民群体的社交媒体接触、组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公司助力乡村公益项目的情况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辽宁农民群体社交媒体使用现状、网络营销现状与影响因素,发现辽宁农民群体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很高、对各类社交媒体接触频繁、微信是最重要的信息沟通平台、部分农民开展了网络营销。但因对社交平台的政策了解有限、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力不足、现代化物流系统不健全等,辽宁农民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主要停留在初级的信息交流层面,网络营销的积极性不高。为提高农民群体的媒介素养,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需协同配合,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帮助他们弥合“信息沟”,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力军。  相似文献   

18.
省级党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道中,抓住提高农民素质做文章,通过刊发农村科技新闻引导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刊发增收致富新闻引导农民提高经营素质,刊发乡风文明新闻引导农民提高思想素质,刊发"学习型"农村新闻引导农民提高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刊发农村科技新闻引导农民提高科技素质科学种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对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提出了要求。刊发农村科技新闻,就能有效地引导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报道农技新闻,引导农民走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显升 《图书馆》2007,(4):112-113
文章依据化学反应的原理,阐述了图书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帮助农民更新观念等等方面具有催化剂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办对农节目 ,我们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为农服务。面对21世纪的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 ,为农服务如果停留在过去简单的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传达有关政策 ,就会把做对农节目的人放到了一个尴尬地位。要真正为农民服务好 ,必须了解农民 ,熟悉农业 ,摸透政策 ,用你积累的一桶水 ,给农民一杯水的服务。端正思想 ,明确自己的定位。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也是农民出身 ,奇怪的是很多人偏偏不承认自己是农民。扪心自问 ,作为一个电视人 ,除了所接受的书本教育比农民多一些 ,我们又能比农民强多少呢 ?毛泽东早就说过 ,知识有两种 ,一种是书本上的 ,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