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0年,周恩来 12岁时,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从中了解到许多民族危机的情况,朴素的爱国救民感情不断得以升华.1913年,周恩来随伯父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在周恩来早期的著作中,阐述了学校办学宗旨、教师责任以及注重人格教育等问题.周恩来早期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乘德是周恩来的侄女。1949年6月,也就是在小秉德12岁时,她来到北京,和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生活在一起。先是住在中南海丰泽园,以后又随伯父搬到西花厅,共同生活了15年。后来的几十年间,她从未间断地去看望他们。至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老人回忆起伯父对自己和其他侄儿侄女亲切关怀和严格  相似文献   

3.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随伯父来到天津,就读于南开学校。当时的南开学校是一所名闻国内、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私立学校。15岁到19岁,正是对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因此,南开学校的教育对周恩来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在南开大学南大门广场草坪中央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周恩来全身塑像,塑像基座的正面镌刻有周恩来手书的“我是爱南开的”6个铄金大字。它记载着周恩来对南开母校的眷眷情怀和南开人对周恩来的无限思念。出生于江苏淮安的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在奉天(今沈阳)读完小学。1913年周贻赓调天津长芦盐运司,15  相似文献   

5.
勿做列强之奴仆;誓当中华之主人。一九一○年,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同志随伯父来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读书。有一次,他和同学到东郊魏家楼一带参观日俄战争的遗迹,同学的祖父向他讲述了战争的经过和人民遭受的灾难,使他深感“中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2,(25)
周恩来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大弟周恩溥生有一子,小弟周恩寿生有三男三女。在这些晚辈中,周秉建和周秉和的名字是伯父周恩来所取,都暗含深意。周秉和出生于1951年11月,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2,(Z4):28
正周恩来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大弟周恩溥生有一子,小弟周恩寿生有三男三女。在这些晚辈中,周秉建和周秉和的名字是伯父周恩来所取,都暗含深意。周秉和出生于1951年11月,当时正值我国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期,新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建设自己的家园。周秉建出生于1952年10月,那时国家已基本上度过了三年的经济恢复期。那一年,周恩来思考最多的就是我国的经济建设问题。就这样,为顺应大环境,周恩来给两个侄子取了两个相对应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篇课文结  相似文献   

9.
本组教材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主题,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教师一: 师:现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1-6自然段. 师:这一大段写的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有哪些?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1:在东北,讲周恩来和伯父对话. 生2:讲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师:当时东北的环境怎么样? 生: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12,(28)
周恩来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大弟周恩溥生有一子,小弟周恩寿生有三男三女.在这些晚辈中,周秉建和周秉和的名字是伯父周恩来所取,都暗含深意. 周秉和出生于1951年11月,当时正值我国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期,新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建设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万青选是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先后在淮安、清河(今淮阴)、安东(今涟水)、盐城等地做官达30余年,而且很有政绩。经笔考证,万青选还曾在震泽县(1912年并入吴江县)和江清县(今淮阳市清浦区)担任知县。1998年出版的《周恩来家世》一书指出,万青选祖父是万承纪。据新近发现的一份万氏家谱考证,他的祖父是万廷兰,万承纪是他的伯父。周恩来生前曾对水利系统的同志说,“我的祖上也有治水的。”万青选长年负责治水,成为水利专家。万青选的父亲万承紫,其儿子万立钰也都是治水专家。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周恩来早期研究述评刘焱近20年来,周恩来早其研究(1992年旅欧归国以前)取得不少成果:编慕和出版了一批文献史料;陆续出版了多种专著;全国各报刊发表了大量早期研究和回忆文章。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于早期文献史料最早问世,早期研究也最早开展...  相似文献   

15.
少年周恩来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学生时代起就表现出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为祖国而学习。下面介绍的是他勤奋学习的故事。志在四方1910年春,江南正是草长虫鸣、百花盛开的季节。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周贻谦来到了遥远而又寒冷的辽宁省铁岭银州  相似文献   

16.
非常时期,伯父成了一个“非常人” 1967年5月,我出差到北京,到西花厅去看望伯父伯母。无意间站在伯父办公室门口,往里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办公桌上、躺椅上、地面上,到处是一沓沓文件。原来,“文革”时各部委受到冲击无法正常工作,全国各地的文件都往西花厅报。于是,伯父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17.
<正>一、青年周恩来之理想(一)青年周恩来树立理想历程周恩来出生在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家道中落,生活艰辛使周恩来很小就品尝到世态的炎凉,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封建制度深刻憎恶的种子。他不满陈旧的封建思想,喜欢接触新知识,早期在表舅龚荫荪家私塾里读书时就接触了新思想。1910年春天,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三堂伯周贻谦来到东北,开辟了人生新篇章,东北曾是帝国主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1917年后,淡出政坛,退居天津。在周恩来的早期思想中,有很深的梁启超的烙印。梁启超的佛学思想、爱国情怀、救国主张,甚至风都对周恩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周恩来旅欧期间,经过实际考察并对各种思潮进行比较,终于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是周恩来一生的最重要的抉择,也是他摆脱梁启超的影响,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伯父的身影     
离别故乡,已四年多了,隐约记得家门前是一条江,沿江的家家户户都有竹排或小船,伯父就是在竹排上过了大半辈子。记得我到城里读书的那年,伯父用竹排送我去县城。清早,我便上了伯父的竹排。伯父拔起竹篙,扭头对我说:“阿琳,站稳啊?”竹篙轻轻一点,小小的竹排就漂流在江中,凉浸浸的水舐着我的脚;一个卷龙似的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是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培育者和践行者。在党的创建时期,从“识真理”到“认定的主义”的历史实践,昭示了周恩来在建党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心路历程;从“险夷不变应尝胆”到“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斗争,体现了周恩来在建党实践中锻造了斗争精神;从“已有信仰”到“勇敢忠实的战士”的严格标准,彰显了周恩来在建党实践中锤炼出共产党人所特有的鲜明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