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认识轴对称图形。会找、会画轴对称图形。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3.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向学生渗透美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杨宇 《现代教学》2009,(3):53-53
“轴对称图形”是上海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因此,笔者遵循“激-探-导-放”原则,将观察、演示、操作、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同时借助生活中实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及相关概念;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和寻找对称轴等活动中,体验轴对称的美学价值,感受轴对称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轴对称性、创造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发现美和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崔娟  黄越 《辽宁教育》2004,(7):120-12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11册100~10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含义,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相似文献   

5.
"几何图形变换"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材七年级《平面几何》在三角形及全等形的概念之后,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之前有一段“读一读”材料:全等变换,在教材中是“了解”内容.教材中指出将一个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翻转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是全等形,这样的变换是全等变换.让学生直观认识几个含有以上基本变换的几何图形,而这些基本图形是后面全等三角形证明的最常用图形,同时这三种变换又是《平面几何》中最根本的变换规则.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轴对称变换”和“中心对称变换”,“轴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知识,教师一般认为这段材料不易解释清楚,只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自然不能体会到此材料的重要作用,因此,此阅读材料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121~123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相似文献   

7.
吴烈 《陕西教育》2004,(12):38-38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轴对称图形》,在十二月上旬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轴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会画对称轴。 2、通过学习逐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操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柳静  刘北荣 《山东教育》2003,(28):47-47
[教学内容]这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轴对称图形”教学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师:(课伊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分吃蛋糕。(用课件出示圆柱形蛋糕)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看到这熟悉的蛋糕,感到新鲜有趣,接着展开激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用一张白纸放在这个蛋糕上,白纸就把蛋糕上的底复制出来,再用剪刀把上底剪下来,然后,折叠就可以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师:分得真好!像这样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师:请…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10.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在两次试教中,一次是在本班,学生通过“对折”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注:提供的是普通平行四边形)第二次是借班试教,一番“对折”后有两位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有可能是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11.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的含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尽可能多地发现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学目标分析本节主要介绍轴对称图形、图形的轴对称的概念、轴对称的基本概念等内容,通过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文化价值,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折叠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标年级下册第216~219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使学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图形变换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本节课通过对典型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等图形变换手段进行图案设计。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数学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中应该努力追求和实践的一种目标。因此我在进行《轴对称》一章中《画两个成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教学时,根据这种教学...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观察物体”中教学内容。 [设计理念]“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  相似文献   

17.
张瑾 《教书育人》2012,(Z2):79-80
一、教材分析《镜子改变了什么》这一节,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性质之后,要求学生通过赏析观察、探索思考,自己探索物体的镜面对称的规律,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索归纳能力要求比较高。纵观第七章的教材安排,从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入手,研究了简单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归纳出图形轴对称的性质,然后通过《镜子改变了什么》这一节将二维的轴对称扩充到三维的镜面对称,加深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8.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生活中的旋转》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图形转换现象,是探索图形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本章的基本定位是对“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学生已经学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此,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并使他们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平移、旋转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案例】“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轴对称图形。现在这儿有几个图形,你能辨别出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多媒体出示图形)①②③④师:先看一看,猜一猜。生1:②、③是轴对称图形,①、④不是。生2:②、③、④是轴对称图形,①不是。师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作为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新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2——15页,是“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单元的第一节。本单元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而“对称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是结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作品,展开操作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左右对称)。认识并能找到其对称轴,体验左右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