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闻界》2017,(2):105-106
<正>"舆论纸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报刊和舆论关系的一种喻证,完整的表述是"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德文原文为"die Zeitungen als das Papiergeld der?ffentlichen Meinung zirkuliert"。[1]这一论断概括了报刊和舆论关系的特点,是他们舆论思想的经典阐述。"舆论纸币"的概念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国际述评(三)》一文。这篇国际时评写于1850年11月1日,刊载于当年马克思主编的杂志《新莱茵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经历从精准扶贫到"绣花"扶贫的关键时期,各地均在"绣花"上下功夫,积极啃"硬骨头",如何写出社会广泛关注、受众喜闻乐见的扶贫报道,新闻媒体记者需要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同样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本文以新华社近期的一篇引发社会广泛反响的报道为例,剖析扶贫报道形成社会热点的"密码",探究其新闻性和思想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给新时期扶贫报道带来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钱爱民 《今传媒》2012,(10):124-125
在对同一个新闻人物的多次采写中,因为"比较了解"这个人,往往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常常就懒得花气力深入实际,采访只是"蜻蜓点水"。如斯,写出的新闻必然是:后一篇与前一篇仿佛秃子与和尚——大致一个样。但如果采用"另起炉灶"的做法,继续注重采访环节,尽量多获取新的素材,尽可能地把以前报道中已采用过的事例舍弃,并在标题、结构等方面仔细打磨,新闻报道无疑会让读者"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4.
姜赟 《中国广播》2015,(2):94-95
"一次不实报道就能让农民桔子卖不动""一篇虚假新闻足以阻挡上市步伐""一波走偏的舆论竟能导致社会不敢扶老人",可以说,正是这种"新闻雾霾",把社会生活空间污染了。而污染源头,则是从一些媒体人的心灵蒙尘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宽!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记者们"一头汗,两脚泥",写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带来一股股扑面的新风。"走转改"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对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长期要求,是持久战,不能毕其功  相似文献   

6.
正说起古代的"升学宴",不能不说到唐代的"烧尾宴"。也许是它太奢侈了,这个始于唐中宗时期(公元705-710)的"烧尾宴",仅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了20多年,到了唐玄宗开元时期,就销声匿迹了。今天"升学宴"的奢侈程度,已经与唐代的"烧尾宴"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今天的"升学宴",只包含高考学子的"升学"之"宴",而"烧尾宴"呢,既包括"士人初登第",也包括公务员"升了官阶"之宴。所谓"烧尾",传说中有三种说法,一是兽变为人,尾巴还在,必须把尾巴烧掉。这有点"狐狸尾巴藏不住"的味道,因为在中国的民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成熟的编辑,首先要具备准确判断一篇稿件新闻价值的"眼力",还要具备对新闻稿件进行"包装"的"手力"。经过编辑不是事实"注水"也非硬性"拔高"的精心"包装",一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会迅速提升和放大,凸显"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9):38-39
<正>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新闻工作论述中,"独立报刊"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考察他们使用这个概念的情形,可以窥见到他们对报刊政治判断的基本立场,以及权衡社会力量对比之时的报刊策略思想。在他们的论述中,报刊是否"独立",主要从报刊与当权政府或党派是否有密切联系,是否依附还是独立自主来判断的。一般说来,他们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3,(21):75-76
<正>"口传电报"是马克思在说明口传信息速度时使用的一种形象比喻,源于他1868年6月20日写给恩格斯的书信。信中马克思向恩格斯描述自己被逼债的情形时用到了这个比喻。当时,他与女儿爱琳娜刚从曼彻斯特恩格斯的家里返回伦敦。在长达半个多月的度假期间,许多催款信(如煤气费)和恫吓信都被马克思以"外出"为借口推掉了。但是,他返回伦敦的消息,却像有人用电报通知这些债主似  相似文献   

10.
6月29日大众日报副刊有一篇题为《字字珠玑篇篇佳作》的随笔赫然在目。这样华丽的词藻立刻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谁这么厉害,居然可以"字字珠玑",莫不是王  相似文献   

11.
2012年的第一场雪,于1月7日深夜毫无预警地来了,甚至于很多人都没能留意。而刚刚翻篇的2011对于我这个从业十年的"小报"记者来说,却记忆如此深刻,尤其是3月份全国两会上一不小心成了"提问姐",让我离"小报大记者"的目标更走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12.
"一次不实报道就能让农民桔子卖不动""一篇虚假新闻足以阻挡上市步伐""一波走偏的舆论竟能导致社会不敢扶老人"……行走在基层,总能听到不少人对新闻不良现象的吐槽。他们的微观感受,在媒体那里折射的正是道德滑坡的笔端、责任缺失的镜头和没有灵魂的点击率。可以说,正是这种"新闻雾霾",把社会生活空间污染了。而这个污染的源头,则是从一些媒体人的心灵蒙尘开始的。如何净化心灵?如何强化职业伦理?如何让道德约束刚性起来?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10):105-106
<正>"免费文学",又称"街头文学",是恩格斯对城市街头招贴和传单的一种褒义称谓。1849年4月13日,普鲁士王国第二议院第二十六次会议辩论国王内阁提出的招贴法案。恩格斯于4月22日和27日在《新莱茵报》发表关于这次议会辩论的通讯《关于招贴法的辩论》(一、二),分别实录和评价了议会上温和的左派和保守的右派关于"招贴法"的发言。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518-530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9):67-68
<正>反克利盖事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党报理论形成中的最早事件。海尔曼·克利盖(Hermann Kriege,1820-1850)是德国新闻工作者,多次因参与社会主义活动而遭到迫害。1845年初,恩格斯在巴门结识了他,认为他是一个"出色的鼓动家",~([1])并把他介绍给在布鲁塞尔的马克思。同年,克利盖在赴美途径伦敦时,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在纽约,他领导了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小组,成为这个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派别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据鲁迅1919年3月26日所作的《附记》,本文作于1918年冬天。孔乙己也就诞生于1918年了。孔乙己姓孔,名字却不叫"乙己",大伙之所以喊他孔乙己,是因为从描红纸上看到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就给他取了"孔乙己"这个绰号。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某某图书选题不错,很有特色;某某图书选题没啥,缺乏特色。可见,人们衡量图书选题的价值如何,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有没有特色。 谈到图书选题的特色,笔者想起恩格斯在评论敏·考茨基的小说《新和旧》时的一段话。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里所谓“单个人”,是指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状貌、语言、气质、修养、性格、命运的人;这里所谓“这个”,是指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的艺术典型。 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艺术典型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即必须是“这个”,它决不可以同“那个”相混淆。艺术典型是否真正属于“这个”,这是评价艺术典型价值的标尺。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笔者以为,新闻工作者要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就要全力开动思维,多思多想,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探究事物的根源和本质所在.这里所说的"想",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杜撰"新闻点子",制造新闻.  相似文献   

18.
武礼 《今传媒》2010,(1):64-64
若干年前读报,最初看到"粉丝"一词,我还误以为是平时吃的"粉丝",后来联系上下文觉得意思不对,问了别人后才知此处"粉丝"是网络用语,意为"追星族"之类。后来读多了,其意也更明了了。最近读报又一个词被卡住了,即"偷菜",而且这个"偷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词(文章题为《做贼偷瓜起早偷  相似文献   

19.
最高法院新任院长周强近日称,各级法院要改变过去"一篇新闻通稿打天下"的做法,结合各类媒体不同的受众需求,把法院依法公开的信息、媒体关注的问题、公众的兴趣点三者结合起来(新华网6月4日)。所谓"新闻通稿",好处是"统一":口径统一,事实统一,提法统一,甚至标题、字数也统一。读者从各类媒体上看到的有关某个事件的报道,署名的记者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最早被称为"深喉"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前二号人物马克·费尔特,他把"水门事件"透露给媒体,并最终把美国总统尼克松逼下台。"深喉"由此改变了美国新闻业,使秘密消息来源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此,这个处于灰色地带的"深喉",成为给媒体提供重大内幕新闻的线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