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液对抽油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化是解决井筒近井地带污染的常用措施,通过适当的选井、选层,合理的酸液设计,可提高油井产能。但由于酸液返排不及时、酸液中某些组份不合理,往往造成抽油泵主要零部件腐蚀漏失。通过对井况、酸液成份等的分析,阐述了残酸对抽油泵的腐蚀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投井完井时,钻井液侵入地层,滤液、泥饼等对地层产生堵塞,使得供液能力变差,制约生产开发。而老井受颗粒运移、沥青沉淀、粘土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泥砂堵塞、产量递减,影响油井开发。普通酸化、酸洗工艺解堵效果不理想,而高压水射流解堵技术产生高冲击力及高能量脉冲,能冲出井筒及近井地带的细砂等堵塞物,再通过氮气返排将堵塞物带出地面,起到解除污染堵塞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孤岛油田地层出砂严重,每年作业地填、环填石英砂用量巨大。为了使资源重复有效利用,降低材料费用,节约作业成本,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对地层返出砂开展了处理工艺优选实验研究,并且对处理后的地层返出砂进行了渗流规律及导流能力的测定。经实验论证,使用简单工艺处理后的地层返出砂对常规油井采出液及不同粘度的抽油井均无明显吸附堵塞,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及明显的经济效益,可实现降低作业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4.
碳酸盐岩油藏在大港油田占有较大的比重,该类油藏在钻开油层时通常存在泥浆漏失、机杂堵塞等现象。由于该类储层原生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间的不连通性,大多数采油井不具备正常投产的条件。以往采用酸化解堵工艺及酸液体系种类繁多,措施效果差别巨大。本文从酸蚀蚓孔滤失机理、酸液滤失控制方法、酸化工艺、残酸返排工艺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投入现场实验,见到了好的效果,形成了整套适合大港油田碳酸盐岩酸化综合配套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压后返排作业,根据物质平衡、支撑剂在裂缝中的力矩平衡等原理,建立压裂液自喷返排阶段井口放喷油嘴直径优选模型,计算预测在自喷返排过程中油嘴更换的临界值,用于判断更换油嘴的时机。选取靖安油田一口实际压裂油井进行试算,发现随着放喷油嘴直径的增大,压裂液初始返排流量增大,井底压力降低速度增大,井筒沉砂深度增大。对比该井的实际施工过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符合,弥补和完善了压裂液自喷返排理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普通泡沫酸注入井内的摩阻和酸化成本,解决酸液在地层中指进严重、酸化效果差、返排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自生热、气酸体系研究[1]。该技术将酸、活性剂、热能的物理解堵和化学解堵作用,化学反应自生气体的助排作用融为一体,针对不同岩石胶结物组分、不同储层流体特性、不同储层压力温度特征,调整各种化学剂的相对浓度,使各自的解堵效果达到极值,并产生叠加效应,从而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酸化措施解堵效果[2]。  相似文献   

7.
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近年来,随着页岩气的开发,大规模水力压裂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对于大量压裂液注入后引起的低返排率机理及其对产能影响的认识仍然不清楚。针对该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研和整理,简要分析了页岩储层中返排率低的原因及页岩气产能的控制因素,概述了压裂液在页岩储层中的滞留与吸收机理研究现状。结论认为:页岩储层对压裂液的滞留与吸收是造成页岩气返排率低的主要原因,建立压裂液在页岩储层中滞留与吸收模型、探索低返排率对气体产出的影响对提高页岩储层压裂改造效果和页岩气井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珍爱碧水蓝天,建设绿色油田"的环保理念下,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的油井套管气回收工作整体"率到量不到"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司采用的套管气回收装置易失效、成本高,特别是油井无回收压差导致回收效率低,资源浪费,存在污染风险.为提高套管气回收量和消除环境污染风险,通过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从功能分析、因果链分析、最终理想解等思路入手,利用创新工具,提出一套油井套管气分类回收解决方案,并进行方案评价,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塔河一厂451口机采井中泵挂大于2500 m的深抽井178口,占机采井井数的39.5%的情况,开展了深抽井效益评价。通过评价分析:深抽工艺技术成功,但效益偏低,针对评价结果探索了深抽工艺替代技术:针对储层污染的油井可考虑实施酸化作业,对物性较差的油井可实施压裂改造,对潜力较小的油井层位可实施补孔改层,对弱能量河道砂油藏可实施注水开发,通过实施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普光气田压裂返排液处理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凝复配+微波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反渗透"复合法工艺处理压裂返排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处理后废水COD能够达到GB8978-1996《综合污水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为油气田压裂返排液的处理和处置开拓了新方法、新思路,夯实了该类废水处理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压裂返排是水力压裂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返排方式是影响增油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一些主要的压裂返排理论,并结合现场实际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结论,对临盘油区下步压裂返排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酸化是油水井增产增注的一项技术措施。原理是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临南油田自2012年来采用有机酸、复合酸、土酸、CLO2复合酸共酸化26井次,累计增加注水量24万立方米,统计至目前有效率81.25%。2012年至今共实施油井酸化解堵21井次,施工有效率100%,增油有效率83.3%,到目前继续有效的井有15口,累计增油19433t,有效井到目前平均有效期494d。  相似文献   

13.
杨胜利 《内江科技》2012,(11):138-139
本文针对排601区块水平井筛管完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泡沫酸洗工艺技术。该技术在酸洗时采用泡沫酸段塞,可以有效避免酸洗过程中的漏失,提高残酸及二次产物的返排,进而大幅度地提高水平段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孙良刚 《内江科技》2010,31(6):96-96,119
胜利油区金家油田沙一组上段2油层为生物灰岩,岩性比较致密,渗透率变化较大,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现场生产实践表明,该油田自然产能普遍较低,但经过酸化改造后,油井产量可以成倍增加。为研究酸化效果及增产机理,利用天然实际岩心进行了酸化流动实验,并对酸化前后的岩心进行了压泵、铸体分析。结果表明,酸化后的样品较酸化前的孔隙度提高了,孔吼直径增大,进汞饱和度增加。本文从微观孔隙结构变化揭示出酸化增产机理及评价酸化效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压后返排是非常规页岩气储层大规模水力压裂中的重要环节,目前还没有成熟的页岩气藏压裂返排规律研究,通过现场施工数据统计分析长宁区块压后返排情况,得出了影响压后返排的工程因素,为下步页岩气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水平井在采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别介绍了水平井定向射孔工艺技术、分段采油工艺技术、注水工艺技术和酸化工艺技术.通过一系列增产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油井产量,获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孙怀芳 《中国科技纵横》2010,(7):127-127,141
喇嘛句油田北北块上返区随着注入时间的推进,油井见效井数增多,但是部分井的产液能力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从油层发育状况、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对低渗透部位采取压裂措施,改善低渗透部位的渗流条件,达到提高油井见效程度的目的。同时及时分析压裂效果,总结经验,为提高其它上返区块的开发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有杆抽油系统的供排匹配问题是影响系统效率和油井潜能的根本问题,但以目前通用的技术装备水平,从设计到现场管理的各环节都很难解决。有杆泵智能控制系统针对该问题,整合了信息、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建立了动液面回波的识别模型与计算方法以及配套的计算控制软件,对包括油井动液面、示功图在内的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对抽汲强度进行实时控制,从而解决抽油系统供排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5,(22)
油、气井在进行酸化、酸压增产措施后,返排液体具有一定酸性,并带有大量酸反应物及杂质。目前采用人工抛撒碱片,使其与残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处理方法过于简单、粗放。碱的用量无法根据残酸浓度的变化进行较准确的计算,在现场常出现大量烧碱粉末堆积在废液池周边而局部残酸未能被中和的现象。使得残酸处理效果不佳并造成大量的物料浪费。为解决上诉问题,我们提出一套残酸在线处理工艺。根据实时监测到的返排液酸浓度和p H度,定量的注入液碱,达到充分酸碱中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油井出砂是砂岩油藏开采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出砂不仅易造成油井的减产、停产,而且严重时会造成套管的损坏和油井报废。因此,要确保油井的连续稳产,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油井的防砂问题。防砂技术需防、挡、排几项技术综合利用,动筒式防砂泵具有防砂卡、防砂磨、防砂埋、自冲洗等特性,使用该泵可以更有效的防止泵的砂卡和泵漏,及时排出井筒细粉砂,降低油井开采成本的同时可有效保证油井连续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