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代际正义、多物种正义与世界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正义是全球教育发展的未来愿景与价值诉求。目前全球生态教育正朝着“社会公平”转向,但存在“浅层环境教育”的不足,批判生态教育学作为一种“深层生态学”指向下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成为国际生态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向。批判生态教育学萌生于全球化过程与新自由主义、媒体文化论、可持续发展、生态种族主义以及生态女性主义等理论源流,其核心立场是理解人类环境暴力行为和社会暴力行为之间的斗争和联系,并呼吁研究者不仅要阅读“文字”,更要阅读“世界”。批判生态教育学具有批判性、辩证性、国际性、系统性、变革性和行动性的理论品格,孕育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伦理维度、社会维度和政治维度,彰显出生态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学立场”。批判生态教育学还是建设民主、多元、可持续环境的重要路径,主要的实践途径包括实施批判性全球公民教育、发展批判性在地教育学、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以及创设民主化的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为指导,以其实践观和异化理论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批判,这体现了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也启示人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界流行着一股城市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思潮。由这股思潮催生的空间研究范式认为,城市空间不是一种纯地理学概念,而是个体生存状况和社会正义状况的一种哲学阐释。城市空间的理论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其主要问题是以正义和活力为核心要素的空间秩序问题。厘清上述问题,对于分析和解决我国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主义发展的过程,出现了生态主义的思潮。有机性和内在关联性、整体性和具体性、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是生态哲学的基本价值观。依据后现代生态哲学的价值观,我们对传统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二元对立进行分析批判。笔者认为,二元归一于“生态本位”,由此进行教育目的生态价值观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批判课程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西方“唯科学主义”的泛滥、社会公正的衰微以及人的意识的日益虚假化,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理论之一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学基础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流行于英美的“新教育社会学”。整体论、理性观、批判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批判课程论的课程哲学观。批判课程理论在对传统课程范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视课程为“反思性实践”,并关注学校教育及其课程的相对自主性、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学校化中的矛盾和冲突性质。  相似文献   

6.
生态正义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遵循,其从价值哲学的视域出发将人与自然的整体思考纳入正义范畴之中,实现了对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等属人性正义理论的超越。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系统危机,生态文明教育亟须面向生态正义作出整体性的审思与变革:从观念上要革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藩篱,着眼人与自然共生的正义教育观;从目标上要打破利益主体“分割”自然的道德合谋,重铸学生共识性的道德自觉;从内容上要扬弃盲目追求的权益分配正义,融入对自然伤害补偿的矫正正义课程内容;从评价上要摒弃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观点桎梏,坚持人与自然价值平等的教育评价原则。立足实践,培育学生面向生态整体的关联思维与共生意识、采用全息沉浸式的生态体验、打造人与自然共生的整全式课程体系、坚持“万物共荣共生”的评估标准是生态文明教育变革的具体路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界流行着一股城市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思潮。由这股思潮催生的空间研究范式认为,城市空间不是一种纯地理学概念,而是个体生存状况和社会正义状况的一种哲学阐释。城市空间的理论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其主要问题是以正义和活力为核心要素的空间秩序问题。厘清上述问题,对于分析和解决我国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其成为20世纪批判理论的代名词,应归功于以霍克海默为掌门人的法兰克福理论家们的学术活动。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是一个激进的、富有战斗精神的“社会批判理论家”。二战后霍克海默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向了悲观的历史哲学并同西德“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妥协。  相似文献   

9.
教育交往理论的拓展及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交往活动与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实践活动,认知活动密切相关,20世纪教育发展表明,教育交往理想不断拓展,成为教改前沿课题的理论基础之一,交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重要概念,教育交往理论划分为社会性交互理论与个别化交互理论,远距离教育交往理论具有核心地位与作用,运用教育交往理论指导教学模式改革以增强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派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的“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从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实践、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多个侧面批评了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中的弊端,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美学在美英等国初露端倪,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迅速发展。国内从两年前开始关注“生态美学”,但缺乏深入研究。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有所论述。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以中庸为本位的正义观,既是古希腊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表现,也是对此前古希腊政治思想中的“中庸”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观的理论前提是中庸伦理观,其理论内容的核心是“法律就是一种中道的权衡”,在国家行为中坚持中庸之道是“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可见,中庸正义观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3.
外语教育课堂生态观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生态属于教育生态学微观范畴。早在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沃勒就提出了“课堂生态学”概念,开启了现代教育生态学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课堂生态,涉及课堂的具体内容、对象群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生态视域中研究课堂,是以生态核心的内涵为关联,联系课堂的各种因素。具体地说,就是运用生态的视角、生态的方法和生态的理论来研究课堂现象,分析课堂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深化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和对立起来,应该从生态文明的本质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维度,把二者看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当把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实质理解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为指导的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发展道路;应当区分“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的不同内涵,以及他们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上和构建生态文明理论问题上的不同思路,厘清他们所属的不同理论谱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环境正义”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支撑我国教育教学研究基础的学科是哲学和心理学。哲学化的研究倾向于演绎与宏大叙事;心理学化的研究则信奉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以“客观性”、“定量”、“目标——效率”、“设计”、“控制”等为核心概念;近年来社会学和解释学的研究视角渐渐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这种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社会学、现象学与解释学的理论,采取微观研究的方法,描述、解释和反思学校社会生活,为教育教学研究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批判教育学以批判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实现社会正义和个人解放为己任,而包华士的生态正义教育学则认为关于社会正义的问题需要在更广泛的生态正义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二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分歧和论争,是由于他们持有不同的生态和生态正义观。二者对生态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关系,或者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均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略论作为“实践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规范”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实践教育学”实质上是一种以“教育规范理论”为核心的学科,甚至可以说它基本上就是一种有别于教育科学与“规范教育哲学”的“教育规范理论”。关于“实践教育学”与“理论教育学”(教育科学、规范教育哲...  相似文献   

18.
诺齐克(Robert Nozick)是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1971年著名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发表了著作《正义论》,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回应和批判了这部著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诺齐克所写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诺齐克在书中不仅提出了权利正义论的核心内容——“持有的正义三原则”,并且创造性地提出“支配的保护性社团”“超低限度的国家”“最低限度的国家”“看不见手”等等有关于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概念,其理论高瞻远瞩、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9.
面对“人类世”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教育被寄希望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手段。然而,现代环境教育理念和实践并没有带来期望的效果。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共同世界研究共同体所作的《学会与世界共同生成: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反思了当下由西方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所塑造的现代环境教育中人与万物的分离,倡导人们以一种生态系统之组成部分的姿态,去感受和理解与万物共同生成的过程,通过具有生态意识的未来教育实现生态正义。报告是共同体成员在汲取后人文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原住民本土文化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的共同世界教育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中国哲学传统中对“万物相联”与“和谐共生”的强调不谋而合。同时,中国哲学传统能够在审美的维度上进一步扩展其对人与生态命题及其教育意义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出现于本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生态一体化这一绿色化浪潮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理论扫描、逻辑透视和哲学把握。文章着重从现代“商品-经济”中生态含量的日益增强,现代“企业-科技”中绿色导向的日趋劲强和现代“产业-经贸”中生态价值的日渐加强等宏观视野和理论维度,将与经济生态一体化进程有关的一系列绿色概念、范畴、原理进行了较为系统而集中的梳理、归类和规范。作者认为,忽视由于发展经济而带来的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的事实而盲目乐观掉以轻心,是错误的;同时,无视世纪转换之际凸显出来的经济生态一体化趋势以及人类为此所做出的孜孜努力,而消极悲观丧失信心,同样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