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方志和舆图是展现区划变动、修志水平、政治空间观念的重要文献资料。清代是中国古代志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但凤阳府的修志工作却存在着志书存量少、增量起伏较大、舆图绘制水平前后差异明显等特点,这与凤阳府的政区变迁、自然灾害、官员调配、战乱等因素密切相关。志书本身的编修体例也经历了由“纲目体—平、纲目体并行—以纲目体为主”的变化,所配置的舆图类别既符合清代志书舆图演变的一般规律,又在分布和舆图择用上融入了地方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凤阳府在修志层面的特征与理念。  相似文献   

2.
凤阳这个小地方,最初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多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其老家从一个小县升置凤阳府,视其为龙兴之地.她也曾成为南京的陪都,其历史地位显赫一时.但是凤阳府的设置,不仅仅限于这一个原因,当时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在明初政治军事社会形势还不稳定的时候,凤阳因其地理位置、凭借其地理形势,发挥着重要屏障作用.同时,这也是历史传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促成了凤阳在明初的地位.本文着重从凤阳府自身的环境特点和明初政府的设置两方面,来考察凤阳府设置的历史地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元明之际,凤阳府政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濠州、濠州府、临淮府、中立府到凤阳府的这样一个过程,其幅员也从吴元年(1367年)的2州4县增长到洪武七年(1374年)的12州24县,此时的凤阳府的辖区几乎涵盖当今整个皖北地区。究其原因,无非是政治、军事、经济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政治和军事因素又占据着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安徽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政治、科举、文化等方面的精英。若以《明史》皖籍人物、进士和遗世著作为考察对象,有明一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是:皖南的徽州府和北部的凤阳府集中了明代安徽近一半的人才,各府内中心县人才多于其他县,这些差异是当时安徽政治、经济、文教、风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河南府,是明代河南西部的一个府。河南府行政区划的变动主要出现在洪武、弘治两朝。洪武朝,因河南府经济残破,政府对其所属的一些县进行省并和改属。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其下属各州县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弘治朝,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下属陕州卢氏县改为府属。河南府所属州县的省并、新设、改属、升格、降级等情况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各方面状况紧密联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代44人,清代54人。惠州府进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现着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科举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明代惠州府进士数量要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科举、文化成绩表明,惠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为近现代惠州乃至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44人、清54人。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保持领先优势,在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的此消彼长。虽然明代进士数量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进士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培育、官绅奖掖等。明清惠州府科举成绩表明,惠州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人才和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8.
根据明代《明一统志》《土官底薄》《明代登科录汇编》及黄佐《广西通志》等文献,对明代庆远府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情况及特点作了论述。出身于宜山县学的举人、进士人数占整个府的首位;韦姓壮族的举人和进士,超过苗、瑶、侗等其他民族,是广西庆远府科举考试特点。  相似文献   

9.
赣州府立阳明书院创建于明嘉靖初年,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得以重建。该书院在兴国钟氏父子的主导下恢复发展,体现出官学化,同时强调道德教育与经世致用理念。随后,赣县刘景熙将其改制为赣州府中学堂,实现了从书院到学堂的成功转型,成为了赣南新学教育的开端。阳明书院的变革同时反衬出地方士人鲜明的本位属性,展示出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兴义府自明代以来推行的便是以儒学为基础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政策,它的施政方略始终贯穿着敬天、养民的思想。一方面保持着对天最初的敬畏,以道德作为内在约束,以辅助制度的推行;另一方面又主张对民施以教养,让他们认同报国恩立人品的价值追求。以道德教化作为实施制度的最终保证,这些都是长期受儒学教化的结果。从兴义府的施政准绳、施政保障和施政宗旨来探讨儒学在贵州西南悠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碣石学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术中心,后世学者往往将它与稷下学宫相提并论。以稷下学宫为参照,对碣石学宫学术中心产生的文化环境、产生原因、人员构成、作用、结局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等进行考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个学术中心的性质和特点,并可以了解燕齐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及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石鼓书院这座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学府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但不幸的是,1944年6月,却毁于日军炮火,这成为我国教育界、文化界和衡阳人民的一大憾事、一大损失。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重修石鼓书院不但是衡阳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而且为彰显和弘扬石鼓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国教育界和文化界的一大幸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知识经济必须以高新技术的支持作为物质基础 ,还必须以人文价值观作为环境条件 ,这是知识经济的两个支撑点。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文环境条件以个体的人权为特征 ,具有特定的经济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规范。我国现阶段的人文环境对知识经济既有有利的一方面 ,也有不利的一方面。我们要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4.
民族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民族文化受损,二者的关系也不是相互矛盾的。事实上,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是嵌合在一起的,民族经济不可能游离于民族文化而独立,民族文化又必然要以民族经济为依托。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作为民族发展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可以整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具体说来,可以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手段或工具在经济发展中加以积极运用,将民族文化进行资本化运用以为民族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有剧种"延津二夹弦"要走出困境,应对市场的挑战,就必须开发与培养二夹弦戏曲艺术的演出市场,依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实现自我发展。文章论述了二夹弦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延津二夹弦作为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对延津二夹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等方面内容,探讨了延津二夹弦和旅游业联姻以求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以期为延津二夹弦戏曲艺术在文化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和谐发展观是人类学的必然逻辑。既然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应该是整个文化的转型,所以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应该追求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和谐发展。既然文化是相对的,那么,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应该走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而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而且这两个方面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照搬别人的模式,肯定就不可能有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类学的整体观和文化相对观都指向和谐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内部差异较大,地方文化具有多元性。以东南——西北走向将福建省分为沿海、内陆两个文化区,对区域文化资源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文化差异的地理背景因素分析以及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提出一些促进地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南溪书院生态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尤溪最能体现朱熹理学文化的无疑就是南溪书院。考察南溪书院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世人对南溪书院有着特殊的情结。打造朱子文化城的核心应该是南溪书院的建设。目前南溪书院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文化意蕴尚不能充分体现朱子文化的精髓,不能很好地为朱子文化城的建设服务。南溪书院的建设应始终贯穿生态与文化两条主线,做好生态文章,提升文化品位,借“海西”发展的东风,促进尤溪经济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学术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内部自主性因素。这三种因素在大学发展过程中 ,通过不同机制的整合确立了以行政为中心和以学术为中心两种不同的治校理念。学术治校理念的确立是保证学术在大学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以及统率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不仅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其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和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校园文化也以其特有的性质与功能,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它们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