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朗读评价语言,是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朗读评价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影响着朗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在低年级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呢?  相似文献   

2.
戴欣欣 《小学生》2007,(10):45-45
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因此,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我国的语言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源远流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注重朗读,可以让学生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情感、联想与想象能力,提升学习兴趣,积累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陶冶美好情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重视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林素云 《小学语文》2010,(11):28-29
朗读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敲、揣摩、品味语言的有效手段。朗读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教师正确指导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指导朗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显然,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发展语言能力,提高思维水平。一、小学语文开展朗读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语文阅读中,与一  相似文献   

6.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越及时、到位,学习效果越好。教师需要细细点拨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在低年级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呢?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重视示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规范、优美的示范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陶冶高尚的情操都能起  相似文献   

8.
王杰 《教学随笔》2007,(11):10-11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读,能帮助理解语义,再现情境,领悟内涵,充实认知结构,提高语言水平,发展思维。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篇章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朗读得好,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还可以感染学生,使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感情色彩的领会,从而更好地受到思想教育。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可以帮助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同时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能培养其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可见,朗读能获得多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这个要求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体验和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积累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想和陶冶情操。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使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显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重视英语朗读 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Read loudly and clearly)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材料念出来,是读书的一种形式,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语言学习是识字、读书、写文章的过程,识字是朗读的基础,而朗读又是进一步提高说和写质量的基础。语言可用于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在声音的配合下,通过跟、口、耳同时并用,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字、词、句的结构,还可以举一反三,扩大知识视野,强化语感,领悟真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声情并茂,规范标准的朗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通过标准化的朗读训练,打好语音基础,会使学生一辈子受用无穷。可见英语教学中朗读教学在初级阶段举足轻重,适时、恰当的运用朗读教学技巧,对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极有帮助的。教  相似文献   

13.
朗读的意义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义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课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课。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育一线的语文老师,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汉语水平,如何让学生能正确地、出色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件义不容辞的事情。经过不断的实践、沉淀,我总结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言水平的几种“朗读学习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要有琅琅书声,有温度的“读”不仅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提升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发展想象力,提高语言感悟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的目的性、指导性、多样性原则,切实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一种把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需要眼、口、耳、脑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朗读既是一种能力,更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情境,理解语言的蕴含,培养语言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能直接反映出他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对于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运用朗读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在朗读中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行各类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听力课程开设范围小、课时量少、质量要求低、学生语音、词汇、语法障碍大、语言知识面狭窄等问题,对此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营造良好的语言训练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以尽快提高大学生的外语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三四年级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语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朗读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言字水平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更充分地认识朗读对于搞好语教学的积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