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思和先生曾说过,作为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通体透明地把握和了解著述、出版、教育这三位一体的文化载体。同时,他在另一篇文章里指出,知识分子面对虚妄的“广场”要想实践自己的人文理想,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就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岗位”,而这一“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教育和出版。在他看来,作为出版工作者,其某种行为亦是一种人文理想的社会实践。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回首现代中国文学史即可找到有力的佐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这一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所以很多人将市场经济下编辑出版者仅仅看做是贩卖文化的商人。当然,出现这样的误解还有出版自身的原因,即我们编辑出版者虽然很严肃地看待自己从事的工作,但却迫于生存的压力,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将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并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而是外化为经济的孪生兄弟。所以,我们必须强调编辑出版者的自觉的岗位意识。本文拟对编辑的岗位意识做出一些实质性的检讨,以期得到人们的关注。全球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自觉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文化运动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影响国际文化秩序的变动和文化力...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出版界强化了市场意识,这无疑是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因而也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或在观念上淡化出版工作的根本性质和它“首先是宣传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科学文化工作”的本质。出版工作的根本性质及其本质,决定它是一项与一般物质生产工作有很大不同的、事关精神、物质两个文明建设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图书出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做好图书出版应具备以下七种意识. 一、政治意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出版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工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导向,出版工作要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理论的运用能够帮助出版业强化组织内外的互动管理功能,促进出版组织环境的生态互动.在公共关系学视阈中,编辑出版人员要形成对出版主体、出版客体和出版过程“三元模式”的认知.在公关认知的基础上强化编辑出版人员三方面的公关意识:出版策划中的形象意识、出版产业链上的沟通意识、出版市场拓展中的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几次讲话中,提出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这也是对出版工作者的要求。对于出版工作者来说,增强政治意识,就是头脑中不能没有政治这根弦。 出版工作的性质要求我们要有政治这根弦。就普遍意义而言,出版事业是一项文化事业,出版工作是一项意识形态工作。这一点在当今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的。但因为在当今的世界上,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因此文化和意识形态就不能不  相似文献   

6.
人民出版社的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实际性问题。出版社既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又是一种出版产业组织,因而其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是多样化和复合型的,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有一种总体构想和大思路。增强“人民出版社意识”,是人民出版社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对策。“人民出版社意识”具有丰富内涵,是对人民出版社这样一个国家大社所应有的党性意识、企业文化意识和精品出版意识的概括和提炼。“人民出版社意识”的提出和实施,说明人民出版社的精神文明建设抓住了根本,落在了实处。  相似文献   

7.
孟萧 《当代传播》2003,(2):91-92
我们已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数字化媒体正迎面扑来,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加入WTO,国外期刊抢滩入市,国内期刊竞争日趋白热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出版的中心环节”的编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变意识、与时俱进”显得尤为迫切。 期刊的编辑工作一般有3个环节:选题组稿、审稿改稿、校对排印。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把关意识”应该是流传最久、应用最广的编辑意识,要求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文字语法还是科学知识等各个方面都要严格地把关,以保证作品的质量。有许多相关的编辑意识与把关意识相辅相成,比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图书出版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图书出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图书出版应具备以下七种意识。政治意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出版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工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出版工作要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在进行图书出版工作时,必须以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作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为准绳,时刻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不违法,不犯规,不打擦边球,确保图书出版工作不偏离方向,从…  相似文献   

9.
对外出版往往需要用外语来进行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转换,甚至两种社会制度的政治考量.除基本业务素养外,对外出版工作者必须正确区分对内与对外出版的差异性,逐步树立以"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建构"为核心与本体,以政治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文化资本输出意识为实践指导原则与从业方法的"三位一体"外宣整体意识,才能确保对外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外宣出版物的传播效果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进而提升对外出版工作对国家利益的关切与贡献度.  相似文献   

10.
职业意识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基本观念.编辑的职业意识直接影响着一个编辑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对于出版企业而言,要想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视野宽广的编辑团队就得注意培养编辑的职业意识.  相似文献   

11.
读者是出版编辑工作活动的对象,作为一名出版编辑,时时刻刻要有读者意识,考虑读者的需求。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的理论,从学术、理论的角度论述出版编辑工作中强化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一 出版编辑工作是以构建文化工程、传输精神产品为己任,不断奉献给读者以大量的科学文化信息,满足读者求知、求乐等方面的需求。但是一部图书“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谱的总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一部乐谱不是音乐,而只是一些死的符号,只有通过演奏活动,它才能变成音乐。一部电影在与观众发生关系之前,也只不过是一堆正片胶片。就一部图书而言,也是如此,在未经读者阅读之前,只不过是一叠印着铅  相似文献   

12.
图书出版是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活动.图书编辑作为这项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对大众意识以强有力的关注,不断发现和挖掘读者的心灵需求,力求做到“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双脚踩在大地上、自觉走进群众中”.以此为行为准则,图书编辑在自我意识和大众意识的对接和融合方面要找到立足点和平衡点,以便在整个出版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方向性和适应性.关于图书编辑自我意识与大众意识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特作以下几个方面的阐释,与同业者共勉.  相似文献   

13.
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出版业态的演变逐步呈现出“粉丝经济”化态势.文章从产业链的三个维度以及出版业态变革的动因出发,分析在出版融合发展中“粉丝经济”化业态的可适性,提出以PGC内容生产系统为基础的“票友经济”化出版业态,认为推动“粉丝经济”向“票友经济”跨越是出版业态创新路径的最佳选择.出版者应坚守本分、准确定位,进行新业态下的产业链创新,最终实现出版的文化选择与传承,完成文化知识体系构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期刊的种类和数量成倍增加。社科类学术期刊要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学术质量的提高,是每个期刊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选择好出版选题是提高社科类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选题不仅是出版者所要考虑的问题,期刊的作者和读者也必须认真去考虑。作为出版者,特别是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出版者,他的使命是通过期刊这一载体,向广大读者提供最新的科学文化信息,使受众受到较大的启迪,最终达到繁荣我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出版者在考虑出版选题时,必须立足一个“新”字,即我…  相似文献   

16.
浅议出版工作中的策划意识及其作用□甘肃人民出版社刘兰生31“策划”一词从其字面上讲有计划、决策、协调、运作程序及其关系等意。今天,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词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已被广泛地纳入企业文化生产经营之中。策划已经被出版人视为挖掘出版资源的利器、开...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时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在出版界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网络文艺出版作为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求“抓好中心环节” “推动两头发展” “强化三项管理”,其中两头指“创作”和“阅读”,可谓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阅读是读者对文字、图像、符号的感知、认识、吸收过程.出版的使命是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传播信息和知识,传承文明.因此,老一辈出版家把“出好书”作为出版工作永恒的主题.出版内容只有通过阅读,被读者接受“消费”,才能实现其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才是出版过程的终结(而不是发行和售卖).无论是创作,还是出版加工,其目的都是为了阅读.出版工作的“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读者为本,为读者写书、编书;出版的群众路线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读者是出版业的“衣食父母”,阅读是出版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8.
文本阅读与文本创造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两大重要动力源,出版者在其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出版核心要素的出版者,其角色定位及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与出版和阅读密切相关,并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变革出版业态的同时,也使出版者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版者只有从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凸显主体地位,将角色定位于阅读内容生产者、阅读活动组织者、阅读潮流引领者,积极组织、引领社会阅读活动,才能在融合发展时代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19.
“为读者”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对当前出版界的激烈竞争和重视经济效益的情势,读者意识应摆在何等地位,加强编辑的读者意识对出版工作有何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与夺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什么关系,等等,这是每个有事业心的编辑需要探索和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拟就出版社编辑的读者意识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引玉之见。一、高校出版社编辑的读者意识,就是要把以大学生为主的读者群视为心中的主体,竭诚地为他们服务当作编辑工作的基础。所谓读者意识,具体说来,包括两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出版转制大背景下,编辑如何更快更好地找准“入市”定位.依笔者个人体会,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而看,要有五种意识,简称“五要”:要看清形势、要找准定位、要开发财商、要用心“做”书、要“工夫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