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起试试看     
如果告诉你,算式中的"数学小灵通"表示1、3、5、7、9五个奇数数字。根据下面算式表明的关系,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几吗? 数学小灵通×通=12221数 数学小灵×通=1221学 数学小×通=121小 数学×通=11灵 数×通=通  相似文献   

2.
在一份刊物上看过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3.
在一份刊物上看过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4.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生本教育"理论,其本质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追求过程。什么是教学?"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教育不应是机械地传授知识,更应是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大胆质疑。生本教育最具体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处于教育实践的第一线,每天都经历着纷繁杂多的教育问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相似文献   

6.
《福建教育》2011,(6):4-5
如果通俗地回答"什么是教育",你会怎么说呢?24日,在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成立仪式上,被邀请作报告的省特级教师、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给出的答案是"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5月25日《楚天都市掘》)  相似文献   

7.
方海东 《班主任》2014,(10):13-16
为什么当我们对学生说"如果你不改正自己的某个问题,将出现某某结果"时,学生常常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根本见不到我们所说的那种结果。当学生见不到老师所说的结果时,他怎么会相信老师所说的并按要求去改正呢?面对这一难题,最好的做法是缩短从问题发生到产生后果的时间。"借物体验法"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讲,如果不进行审美教育,他们不不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就不懂得美的欣赏和创造。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就是根据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身心在爱学、乐学的愉快情景中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正式学习长方体的体积之前,一个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宽×高"(知道这个"事实"但不知道"原因")。如何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对学生的理解要求到什么程度?在公式教学中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张殿军老师执教的课,学生确实思考了,但直到下课仍有一个学生坚持认为长方体体积公式应该修正为"长×宽×1×高",怎么办?为什么会这样?  相似文献   

10.
"学生幸福指数"、"学生幸福感"成为今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今天的孩子幸福吗?孩子,你感到幸福吗?孩子,怎样才能提高你的幸福感?我们的话题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忧虑和思考中展开。我们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学生不受他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生活欢乐,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教育的责任在哪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珍惜并维护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权利;教师的义务在哪里?教师的义务就在于帮助孩子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但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担忧成为实实在在的促进孩子幸福成长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倾情付出和实践努力!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关涉人的生活,构成为人的生活,并培养生活中的人。当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生命意义,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时,就会生成出这样的提问:"学生,你幸福吗?你感到幸福了吗?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事实上,在如此提问之前,就需要自我提问:"我感到幸福了吗?"每个人都可以如此自问,也大致能够回答"如何提高我的幸福感"这类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问学生,是否真的就能够发现"规律"、"道理"?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答?我表示怀疑。但是,我并不怀疑: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如此提问,应该有此意识——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在从事着"教育",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那首先你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论专家和好的教育者。"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必须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和管理,通过听课和评课,加强对教育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3.
赵翔 《家长》2012,(12):37-37
每个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都竭尽所能地培养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错误,许多孩子没有似锦的前程,有的甚至走向歧途。我们不禁要问:"教孩子真的这么困难吗?我们真不会教孩子吗?"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那么请认真阅读《别以为你会教孩子》一书,该书将告诉你怎样爱孩子才不算溺爱,怎样教孩子才能让他心甘情愿地接受。  相似文献   

14.
教师如果不懂得教育的技巧,只靠盲目辛苦和付出时间,是不可能很好的达成教育效果的。教育技巧实际上就是"怎样教"的工具。"表扬"便是一种有效教育的技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运用这一技巧,将表扬蕴藏于无痕无形之中,柔和而不突兀,那么,"表扬"将能释放出最大能量,它将处处"生花",使教育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要坚持以表扬为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中,"批评"也是教师的"常规武器"。但是,如果批评者不讲究批评的艺术,方法不当,就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那么,在使用这个“武器”时,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仅就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生本教育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的核心是以生为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参与学习。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曾举过这个例子: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这就是先引起学生兴趣,引发思考,再通过实践活动学习,最终自己获得的经验才会印象深刻。在实践生本的这四年里,我慢慢体会到生本数学课教师要学会放手,要做到“无为”,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索,主动思考,学生才能“有为”。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小手拉小手,智慧共分享 教学"认识大括号"一课时,在学生已认识了大括号的名称、含义和作用后,老师出示了下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1: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5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师:你能写出相应的算式吗?生1:(稍微停顿)3+5=8。  相似文献   

18.
错误——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问学者,什么是教学?学者答道:“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很显然,学者的话昭示了这样一种思想: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视错为虎,避之惟恐不及,他们追求的是“一帆风顺”,“标准答案”,学生稍有闪失或“出格”,便惊慌失措,乱了阵脚,远谈不上去开发、挖掘、探讨“错误”了。这一切不禁让人疑惑:错误真的那么可怕吗?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去问一问身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你快乐吗?我想,绝大多数的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任何一位一线的教师可能都能说出很多的理由。下面就分析一下我所了解到的影响教师快乐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当前教育系统中提得最多的一个词汇,那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当前开展的"以人为本"管理中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