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文学领域内的诸多问题做出了独到的解释。中国五四运动之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著名作家张爱玲也受其影响,在文学创作中的女性人物始终透着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本文将通过对张爱玲笔下人物的介绍,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上起着重要作用,她在都市小说的主题表现、小说的创作目的、小说的表现方式上对中国当代女性都市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女作家们继承着张爱玲以来的文学追求,不断进行着探索与超越,拓展着都市文学与女性文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王霞 《文教资料》2007,(34):101-102
传统的民族音乐以及西洋的交响乐常常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张爱玲小说的情节中。作者用这些音乐语言准确地刻画人物心理,营造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绪场。音乐的深刻隐喻性使得音乐内在的象征意义成为内涵深厚而指向特定的审美符号。张爱玲小说还用音乐暗示人物性格,奠定作品基调,通过大段音乐描写所传达的张力展示人物的个性,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作家选用音乐的苍凉色彩突出了张氏小说苍凉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4.
曹建玲在《南都学坛》1996年第4期撰文分析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追求。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引起了广泛关注,应归于作者对文学自觉而独特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晏淑君 《文教资料》2006,(20):81-82
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本文由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入手,分析了《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内涵,指出它对中国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的继承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女性的爱的幻想与悲情故事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小说中阴暗幽明的气氛、醉生梦死的十里洋场继承了海派小说的传统,小说中苍凉的世纪末美感与海派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张爱玲为上海写了一部传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视角入手,将张爱玲小说分为令人、古人、洋人、“现代人”四个独特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在今人“冷眼”下揭示的乱世人性、历史视角下的时代悲歌、洋人视野里的中国“沉香”以及其“现代”文学观对文学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9.
废名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手法其实质就是为了弥合中西文学,打通诗与小说,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当废名在进行这项实验时,他就不自觉地趋向于雅可布逊体系中隐喻的一端,这就是废名小说"现代主义"色彩的由来。隐喻性的写作手法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象征主义的因素。隐喻性的写作手法还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不过,废名创作中的"现代"色彩又不单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其中还有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和佛教文化的因子。这里发生的是一种契合。废名在进行他的小说语言试验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接上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传统,有意无意地利用和发扬了汉语"以神统形"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颇具独创性,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她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底蕴,同时,又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善于运用陌生化的手法营造苍凉沉郁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赵树理、张爱玲小说为分析对象,在战争的大背景下,讨论从文学传统再度出发的小说发展线索,并且将其概括为眷顾经典与“指向未来”的两重文化向度。具体来说,张爱玲写作的文化向度倾向古典、是向后看的;与此相向,赵树理小说的文化向度指向现实与未来。他们各具特点的艺术探索,表现出传统的两重文化向度。  相似文献   

12.
被遗忘和被发掘的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在从古典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人”到90年代“欲望人”的历史链条上,张爱玲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旧中国印记、同时又带有欲望倾向的“现代人”,她和她的作品因此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张爱玲同鲁迅在历史精神上的连接与分离,显示了文学对“人”的探求在人生另一面上的推进,从而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奠定了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对后世作家与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畅销着手,简单介绍张爱玲的生平及其作品。着重分析了张爱玲作品的特点及艺术风格,并对其作品的艺术成就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有独特评估价值的文学现象。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感受和发现,揭示了她所处时代中女性的生存状态,人性的堕落、悲郁和其文化自身的牵坠力,体现出难以抹去的感伤和孤寂。同时将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在手法技巧上相融合,使之真正具有"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双重品质"~([1])。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现代文学的完整性与深刻性,尤其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三位女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意识表现了她们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创作特点。她们敢于将传统地位中始终扮演“配角”的女性在文学中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打破了几千年采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影视等图像压挤了文学生存空间,文学有危机感,大学文学教学也遭遇困境。但有的作家如张爱玲在图像时代逆势上扬,文学教学可选择张爱玲这类作家为突破口以摆脱困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有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张爱玲40年代创作的小说、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影视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原则与教学方法;重要的方法有"语图结合"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不但是文学与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大众传媒、影视界热炒的作家。人们对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评价不同.看法各异,但把张爱玲看成是一个追求时尚、倾慕现代生活的作家,甚至给她贴上流行时尚标签的做法非常普遍。本文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说对现代文明和金钱社会采取了彻底的否定态度,她的作品反映了她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内核,其创作主题不是在倾慕现代,而是在呼唤传统。  相似文献   

18.
由于特殊时代新旧文明的交融冲突,由于特殊家庭的非凡际遇,张爱玲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在小说中从三个方面充分展现了现代女性角色身份的模糊性:女性思想观念的新旧并存、女性生存态势的强弱兼备以及女性人格特征的神魔交织.更重要的是,张爱玲小说塑造女性形象的这种技法是对中国文学女性书写传统的一次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现代小说中最为常见的空间场域,“上海书写”则是构成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书写上海的众多作家中,张爱玲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张爱玲出生、成长于上海,对海派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并用文学创作丰富和发展了海派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意象有着不同的呈现,包括作为现代都市的上海意象、作为殖民地的上海意象、作为传统城市的上海意象。张爱玲小说中的海派文化既有多元融合的文化格局、细腻精致的生活态度,也有苍凉颓废的精神世界,而海派小说、生平经历以及沦陷区政治环境则是张爱玲小说上海意象与海派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笫一次把张爱玲请进了文学史,并予以了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张爱玲以其文学、绘画、音乐、历史等多方面的才华,进行了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