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侯志伟 《科教文汇》2012,(5):69-69,76
《列子》中的“所”主要分为结构助词①、名词、作为被动句标志的助词“所”等三大类,其中结构助词占绝大部分.结构助词“所”与动词、动词短语、名词、形容词结合,或者先与介词结合,再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具有类名词的功能,可在句中承担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成分.  相似文献   

2.
樊国萍 《科教文汇》2008,(30):248-248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中表示饮食类意义的动词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六个大类并找出该类的典型代表词。根据这六个典型代表词的句法格式、及其语用意义。分析该动词与其搭配成份之间存在互相制约,互相选择的关系。考察“吃、喝、含、吞、尊、喂”与名词宾语的搭配情况,分析“动+宾”语义结构对主语的制约和其搭配规则。  相似文献   

3.
短语动词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美学生作文语料库(LOCNESS)中"动词+out"的使用频率数据开展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高频使用"动词+out"类短语动词,但其使用质量不高。随着英语水平的增加,中国国内不同英语学习者群体对"动词+out"类短语动词的习得在动词种类选择上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以阿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了”字的使用方法是一大难点。因为在汉语中,动态助词“了”有多种用法,其在语法和语意上的功能也与阿语相应的结构不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阿拉伯国家的汉语学习需求日益增加。为帮助以阿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中文,国际中文教师需要从偏误分析入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一、动态助词“了”的用法综述语言学界多数学者认同“二分说”的观点,认为现代汉语“了”可以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两类。其中,动态助词“了”一般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一)中阿动态助词(“体”范畴的对比)“体”范畴用来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情况。汉语没有通过显性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主要靠一些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后面的辅助词来体现,如动态助词“了”。阿语通过一些语法手段,如添加代表时态的标志来体现,只改变词形,不改变词汇的意义。汉语中极少存在这样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5.
由于语体和语义因素的影响,英语限定从属分句(简称从句)可以简化为短语形式。换言之,从句的简化是指把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变为非谓语动词形式或其它非动词类短语,如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等。这样的简化是从句与短语之间的转换。在二者转换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语法限制。  相似文献   

6.
靖安典  戴淑云 《科教文汇》2012,(29):127-129
作为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短语动词既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其结构的稳定性和语义的整体性及多义性使其习得只能靠长期逐渐积累,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强调以经验为基础来认知包括抽象概念的客观世界。短语动词语义的多义性是靠词义扩展的隐喻机制实现的。通过分析短语动词中各个组成成分的语义然后进行意义整合可以判断其最终语义。  相似文献   

7.
方言“X来”类时间词主要有附加式、偏正式(状中)、主谓式、缩略式四种类型.这四类时间词来源各不相同:附加式由具有显性时间义的成分加后缀“来”形成,偏正式、主谓式由同形短语词汇化而来,缩略式源于方向型时间方位结构.偏正式、主谓式“X来”时间词都采用“时间在动”隐喻模式.这些时间词词汇化程度不同,主谓式“X来”时间词语的词汇化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8.
姜抗 《科教文汇》2008,(31):250-250
以往学者们一致认为“和”类虚词来源于表偕同义的动词,只是对于其演变过程有较大分歧。本文描写了常德话中“两个”的使用情况,提出常德话中的“两个”也是汉语“和”类虚词的成员之一;并通过考察其发展演变,一方面说明了动词并非“和”类虚词的唯一来源,数量词组也是其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也总结了它在演变过程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杨青 《科教文汇》2008,(33):248-248
现代汉语中的因果连词“因而”由上古的跨层非短语结构逐渐发展凝固成因果连词。其发展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因”的虚化,二是“因而”的连用并凝固成词。“因而”词汇化的主要原因是受语境影响及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英语口语中最常用的短语动词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短语动词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错误,这些问题和错误主要集中在1)学习者在使用短语动词时无法熟练运用连接词来连接两个短语动词;2)学习者受母语影响严重;3)学习者定式思维现象严重.根据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量词短语是现代汉语表示事物数量情况时常用的短语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短语形式和量词短语的表面形式相同,而处于量词位置上的词语却不是后面名词的计量单位.文章主要依照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讨论了这种特殊的量词式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李欣 《科教文汇》2007,(10X):199-199
量词短语是现代汉语表示事物数量情况时常用的短语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短语形式和量词短语的表面形式相同,而处于量词位置上的词语却不是后面名词的计量单位。文章主要依照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讨论了这种特殊的量词式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韩书庚 《科教文汇》2010,(31):76-77
本文从短语的分类、句子的分类、复句等三个方面对北大本(2004)《现代汉语》、胡本(1995)《现代汉语》、黄廖本(2007)《现代汉语》、邵本(2001)《现代汉语通论》、邢本(1993)《现代汉语》、南开本(1994)《现代汉语教程》、钱本(2001)《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英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在表达情态意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笔者试图通过would及其在汉语中相对应的能愿动词将要在语料库中的语境功能来优化汉语和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对将要和would的释义,从而为学习型词典编纂释义的优化处理提供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蒋娟 《科教文汇》2012,(31):133-133,148
谈词语的意合,不能不提到复合词:谈短语的意合,不能忽略成语俗谚;谈句子的意合,不能不提紧缩复句.汉语紧缩复句凝练精短,注重“意合”,言者以意缩句,闻者以意会之,这在别国语言里是少见的.但目前关于汉语紧缩句的定义及归属问题,学者们争论不休.源于此原因,本文试图从汉语“……就……”紧缩句的日译角度、从句子自身特点来探索日汉语的共同特点,找出相似的规律,以期对语法研究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16.
张勉 《科教文汇》2010,(13):111-112
英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在表达情态意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笔者试图通过would及其在汉语中相对应的能愿动词"将要"在语料库中的语境功能来优化汉语和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对"将要"和would的释义,从而为学习型词典编纂释义的优化处理提供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命题中“面向”一词宜符合语法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中,“面向”一词是动词,不是介词,它可以跟普通名词连用构成动宾词组,在句子或文题中充当动宾结构,复合结构和偏正结构;而“面向21世纪”中的21世纪是时间名词,在句子或文题中充当状语,状语之前加动词是不合语法的说法,是命题中的形式主义,应当避免。  相似文献   

18.
一、判断介词的依据汉语的介词大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转变成介词有两种情况:一是词汇意义丧失只有语法意义,如“把”“被”指表示构成“被”字句和“把”字句。二是虽然虚化,仍保留了一些词汇意义,如“替、为”等。“给”就是这样一个处于后一种状态的半虚化介词。因此判断“给”是介词还是动词就有一定的难度。朱德熙认为“给”作为介词是“服务”义,作为动词“给予”义单从意义进行区分实在很难。判断是介词还是动词,应从形式入手,看其是否具备了动词或介词的语法特征。例如:①靠着墙吃饭。②拿了衣服走出来。③拿生命开玩笑。④靠死工资吃饭。①②“靠、拿”后有助词“着”“了”等助词,因此是动词。③④“拿”“靠”本身意义虽有改变,有“凭借”义,但更主要的是这时其后不能加“着、了”等助词。⑤给小李一杯水喝。⑥给小张买了本书。⑤“给”带双宾语,后边可加“了”“过”,所以是动词;⑥则不能加“了”“过”,指表明“为谁”“替谁”而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以形容词为对象,进行情感表述的中日对比研究。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都有表述情感的词。在现代日语中,形容词分为感情形容词和属性形容词,而感情形容词又分为感情形容词和感觉形容词。与日语相比,汉语中并没有"感情形容词"、"感情动词"等概念。但在汉语的形容词和动词中有表达感情的词语。汉语中形容词可以通过"很"来修饰后面的宾语。日语中感情形容词的使用有人称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巫玮 《科教文汇》2011,(7):91-93
短语动词的教学是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有助于学习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利用意象图式教授短语动词能够使学习者了解与该短语动词相关的短语的内部结构及其各项隐喻意义与原型意义的关系.从而使学习者系统地掌握目标词汇.加深理解.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