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2.
宋代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于教学中适当设疑,犹如清泉流入水潭,若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波无澜的死水。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本文试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恩源于疑。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如何巧妙设疑,让语文课堂柳暗花明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的。  相似文献   

5.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樊浩旭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  相似文献   

6.
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一、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引学生入戏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思维的起点。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死水。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若能根据教材内容、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等实际情况,巧妙设疑,做到  相似文献   

8.
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历史课堂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一、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自然先声…  相似文献   

9.
王颖 《教学月刊》2007,(10):31-32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质疑问难能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英语课堂教学设疑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疑对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知识、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学贵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以情激趣,以境诱思,以诱达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教学问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欲望。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情逝,水潭即成无澜死水;情生,潭源自有活水来。1.在"导入点"设疑——引学生入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时,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打破思维的平静湖面,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其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取得事半功倍的  相似文献   

12.
一、采用灵活教学方法——经历中学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法国著名学者卢梭的这一观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研究一下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而不厌、乐而不散,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之通过学习全面提高素质。一堂好的美术课,要多种方法交替运用,使学生动之于“情”,促之于“思”,导之于“行”。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证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施“质疑”的方法,以疑引思,以思解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来理解抽象理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既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乐学善…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策略:巧创“情景”,营造“思”的氛围——激疑 1.通过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教学法认为,要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就必须产生问题情景。依据这一基本观点,在教学中主要可通过以下途径灵活设置问题情景:(1)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景。比如,讲辛亥革命,可抓住教材中的表述,这样设计疑难问题:“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又存在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景。  相似文献   

15.
爱迪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科学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刨设问题情景.有意识地设疑.引导学生生疑.把学生带进精彩的广问题空间.让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并积极主动去探究创新。  相似文献   

16.
赵洪翠 《山东教育》2004,(13):49-49
“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数学教学要精心设计导入过程,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要在重点、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  相似文献   

18.
张洁  董洪滨 《成才之路》2009,(27):19-20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和激发点.创设物理情景,设“疑”激“思”,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在“疑”这一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多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敢于质疑、乐于探究,  相似文献   

19.
潘群革 《职教论坛》2002,(16):38-38
问题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就要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然后通过学习找到答案。一、“问题探索”教学法的教学程序“问题探索”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从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其教学程序是:二、“问题探索”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楞次定律》教学中的应用1.创设情景,设疑问题如右图所示“”形的金属框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  相似文献   

20.
李娟 《安徽教育论坛》2004,(1):54-54,46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才会有发展”。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质疑的方式有:向书本问、向老师问、向学生问。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