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炜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关于流浪的书写,包括为了生存的流浪者和精神流浪者。这些流浪叙事的书写,不仅是小说情节结构的一部分,还蕴含着作品现实审视和精神追寻的意义和价值。张炜小说流浪叙事的生发主要有三个原因:作家自身的因素;文学中的流浪母题的传承;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名作导读】齐豫在《橄榄树》中深情地歌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张抗抗的《故乡在远方》也深情地感叹:"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我究竟来自何方?""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故乡是一个很温馨的词语,它是可以把人心拴一辈子的地方,也是人生浮沉时的情感寄托。远方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庞云芳 《现代语文》2009,(7):128-130
流浪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行为之一。这种行为在文学中备受青睐,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母题。在流浪者跋涉的脚步中,不仅背负着时代的烙印,而且最为令人惊叹的是那一步一步中丈量出来的强烈的追寻精神。穆旦的诗歌中始终饱含着一种对精神流浪的执着。这种执着使人震撼,在现实生存与个人精神的双重困惑下,又受“哈姆雷特情结”东移的影响,穆旦选择了精神流浪,以追寻生命继续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一批精神流浪者形象,然而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女性形象一直没有成为文学叙事的主流形象。她们的流浪比起男性的流浪来,更富有人生痛苦的深沉内涵,可以看作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潜在主题。本文梳理归纳现代小说中流浪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并阐释女性流浪主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由此上升到对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更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当代文学中的流浪意识,深具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这种理想主义的流浪意识作为一种现代个人观的表达,可以追溯至"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在知识青年中造就的深刻而苦涩的怀疑精神.北岛的经历与作品是这种流浪意识的典型表达.北岛前期诗中坚定的怀疑和否定的精神酝生出思想与精神的流浪,带有在精神上寻找出路的迷惘感、漂泊感以及理想主义式的悲剧英雄色彩.其去国之后的流浪则带上了一种焦虑感和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6.
流浪是文学中的传统母题,而在现代作家笔下,流浪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孙频近几年的创作出现了“流浪者”族群,与传统的流浪小说不同的是,孙频小说中的流浪行为是主人公遭遇个体精神困境后的主动选择,是个体主动接近自然并追寻个人生命的自由状态。孙频的流浪书写打破了既定文学样式之间的界限,使文本呈现复调的审美特质,并借助语言的张力来营造亦真亦幻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流浪的丝路"如果流浪是你的天赋,那么你一定是我最美的追逐……云破日出,你是那道光束,带着平凡的我走过奇迹旅途……"那漫长的丝路,是流浪者苦苦跋涉的旅途,即使永远无法到达传说中的神奇国度,流浪者的心也永远沉浸在"羌笛声、胡旋舞"的梦中。坚定的信念是流浪者生生不息、不懈追寻的动力。满足于现实生活的安逸而毫无追求的人,最终只能对月空叹。只  相似文献   

8.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和关注。她的一生以笔为伴,在颠沛流浪的生活中编织自己对梦想家园的追求。滚滚红尘中,她如一叶浮萍,努力地寻求一方安稳存生之所,但无情的现实却使她未能如愿。她是红尘中的边缘人,孤寂之感、流浪意识和死亡意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其作品独特的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贺晓晴的《花瓣糖果流浪年》是一部女性意识的“白皮书”。它描述了女主人公韩月晴流浪的轨迹以及她与几个男性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感情。女性追求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和感情的漂泊是多么艰辛、漫长与痛苦。家园的最终寻得 ,是女性意识彰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关上窗,放下窗帘,打开音乐,一曲《橄榄树》像沉稳的小溪,缓缓地流淌着。流浪,那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个过分遥远的话题。一身破旧的牛仔服,手提式绿色的帆布包,一双老式的回力鞋,还有满满一袋自幼珍爱的东西。背上行囊,从此踏上流浪的行程。这是我对流浪者的全部想像,我想像着流浪者如侠士般抛开身前身后的一切名利,独自一人孤寂、满脸落寞地行走,寻找心中的圣地,悲壮得如同余纯顺和他的罗布泊;却不愿看见那些所谓的流浪者们心满意足地背着席子睡水泥管子,捡别人吸剩的半截…  相似文献   

11.
王新立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1):20-22,84
晁补之晚年迫于党争,不得已归隐家乡闲居。期间,他的思想心态非常矛盾复杂,这在其闲居词中都不同程度有所表露。其中既有置身乡野,热爱田园生活的舒适安逸之乐;又有被罢职后不得通其道,对党争不满的悲愤之情,以及伤感惆怅的悲哀情怀;还有他欲求闲适余生、又难以忘却功名,徘徊于仕途与隐居之间的痛苦和矛盾等。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散文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心态,即自身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以及不断严厉解剖自我等自悔、自责的丰富、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展现出知识分子扬弃自我、更新自我而不断前行的心灵轨迹和心路历程,表现出一种浓郁的主观情感色彩。其散文结构安排、景物布设也随着作者的心态、心绪而变化,表现出“意识流”、“感受流”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巴金创作的《憩园》是以文学的方式对那些曾经帮助、关心过作者自己的众多女性的一次纪念,正是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巴金终于完成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其在"我控诉"的创作信条下多了一个"我同情"的创作宗旨,而"控诉"和"同情"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憩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费解的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14.
海子的早期短诗《亚洲铜》,充斥着诗人对亚洲这块土地的信赖与怀疑、热爱与叩问等复杂情感力量的对抗。在这矛盾情感力量的对抗中,表现出海子在群体生存困境前全力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唐代诗人李远的故乡,从其自称的祖籍地陇西开始,直至以后他人所言的蜀地、夔州、云安,论者或语颇寥寥,或并无实据,并不能让人信服。但李远三首乡愁题材诗《及第后送家兄游蜀》、《长安即事送友人》、《送人入蜀》包含有较多的地理信息,我们可以据此确定其为夔州云安人。  相似文献   

16.
纵有笙歌亦断肠——论正中词的寄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延巳是五代时最优秀的词人之一.他的词深挚缠绵、郁悒怳,后人常以为别有寄托之意,但史书又往往对其人行事品格多抨击指斥之词.这里就此一矛盾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同时,正中集内那些令人兴家国人生之思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因时代及政治因素的确有意以寄托人词;一是在描写离别相思的作品里无意流露自身的惘然之情,从而引起读者的联想.  相似文献   

17.
论文认为《秦腔》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独特的情节叙事方式再现了当今中国乡村世界的凋蔽图景,为传统文化的衰落唱出了一首沉重的挽歌。贾平凹成功地实现了为故乡树碑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意象来简单地探讨鲁迅的故乡情结。鲁迅对故乡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又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最终产生了生存的不定感和孤独感。本文就以此来分析鲁迅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的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始终以独具的情思,执著地探索着向精神家园回归的道路。张承志的精神探索经历了从最初的感性体验、对人生信念的理性追寻、对精神家园的艰苦探索到最终溶人哲合忍耶民众的过程,并以其作品所特具的崇高品格,反复地论证了这样一个主题:人,是要有一点信仰的。  相似文献   

20.
戴表元生于浙东,长于浙东,对故土的山水、风俗、人情充满感情,集中体现在诗歌中对故乡山水风物的热爱、对底层劳动者命运的关注和回归故土的隐逸情怀。其笔下的故土山水,不仅仅是地域意义的山水,也是一种对心灵家园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