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通过代际之间口耳相传的“乡村夜话”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受诸多因素影响正逐步“退场”,已无法再承担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新形态的乡村图书馆,应该填补“乡村夜话”消失的“空场”,积极投身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事生产经验、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和乡风民俗等传统农耕文化。因此,当前乡村图书馆应该以农民口述农耕文化为抓手,以乡居农民为主体,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断加强乡村图书馆资源、人员队伍和场所建设,从而积极发挥其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耕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民因阅读文化困惑而不想阅读,导致很长时间以来农村阅读资源建设和服务投入效率较低,也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图书馆服务提出挑战。农民阅读文化的困惑反映在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由农民阅读文化形成根基上的缺陷与阅读文化传播缺位所致。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开展精准服务,不仅要关注农村阅读资源的建设和服务,还必须重视提升农民的阅读素养,应以认同、保障和传承三种动力机制为抓手建构阅读文化,从而破解农民的阅读文化困惑。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3.
我国多数乡村有着自己的传统与文化,在进行新闻信息的接收时,乡村由于固化的传统习俗以及闭塞的信息通道,因此主要还是依靠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近些年,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关乡村建设的新闻报道开始层出不穷,乡村的文化记忆也成为各大学科争相研究的对象。在新闻报道方面,通过研究乡村文化记忆的形成及重构过程,新闻编辑在进行信息选择时,不仅能够有效地选择可以激活乡村文化记忆的新闻信息,给农民带来沉浸式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对我国乡村地区的和谐、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农家书屋与乡村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发展状况以及对乡村文化发展的作用,深入分析了农家书屋在振兴乡村文化过程中存在的数字化水平与覆盖率不高、缺乏人才、图书资源更新未能对接农民用户文化需求等问题,并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农家书屋+"的多元服务模式、提高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水平等助力乡村文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杨丽新 《图书馆》2023,(8):26-33+90
当前乡村文化供给面临着供需结构性失衡、文化供给形式化以及文化供给碎片化等诸多实践困境,不利于乡村文化的有序稳定发展。四川省彭州市通过整合市场供给端与政府供给端实现了资源的再组织化,通过对内生的文化精英的挖掘与培育实现了文化主体的再组织化,通过文化载体与文化平台的扩展实现了文化空间的再组织化。这种从资源、主体与空间三大维度探索出的乡村文化供给模式,推动了农民“剩余时间”组织化、文化服务的“在地化”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产生出强化个体生活秩序、激活社会关联纽带以及隐形治理资本生产的实践效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为引领。”目前,图书馆情报学、传播学等学科对如何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作用做了相对充分的研究,而出版如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文章较为鲜见。本文首先梳理出版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并分析不足。乡村文化振兴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出版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先建立健全相关的保障机制。本文结合出版主体自身优势,提出从增加优质内容供给的文化客体形式、激发农民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助力路径,明确出版主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中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的根是乡村本土文化资源,新型农村的魂是深入每个村民心中的本土文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我国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崭新阶段。乡村振兴,文化不可缺位,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引领,农民群众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素养,决定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决定了农村的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全民阅读推广服务内涵的不断扩展,乡村图书馆建设与普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提升农民文化层次,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要注重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文化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促进乡村振兴与"乡村图书馆+网络商务+文化扶贫"创新模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的共建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是工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与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共建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广大农民享用文化大餐的周期。初步形成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数字资源,通过合作伙伴的服务网络传递到乡村,服务广大农民的共建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以来,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发生巨大变化。乡村交通设施网络完善缩小了文化空间距离,乡村流动社会的文化空间融合,农民混合型家计生活模式的文化需要空间扩展,基层政府政策叠加效应的文化空间元素植入,形塑了乡村文化空间破界融合和共建共享发展格局的新公共文化空间。新公共文化空间的形塑,意味着乡村公共文化供需平衡具备了较大可能性。但在新公共文化空间转型中,农村出现自主供给空间与制度内供给空间的失衡和错位,加上制度内的供给空间悬浮化、不平衡、碎片化等新壁垒样态,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不协调,导致乡村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治理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壁垒,推动新公共文化空间供需平衡,需要逐步适应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型,转变供给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构建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智惠”供给模式,加大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力度。  相似文献   

11.
郭攀梅铮 《视听》2023,(1):19-2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乡村多彩风貌,记录乡村生活,使乡村文化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批农民创作者以主动之姿参与乡村文化传播,促使短视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功能与价值进一步彰显,唤醒了村民主体性,建构了媒介文化场域,维系了共同的乡土价值。未来,需要打造多元主体传播矩阵,坚持内容优质化发展,拓展短视频服务功能,以此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2.
曹甜甜 《新闻世界》2011,(12):165-166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衣村的社区生活整合、农民的文化认同、维持乡村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证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的农村集体文化活动处于衰退的边缘,而广大农民对集体文化活动又存在着现实的憧憬和希望。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载体。文章通过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作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推乡村振兴主要有文化铸魂型、文旅融合型、文农互助型3种模式。文章还针对环境业态、参与主体、产品服务、实现方式等关键要素分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罗燕 《民生周刊》2021,(7):38-39
乡村文化都是农民创造的,农民不是旁观者。建设乡村文化要以农民为主体,而不是让一群外来人去表演。立一个雕塑,做一个卡通造型……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常会看到一些外来文化作品突兀地出现,引起村民一时的围观,随后便弃置一旁。本以为是在送"文化"下乡,结果显得格格不入,不能为乡村文化添枝加叶,反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值得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有着深层的历史和现实动因,核心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内在要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有着权利给予、价值引领、秩序规约、传承依托、载体支撑的重要价值意义。为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作用,政府需要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保护和功能提升、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发展等。  相似文献   

16.
马梅 《现代传播》2023,(3):111-117+150
在数字媒介时代,涉农纪实影像的存在平台、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其生产主体也有了更多的农民和新农人,其内容也有了更多原生态的、直接反映朴质的乡村生活、劳动场景、乡村风物风俗的部分,这些涉农纪实影像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唤醒、对乡土朴质本色和自强精神的记忆书写中,通过对乡愁和怀旧的疗愈、对多维冲突的疗愈、对他者体验的供给,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弥合,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新与旧、代际之间、古今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的弥合作用。而这种记忆保存和文化弥合的实现,是因为涉农纪实影像的内容与形式对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心理有所反映,对中和、平等、天人合一、生命真性的价值观与艺术观有其体现。  相似文献   

17.
冯献  李瑾  崔凯  孙想 《图书馆建设》2022,(4):139-146
乡村居民的普遍采纳是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扩散与价值实现的必要前提,基于信息生态视角,通过识别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乡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采纳行为,从信息技术因素、信息人因素、信息因素及信息环境4类因素构建乡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采纳意愿模型,并以650个北京市乡村居民样本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乡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行为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发现,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信息等信息生态4类因子均有助于增强乡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使用态度,进而显著促进其采纳意愿。建议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者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改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适用性、提升乡村居民数字化基础能力以及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氛围,推动乡村居民参与公共数字文化。  相似文献   

18.
段雨 《图书馆》2024,(3):55-62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与行动方略。乡村文化通过发挥凝聚价值共识、构筑精神家园和消弭成员矛盾的“软治理”功能,为其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空间。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主体流失、发展空间受阻、传承危机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错位的现实困境。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根基、强化保护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乡村文化振兴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社会语境中,乡村与知识分子都负载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含义。乡村知识分子,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构成了农民群体中独特的群落,更是在电影的叙事层面记录和表征着不同的文化想象。文章将以1949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中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为线索,考察他们的身份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界定与呈现的方式,以触探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分析媒介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治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传播机制不通畅""文化参与机制不到位",并在此基础上,从党和政府、媒体和农民三个主体层次提出相应的路径及措施,以此推动媒介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