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教学呈现方式影响农村聋生心理理论水平,在PPT呈现下的心理理论成绩高于传统纸笔呈现下的心理理论成绩,不同父母听力状况会影响聋生心理理论发展,聋人组家庭聋生要高于正常组家庭聋生,父母中至少一人为聋人的聋生心理理论得分更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根据父母是否提要求、是否关心儿童两个维度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调查表》考察了107名中学聋生报告的母亲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显示,由24道题组成的调查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在控制了年龄因素后,聋生的期中语文、期末数学成绩与母亲的关心程度相关显著,而要求程度则与各因素都几乎无关;部分专制型、溺爱型及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应引起家长和教育者重视。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聋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相比健听学生较差,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聋生自身的生理因素、认知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程度。同时,文章针对聋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提出了调适建议,包括提高聋生及其亲属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聋生言语能力、促进残健群体融合、落实政府购买心理服务以及建立网络心理服务系统等。  相似文献   

4.
由于生理、家庭教养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聋生和健听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对聋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笔者把思维导图作为与聋生进行心理沟通的一条新途径,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又被称为心智地图、心智图、脑图、心像图、心智绘图。思维导图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英国学者托尼·布赞所创。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几种普遍存在的农村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并分析每种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指出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性,父母只有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出性格良好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90后高职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有别于70、80后。90后的学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各家庭各种影响的反应也不相同。研究表明:严厉型教养方式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对90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品德影响不及民主型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因素对90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性显著,而对其品德的影响不明显;家长的期望值对90后学生学习成绩和品德差异均显著。  相似文献   

7.
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92名四至六年级农村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厌学率为14.88%,男生厌学率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厌学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并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农村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学校的评价手段、教学方法、家庭教养方式、留守儿、自身因素中的避免失败倾向、运气归因倾向、情境归因倾向、成绩-回避目标倾向及学习态度等。  相似文献   

8.
王玉敏 《考试周刊》2011,(80):110-111
作者综合梳理近十年来国内英语教育与家庭影响的相关文献,从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各种家庭因素进行分类说明。研究分析表明,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将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支持;外部家庭环境、家庭文化活动和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家长的英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家长的导向作用和对英语的态度影响孩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9.
凉山州彝族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主要由家庭承担,家长对婴幼儿教养的观念和引导对婴幼儿后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选取凉山州彝族农村地区128名0~3岁婴幼儿监护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当前彝族农村地区婴幼儿教养的问题,并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到彝族农村地区婴幼儿教养存在的具体困难和原因。结果发现:彝族农村地区家长在婴幼儿教养方面存在教养目的忽视人格培养、教养观念重包办代替、教养方式以专制型为主、环境创设重拿来主义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家长应转变育儿观念,切实履行教养的主体责任,政府应主导家庭教养指导服务的管理体系,社会各界应在政府的规划下积极有序地参与到彝族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的研究和指导中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者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对6所高中(城市3所、农村3所,包含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1756名学生(城市770人、农村986人)进行调查,并参考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家庭背景和家庭关系等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就从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上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从而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聋教育体系,聋职业教育也得了到迅速发展。职业教育阶段的聋生大部分是从县城、农村或者偏远地区来的,教育的差异致使学生的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在美术课上,聋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慢,不理解美术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学习比较吃力,进步慢。聋生长时间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得不到老师、同学包括自己的认可,缺失了一种成就感,学习态度变得比较懒散倦怠。在工艺美术课堂中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采取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文章分析了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家庭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采用爱情态度量表LAS中文版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对173名大学生的恋爱模式、家庭教养方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恋爱模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相关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对自卑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项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自卑感量表对福建省四所高校303名大学生施测,探索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地域、性别差异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卑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52名高职生进行测评,并使用SPSS22.0和AMOS22.0分析数据,探讨当前高职生择业适应现状及其与母亲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间的关系。高职生的择业适应主要受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外在因素中除受学校教育的影响较大外,家庭因素往往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加以考虑,其中,母亲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适应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15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的3,054名大学生家庭背景、学习态度与动机的测量和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上具有显著差异;家庭背景中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学习态度、动机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学习态度、动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职业与大学生学习态度、动机不存在显著相关;处于经济、地域双重不利且正在适应新环境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动机强烈。作者利用"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上述发现进行了阐释,并提出要改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态度与动机不佳的现状,一方面应重视挖掘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内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与协调家庭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8.
采用修订的《家庭教养方式调查表》测查了470名普通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并探讨了其中247名普通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321名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异同。结果显示,由24道题组成的调查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效度;普通高中生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程度和关心程度都显著低于初中生,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程度显著高于其关心程度;尽管母亲对中学男女生的教养方式没有明显差异,父亲对男生尤其是高中男生的要求程度、对女生尤其是初中女生的关心程度都明显高一些;结合两个维度对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诊断之后发现,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而权威型和溺爱型的父母文化程度则较高。应用该调查表对职业高中生的测查发现了类似的规律,但职高生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明显高于其要求程度,这与普高生父母的做法刚好相反;尽管他们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比例差别不大,但有更多的职高生父母采取了放任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职高生父母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19.
害羞是一种人际环境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心理状态,它影响着一个人人际交往和人生目标的顺利实现。由于多数来自于农村家庭,中学时期学业不良,青年初期过高的自尊心和较低的自我认同度,高职学生大多都有过害羞的经历。遗传,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文化影响是高职生害羞心理的影向因素。对高职生害羞心理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在于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害羞,完善人格,维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唐民  袁建勤 《文教资料》2014,(2):143-145
本文阐述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介绍了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因素和家庭常用的教育方法。父母应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子女的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