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从厘清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与问题出发,解构相互嵌套的农村空间系统,据此提出应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认为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应从价值导向与研究内容、理论建构、演变与差异化、动力机制及路径等方面着力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乡村文化振兴是时代赋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导向。农村公共文化结构转型,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机制、模式的重构,也是具有批判、导向、整合功能的新型农村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成型过程。具体而言,乡村文化振兴是以文化内生性激发文化自觉,重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乐民、育民、富民"的战略任务,是以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理念为突破口,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对需求端的适应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放—融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效—增能"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空洞、服务机制空转的困境,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质量与治理能力,并重构农村社会认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农村道德建设是构建乡村和谐和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和人文前提。一是确立乡村市场道德理念,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二是健全化解乡村人际矛盾的道德机制,促进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强化乡村公共道德规范,扼制越轨行为,促进村民与社会的和谐;四是营造公平正义的道德环境,发扬扶贫帮困精神,促进乡村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李静 《华章》2011,(21)
社区文化建设促进村民自治,促进民主建设,对社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鲁家台社区的实践很好阐释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表明社区文化平台是公共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乡村空间重构和规划是当今中国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转型滞后、小城镇空间集聚功能弱、村庄空废化等问题凸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了契机,乡村空间重构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路径选择。城乡统筹规划是乡村空间重构的立足点,整合重点城镇发展空间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关键,整治村庄生产与生活空间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重点,改造传统农业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公共阅读空间是政府向社会输出文化服务的场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能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当前,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存在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公益性与营利性边界模糊,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合作共建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多方合作,统筹建设公共阅读空间,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确立服务于民的理念和定位,以文旅结合的方式盘活地方资源。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村庄社会不断开放,农民流动性增强,传统文化削弱,村庄公共文化逐渐式微,农民价值观发生剧烈变化,由于缺乏价值重建机制和载体,原有的价值观发生异化,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型价值观亟待重建。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公共空间的功能,建立城乡互补机制,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解文化断裂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有效衔接,推动农民价值观的有序转型和建设。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在乡村积极履践教育使命的"教师";同时又是充分融入乡村共同体的"村中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乡村教师及乡村民众对这种双重身份的正确理解,并且双方的行动都高度契合这种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原理,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又是其身份重构的重要路径。为了使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而促进其身份的认同,需要乡村所有成员凝聚共识,深刻体认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多重意义;需要对乡村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还需要动员本乡及他乡的知识分子精英及文化精英,为乡村教师做出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9.
吉青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1):66-69,76
乡村精英是乡村社会中与普通村民相区别的一个特殊群体。凭借其掌握的优势资源,乡村精英在贯彻村民自治这一新的村治规则的过程中的行为对普通村民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他们也比普通村民表现的更为积极。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的起点,也是乡村民主建设的重要体现,参与村民选举是乡村精英参与村民自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迁提供的体制环境和文化传统内蕴的自组织机制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精英的成长,另一方面,乡村精英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能够正向地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从九溪村精英成长的内外部机制及其对村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的双向关系中,可以看到乡村社会原有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是精英成长的内部土壤,此“传统资源”不容忽视甚至在当下应予特别地重视;时代变迁对村落社会的影响及其给精英人物命运的走向带来的机会并非是脱离精英人物成长土壤的绝对“外部”因素;正是在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精英人物的成长才与其活动的社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在村落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优师计划”背景下乡村职前教师本土化培养既是乡村卓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补充机制,也是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赋能乡村优质均衡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为农”的教育理念、“亲农”的培养要求、“归农”的课程体系、“融农”的培养旨归构成其内在逻辑基础。教育理念场域性、培养要求公共性、课程体系在地性和价值旨归乡土性是其内在本质特征。以此为基础,通过回归乡土生活世界、重构地方知识体系、认同乡村教育价值,以确立地方性教育理念促使“贤才下得去”;嵌入社会公共属性、厚植乡土教育情怀、提振乡村育人水平,以坚守公共性培养要求确保“优才留得住”;彰显在地教育属性、激活文化自觉意识、重塑乡村教育自信,以构建在地性课程体系奠基“英才教得好”;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夯实文化回应能力、践履时代公共精神,遵循乡土性价值旨归实现“现才有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在新的发展阶段,在继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同时,要尊重和维护承载地域乡土文化的农村空间,要建立健全农村自治制度和行为规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为农民建设美好生活家园、构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王勇 《山东教育科研》2013,(7):20-22,56
当前,随着群体的不断分化、公共空间的不断压缩和公共言说话语权的不断丧失,乡村教师陷入了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困境,出现了公共性危机。危机的根源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为此,建构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应该从制度建构、知识建构、公共空间建构和自我建构入手,坚持专业性和专业角色优先,重塑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变迁提供的体制环境和文化传统内蕴的自组织机制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精英的成长,另一方面,乡村精英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能够正向地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从九溪村精英成长的内外部机制及其对村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的双向关系中,可以看到乡村社会原有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是精英成长的内部土壤,此"传统资源"不容忽视甚至在当下应予特别地重视;时代变迁对村落社会的影响及其给精英人物命运的走向带来的机会并非是脱离精英人物成长土壤的绝对"外部"因素;正是在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精英人物的成长才与其活动的社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在村落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乡村学生的知识学习及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这一角色定位也存有淡化乡村教师“乡土色彩”,对乡村学生既有文化身份及其教学价值体认不足,其作为乡村场域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地位日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走向“文化建设者”,使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感知理解及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发挥作为乡村知识精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侨务公共外交有助于解释中国的政治文化,传递和平崛起的战略信念;提升文化软实力,传递中国和合文化的价值理念;传递共赢互利信号,推动中国对外经济互惠合作。然而,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大量的新移民及其经济行为引发当地主流社会的焦虑,西方对华存在负面的舆论导向,部分华人精英对中国社会性成长存在反向意见。优化侨务公共外交政策,一是通过构建和谐侨社,推动新移民与当地民众的族际沟通;二是巧用涉侨信息交流平台与华文媒体,加强对中外合作项目的普惠性宣传;三是建立互访机制,发挥华人精英的双重文化背景及解读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须担负必要的公共责任,体现为引领乡民公共精神、传承乡土文化、协同乡村治理等.然而,囿于生活与事业缠绕的无暇、专业性与公共性徘徊的无法、理想与现实纠结的无力,导致乡村教师公共责任的两难境遇.乡村教师公共责任虽然必要且重要,但有边界和限度,需要合理定位和必要的支持.乡村教师个体有限度地担当...  相似文献   

18.
公共性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真意蕴。公利性、公有性、公开性,三者从不同维度诠释着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公共性特征。然而,现实状态下,职业教育课程公共性建设面临着课程公共性理念背离、课程空间封闭性强以及课程主体公共意识薄弱等危机。要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公共性,必须强化政府公共责任、扩展职业教育课程公共空间、培育职业教育课程主体的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公共性作为个人在共同体中获得自由个性的秩序创制,日趋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品质与价值期待。从功能论视角来看,公共性能够以“个人—共同体”相统一的类思维,推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价值共识、资源共享与文明共创的关系构序。在构建新文明范式的境遇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呼吁着一幅内嵌文明意蕴与文明逻辑的公共性图景,即公共价值的理性自觉、公共文化的繁荣有序与公共意义的实践创生。为此,要不断推进“个性化”与“社会化”有机整合的公共价值引领、“外援型”与“内生型”深度嵌合的公共文化服务、“观念性”与“实践性”高度耦合的公共意义构建,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公共性品质。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乡村生活中,传统节日往往被形塑为一种村落标志性文化景观,且在村庄社区内部发挥着乡土文化传承与民众情感联结的关键作用。若从当下乡村传统节日的具体传承实践路径来审视,其主要呈现出以社会动员与信任重构为鲜明特征的文化治理功能。长期以来,盛行于冀南广宗一带的乡村梅花拳武术组织,这一群体成员依托春节期间联村举办的“亮拳”展演等节俗活动,不仅在乡村社会中促进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动员格局,而且达成了跨村落社会交往的信任重构状态。遵循传统节日与乡村文化治理之间价值互嵌的基本逻辑,能够进一步明晰乡民传承地方性节日文化的生活边界感,同时也可将传统节日民俗转化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治理资源,并对村庄未来的治理格局产生持久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