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根据农场进行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选取了土壤质地、坡度等9个因素建立数据库,采用GIS技术,模糊综合评价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对八五七农场玉米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高度适宜耕地面积4458.6hm2,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12.09%;适宜耕地面积28941.3hm2,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78.45%;勉强适宜耕地面积3343.1hm2,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9.06%;不适宜耕地面积149.8hm2,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0.41%。为玉米合理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开封市特色农作物大蒜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球化学调查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根据研究区优质大蒜生长所需的土壤元素及其含量值,选取了污染元素As(砷)、Pb(铅)、Cd(镉)、Hg(汞)和Cr(铬)作为有害污染元素,全量B(硼)、S(硫)、Se(硒)、Zn(锌)和Cu(铜)作为有益元素,构建评价模型,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对区域特色农作物大蒜进行适宜性评价以及种植区划。研究区域只有Pb、Cd的污染指数有小范围大于1,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199.07%的土壤处于安全无污染级别,0.93%的土壤存在污染,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周边;2有益元素单项富集指数中S元素比较丰富,其他元素处于适中偏缺乏状态;有益元素区域综合富集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开封市47.94%的土壤有益元素处于丰富状态,37.89%的土壤处于适中状态,14.17%的处于缺乏状态。结合农用地分等结果,确定开封市大蒜种植适宜性分为:最佳适宜种植区、一般适宜种植区、勉强适宜种植区、不适宜种植区4个级别,其中最佳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14.66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33.99%;一般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16.15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37.44%;勉强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5.75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13.33%;不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6.67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15.24%。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开封市大蒜种植现状范围进行了区划调整。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技术的区域无公害蔬菜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荔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为评价对象,根据蔬菜正常生长对土壤地力条件的一般要求以及无公害蔬菜生产对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选取土壤地学条件、理化性状、剖面状况、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质量状况等5个方面共20个因子,在实地调查采样和测试分析基础上,借助GIS和动态聚类分析模型评价区域耕地单元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适宜数量、质量及其分布。评价结果表明,全区适宜于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耕地面积占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面积的81.68%,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已令人担忧,应引起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游珍  封志明  杨艳昭  施慧  李鹏 《资源科学》2020,42(2):394-406
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则是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基于已有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完成了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表明:①基于条件规则的综合评价法更适合进行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②西藏超过3/4的区域为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大部分分布在藏西北地区;临界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为16.78%,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地区、昌都市澜沧江上游以及山南和林芝北部地区;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仅为5.83%,集中分布在藏东南、一江两河和澜沧江上游的河谷绿洲地带;③西藏不同类型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有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人类生活的乡镇驻地及村庄居民点分布占比随着人居环境适宜程度的增强而增加,代表高原牧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放牧点和古塔庙宇及文物古迹两类乡村居民点则反之,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西藏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和分区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200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导致的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决定了东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很难有效实施。全国耕地总体占补平衡背后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风险,耕地增加过于依赖土地开发,对现有耕地的保护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耕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从土地具有多宜性和耕地具有多功能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耕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形资料,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了北京市耕地不同利用目标下的适宜性级别和面积,结合不同的发展阶段耕地承担的不同功能,对耕地的多目标利用类型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自然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1207.65km2、920.16km2、193.99km2;耕地经济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1077.86km2、1002.55km2、241.39km2;耕地生态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1170.46km2、1044.25km2、107.09km2。为了体现耕地多目标适宜的弹性空间,设计了经济效益型、社会效益型、生态效益型3种方案,并对不同的发展目标下的投入水平做了探讨,评价结果可为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时空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仙居杨梅产业飞速发展,生态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本文以浙江省仙居县为研究区域,根据杨梅生长对气候、土壤等环境的要求,采用"特尔斐法"(Delphi)选取一定的评价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影响因子权重,运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和GIS综合评价土地适宜性.并将适宜性评价结果和杨梅种植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仙居杨梅种植潜力.结果表明:仙居县具有很大的杨梅种植潜力.最适宜地和适宜地共96193.28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59.83%.现有杨梅种植地的57.72%(约2006.4hm2)分布在适宜地中,而只有19.62%(约681.88 hm2)分布在最适宜地巾,占最适宜地的9.25%.应尽可能地利用最适宜地.以期发挥杨梅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以50m×50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和获取最高经济收益方案下各评价单元的最优推荐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好,以最适宜和适宜两级为主,最大生态位适宜度值达0.9186;研究区有效硼、有效锌含量低,已成为该区域限制土壤生产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同季作物以水稻、小麦的生态适宜性较高,适宜面积较大,分别占到72.1%和71.93%;最大资源优势方案下,水稻-小麦轮作方式的推荐范围最广,其次为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和棉花-油菜;最大经济收益方案与农业生产实践布局有高度的吻合性,棉花-小麦的推荐范围最广,依次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水稻-油菜.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研究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于婧  聂艳  梁传丹 《资源科学》2010,32(4):724-730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以50m×50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和获取最高经济收益方案下各评价单元的最优推荐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好,以最适宜和适宜两级为主,最大生态位适宜度值达0.9186;研究区有效硼、有效锌含量低,已成为该区域限制土壤生产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同季作物以水稻、小麦的生态适宜性较高,适宜面积较大,分别占到72.1%和71.93%;最大资源优势方案下,水稻-小麦轮作方式的推荐范围最广,其次为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和棉花-油菜;最大经济收益方案与农业生产实践布局有高度的吻合性,棉花-小麦的推荐范围最广,依次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水稻-油菜.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研究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最西部,地处中温带亚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人均耕地面积少,且旱地面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75.28%,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多集中在河谷和平原区,建设用地需求区与耕地区严重重叠,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行,凌源市耕地需求与建设占用的矛盾日益尖锐。采用回归预测法以凌源市2006年至2010年耕地面积变化量和建设用地量为基础,以凌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为保障,预测辽宁省凌源市2011年至20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测算出凌源市到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量。以凌源市实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为基础,对凌源市耕地数量进行评价,得出凌源市从2011年至2020年,在城镇化建设中可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平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地形破碎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流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将地形图中等高线进行栅格化处理,后利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Natural Neighbor插值处理,建立不规则三角网,同时对高程点文件进行操作,生成三维地形模型,对项目区地形进行模拟,并分别从开发整理适宜性评价、项目规划择优以及项目工程设计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应用GIS技术构建地形破碎区三维地形模型,可为进行该类项目适宜性评价、规划方案择优、工程设计等工程内容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以克服项目设计中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孟霖  郭杰  孙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8,40(1):11-21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②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③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镇建设用地组团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适宜区可依靠高度适宜区发展,适度开发城镇建设用地;勉强适宜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受限条件多,以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优先,选择性发展具有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效益的绿色产业;不适宜区应注重通过政策扶持,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④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对比分析表明,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基本满足区域供求关系,但有部分位于勉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建议将区内部分或全部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剔除或调整至高度适宜区与基本适宜区。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区域,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支持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决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把模拟预测得到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分布作为重要因子加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框架,生成更适合于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决策的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空间化展现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50年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分布情况,并与传统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量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有效降低了不适宜及较不适宜开发用地与未来城市建成区重叠度较高的矛盾(分别由9.74%和22.7%降低为0.0%和14.5%),能更好地匹配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和生态空间规划,突显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本文实证了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更好地为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合理地选择空间区位划定基本农田对提高耕地保护效率,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确保耕地质量的前提下,考虑耕地的空间稳定性及其尺度内的水平作用和尺度之间的垂直作用,运用EB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从市级、区县、乡镇三个尺度开展基本农田空间区位选择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建设占用耕地是影响基本农田空间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存在单尺度内的空间聚集和分散以及不同尺度之间的作用等特征。根据不同尺度的LISA图发现,LH类型区耕地的建设用地需求高,空间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非农转化;而LL类型区耕地的建设用地需求低,耕地空间稳定性好,不易发生非农转化。将研究区划分为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四个区域,其中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可作为基本农田的较适宜和适宜划定区域,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黄梅县刘佐乡、孝昌县花园镇、汉川市田二河镇、蔡甸区永安街道等,该结果与单尺度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贝叶斯概率模型的鄂西北山地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山地区开展耕地整治项目布局,提高耕地整治效率,是当前开展山地区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则是耕地整治项目布局的前提。本文以鄂西北山地区房县为研究区域,选取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耕地系数、与道路距离、与城镇中心距离和田块规模指数8个评价指标,运用贝叶斯概率模型计算影响因素权重和耕地整治的后验概率,并得到研究区耕地整治的适宜性分布图,最后进行预测结果检验。结果表明:①在影响山地区耕地整治的因素中,耕地系数、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与道路距离四个因素对耕地整治影响程度比田块规模指数、有效土层厚度、与城镇中心距离和土壤质地4个因素对耕地整治的影响程度大;②对2013年耕地整治项目布局与适宜性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有88.81%处于适宜性整治区,说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该文可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鄂西北山地区更合理科学地开展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韦少凡  华璀 《大众科技》2012,14(3):106-108
以南宁市隆安县为研究区,运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耕地的多要素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值,并采用DEM分析确定研究区坡度、坡向等值,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叠加分析,得出耕地适宜性等级图,进而为确定最佳耕地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奉节县的27个乡镇为研究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方法,借助Erdas8.5、ArcGIS9.3以及Fragstats3.3软件,分析了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27个乡镇2010年耕地压力空间分布规律,讨论了耕地压力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及优化调控措施。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受其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岩性、地貌、坡度上分布差异显著;②耕地压力空间差异较显著,长江以北大部分乡镇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而南部乡镇耕地压力指数基本上大于1.5。根据耕地压力指数偏离1的程度且经校正将研究区分为4类区,包括无压区、边缘区、低压区和高压区;③由于北部地区开垦了大量的坡耕地,缓解了耕地压力,使得北部地区耕地压力比南部地区小,但土壤侵蚀综合指数较南部地区大,即生态破坏较严重。因此,通过大量开垦坡耕地来缓解耕地压力虽能暂时起到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会加快耕地水土流失的速度,最终会大大增加耕地压力;④缓解研究区耕地压力、维护生态平衡要结合城镇化进程,促使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异地供给方式解决粮食问题,降低粮食自给率;在推行生态退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现有中、优等别耕地;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种植粮食作物为基础,畜牧业、林果业、药业为主导的农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该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FAO的农业生态带土地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把GIS技术应用到传统的AEZ土地评价方法中,建立了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在所建系统中实现了改进的AEZ算法,用户可输入任意作物的环境需求,人工干预情况,可以按地方特色调整专家打分值,可方便及时地为地区引进新品种,并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以攀枝花市区为例进行了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做出了攀枝花市9种主要作物的评价图和多种作物综合评价等级图,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