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重庆儿童文学史》整体上比较好地把握了重庆儿童文学的空间维度、创作主体、客籍作家与创作载体的内涵及取舍尺度。它既填补了重庆地域文学研究一个方面的空白,全面展示了重庆儿童文学的艺术成就与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是重庆文学、当代文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有意味的收获,特别是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贡献了厚重的创获。同时《重庆儿童文学史》也为研究西南儿童文学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地域文学的现代性书写为研究落脚点,对地域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中国地域文学现代性书写的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行梳理,为文章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以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对《唇典》现代性视角下的地域叙述艺术特征进行归纳,从小说的三层叙事空间、两重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主题等方面分析作家刘庆在地域宗教文学创作中的现代性书写,同时指出小说创作中的不足。最后将刘庆的创作置于作家创作整体、东北地域文学创作现实以及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揭示其作品在东北地域文学史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12日,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NCTM)在网上公布了《学前期到8年级的数学课程焦点:追求一致性》(以下简称《课程焦点》),其通过聚焦从学前期到8年级每个年级段焦点领域的研究向读者描述了一条课程发展之路,而我国教育部早于2001年就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已实行多年.以往对NCTM数学课程与《课标》的比较研究,在研究跨度、研究内容上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微观比较,对两者某一学段某块内容标准的设置进行分析比较,或是将某一个学段多个内容标准进行比较反思,借鉴其优点,如《中美初中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标准的比较研究》、《中美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要求的比较研究》、《中美两国初中学段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二是宏观比较,将幼儿园到12年级美国数学课程与中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全程进行比较研究,一般是选取一个立足点,如数学课程基本思想、数学课程目标标准……甚至也有全程的总体比较,如《中美数学课程标准之比较》(在“指导思想、编排体系、学段划分、教学内容”四个方面作了中美比较).在研究方式上,以横向比较为主,也有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由于《课程焦点》刚公布不久,国内针对它的研究很少,仅有一些背景介绍,缺少深入的比较分析.本文将在比较的基础上给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新 《文教资料》2014,(21):17-18
中美文学作品都各有鲜明特点,纵观世界各国文学发展历史,地域性成了各个国家之间文学相通的地方,以地域为基础的文学创作广泛存在于中美文学创作之中。本文以中美文学中诗歌的地域风格为研究对象,结合中美文学发展历史,分析这一地域特点。并列举了几部在中美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巨作,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中美文学的地域诗篇特点有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地域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重要课题。不同的地域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文学思想与文学风格。《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体现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庄子在所处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文学作品自然显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风格和地域文化。由此,也可以从《庄子》的地域特色表现来归纳出能够代表中国古代文学地方特色的几点特征。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研究》和《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是中美两国教师教育领域的顶级期刊,通过对2000-2015年二者所刊载的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公立师范院校和公立综合型院校分别是中、美两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中美两国教师教育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都比较密切,但美国学者间的合作呈现跨校、跨学科特点,而我国以校内、同事间合作为主;中国高影响力学者分布比较集中但之间的连接性较弱,而美国分布比较分散但相互之间的连接性较强;中美两国教师教育研究热主题都包括职前教师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但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农村教师教育、师范生是中国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趋势,而美国为城市教师教育和职前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7.
袁志成博士《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是地域文学研究的又一力作,为湖南地域文学尤其是地域词学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部著作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其翔实的资料,包括词人词集与唱和词作的考订等方面;二是理论上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对地域文学的兴起、表现模式、生存机制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方志丹 《海外英语》2014,(17):192-194,197
作为中国的一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中国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文化语境成为了《红楼梦》特别是其古诗词翻译的棘手问题。该文从文化语境的一个分支,地域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对诗词中翻译中西方地域差异之处进行研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拙见。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的一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中国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文化语境成为了《红楼梦》特别是其古诗词翻译的棘手问题。该文从文化语境的一个分支,地域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对诗词中翻译中西方地域差异之处进行研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拙见。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5,(9):61-67
地域文学研究近些年来颇为学人所瞩目。其本身是一个传统的话题,自《尚书》以来即有对中华各地域自然及人文风貌的描述。近现代,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学人也多倾注心力。地域文学研究的视角不独为文学研究者所嗜好,在相关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的领域,地域文化也显示了新兴的生命力。立足于地域文学的研究,对21世纪前后的相关论述整理汇评,从地域文学之源、地域文学研究由都邑向地域方向的转移、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旧两个研究思路等角度对文献予以论述,以期在新的理论包围中认清自己的文学研究本位。  相似文献   

11.
舍伍德·安德森的《丛林中的死亡》与鲁迅的《祝福》都取材于社会底层不幸妇女的悲剧性命运,都塑造了相似的妇女形象,营造了忧郁与悲凉的世界,揭示了孤独与死亡的主题,而且都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表现手法达到真实感人的客观效应。社会背景的相似性与作家的文学使命感的一致性使两篇小说结成一对异国姐妹,但由于中美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又使得两篇小说各自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秦风》是《诗经》里的重要篇章,是研究秦人历史、地理、礼制、风格、文学等极其宝贵的经典文献。基于此,主要从考查《秦风》的内容主旨、分析艺术特点和探求其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等三方面切入,对其进行审视,以期能对《秦风》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因种种原因回族的生活地域有迁徙变化,甚至背井离乡到国外,但其文学创作始终保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源性,表现在文学的主题选择、形式表现、审美意蕴等诸方面。通过对《马五哥和尕豆妹》和《三娃尔与莎燕》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回族与中亚东干(回)族在文学创作上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爱情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戏剧作品中,《西厢记》与《牡丹亭》可谓是元明时期的两大爱情名剧。本文就《西厢记》和《牡丹亭》中所体现的爱情观略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古典文献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寻求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促进教学的途径,加大学生实践训练,不但对《古典文献学》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地域文学的研究及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金瓶梅》与美国南北战争时代的经典文学《飘》都是重点描写了古代女性生活经历的历史名著;都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其中描绘的妇女形象都成为中美两国最知名的典型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于中美两部著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性态度,论证女性主义、尤其是马克思女性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史观,阐述马克思女性主义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分别是中美两国的主流英语报纸,然而两报的言论版却有一个显著差别:《中国日报》的新闻评论以述评(commentary)为主,而《纽约时报》则以社论(editorial)为主。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对两报评论语篇中的情态手段的类别、频率、分布及主客观取向等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从情态视角研究两者人际功能的异同,同时也可加深对英语新闻评论语体本身的研究与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学能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其既关注自然因素,又关注地域形成的人文环境因素.《白鹿原》作为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性特点,不仅书写了农耕景象、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还对当地的民风民情也进行了精彩的演绎.文章重点分析了《白鹿原》地域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电与磁”主题为例,对浙教版《科学》与美国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电与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由于两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中美科学教材在内容与编排、栏目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比较研究可为完善我国同类教材提供改进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恶魔式"话语是《杀夫》和《金锁记》在叙事中最显著的特点,两部小说文本的共同特征是:空间地域的恐怖梦魇、人物形象恶魔般的呐喊与反抗。李昂和张爱玲借助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段,宣示了自己女性主义文学的价值观,并试图在"恶魔式"的叙述话语背后,彰显出对女性主义文学中女性命运的再诉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