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  相似文献   

2.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应注重生活化的探索,联系生活讲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不仅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林碧梅 《考试周刊》2014,(34):91-91
新课标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所以小学数学应注重生活化的探索,即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捕捉生活现象数学是小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曹志玲 《成才之路》2009,(19):23-23
一、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微学课程标滩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11.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微学课程标滩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12.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内容,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热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教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体会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内容,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热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教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体会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金四红 《快乐阅读》2013,(9):120-12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很注重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本文就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新颁布的《国家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孩子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