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对于应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坚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坚持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要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需要。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理论学习与思想实际相结合、正本清源与批评反驳相结合的原则。从抓牢课堂教学主渠道、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占领网络媒体主阵地、践行知行合一主干线四条路径发力,将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实践证明,这些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必须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相结合,坚持科学内化和自觉外化相结合,坚持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加入大学生的实践教育,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丰富高校主题教育的内容,改进主题教育的方法,是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在主题教育实施过程中,注重主题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实施与宣传引导相结合,是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观察、理解、分析、服务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行统一,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了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主要体现在强化意识、培育品格、提高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科学发展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日常思想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大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这种引领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深对“八荣八耻”荣辱观的理解等方面。高校要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管理融为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与课本理论相结合、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生情感教育相结合等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0.
蒋莉 《华章》2007,(3):35-35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严峻的问题,分析说明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把以人为本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情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德育的手段,也是高校德育的目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情感教育的实施,建立高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人文关怀,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浅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阐述了中职语文教改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中职语文课程应体现职业特点,增强实用性,重点考察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disarmament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obin Burns 《Prospects》1981,11(2):123-137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与个性化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个性化教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而终身教育更能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探讨个性化教育思潮、终身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 ,以及世界各国对此作出的实践应答 ,有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体系,本文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个教育的重要领域详细分析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探讨了西方教育中有助于我国素质教育可借鉴的方法和内容,期望为素质教育的完善发展做份贡献。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出发,分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目标的重要意义。在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增强创新意识,树立新的知识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探讨体育教学改革 ,分析对学生最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教师基本要素 ,并就体育教师的情感、品格、知识、才能、仪表和熟悉理解等方面进行研究 ,探索这些基本要素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必然.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应更新观念,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制定新的课程计划,探索新的评价教育、教学的标准,在硬件建设上也应为素质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e discipline of neuroscience draws from the fields of neurology, psychology, physiology and biology, but is best understood in the wider world as 'brain scienc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for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for 'imaging' the brain as it performs different cognitive functions. Cognitive neuroimaging has already led to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some of the basic functions involved in learning and raise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For example, neuroimaging has enabled scientists to study the very complex processes underpinning speech and language, thinking and reasoning,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In this article, Professor Usha Goswami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Faculty of Education first reviews basic information on brain development. She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ools used in neuroimaging then considers recent findings from neuroscience that seem relevant to educational questions. Professor Goswami uses this review to suggest particular ways in which neuroscience research could inform special education. In its closing section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uthoritative perspectives on some of the 'neuromyths' that seem to have taken root in the popular imagination and argues for increased dialogue, in the future, between the disciplines of neuroscience and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