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一些物理化学教科书中引用压强条件时对压强的提法不—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提出“等压”包含了“恒压”的观点,强调在判断是否为等压过程时,关键要注意环境压力是否维持恒定。  相似文献   

2.
金霞 《语文知识》2014,(10):78-80
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内蕴丰厚,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广大学生对名言警句不仅要做到“积累之功,存于一本”,而且要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了提升广大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灵活引用名言警句的能力,现对2014年高考骄子灵活引用、“给力”观点的六种技法作一简介。一、引发观点以引用的名言警句作为“引子”,自然而机智地引出或生发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考点指津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对文章中运用的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主张、态度和感情作出具体的评论。2.一般从理解或综合分析角度考查“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考查的是:(1)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否健康,观点是否正确、深刻;(2)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3)表现的人物、事件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4)指明思想观点的  相似文献   

4.
[作者审题构思]“同学的差异在于课余”这则材料写作的重点在于“课余”二字,若写驳论文,首先就应当从理论或实例驳倒这个观点,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我大体把学生分为四类,然后从每一部分分论,因为这样的文章举实例不大典型,所以我便从理论上加以说明批驳,每一类一段,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并确立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在论证同时,又引用一些古误、名句,可使读者更容易地认识到所给观点的荒谬性,并能很容易地接受我的观』6。【指导老师点拨]组织同学们参赛时,十几个题目就此题同学们选用的较少。当看到韩亚斐这…  相似文献   

5.
关于著名诗人蔡文姬的生平,《后汉书·董祀妻传》的记载失之简略,有些问题含糊不清。一九五九年,在讨论《胡笳十八拍》的时候,郭沫若提出:(一)她是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被右贤王去卑属下的匈奴人虏获的;(二),到南匈奴后,她作了左贤王的王妃;(三),曹操是“从文化观点出发”将她赎回的;(四),她回来后根据记忆录写出她父亲蔡邕的遗著四百余篇。从那时以来,郭氏的这些看法,一直被一些人视作不刊之论,在报章上、书刊里,经常加以引用、发挥。那么,郭说是否可以作为定论到处引用呢?我以为大可怀疑。本文就想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察郭说是否经得起史实的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1.借助文学作品设疑。一般来说,文学作品,语言精辟、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借此设疑,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如讲述隋朝开凿大运河时,引用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并提出问题:该作者对隋修建大运河及隋炀帝持什么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进行评述。上述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借助人物语言设疑。如讲述美国内战时,可引用马克思评价林肯的一段话:“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  相似文献   

7.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是一篇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短论。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列举大量史料,引用了我国古代著名学者的言行,从不同方面逐层深入地阐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一、围绕中心、层层推进文章的开头,引用了两位古代哲人的话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方面,论证为什么“学者先要会疑”。其  相似文献   

8.
探索邓小平同志的公关思想,是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内求团结”这一角度从拨乱反正,排除动乱因素,加强思想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个方面论述邓小平同志“在稳定团结中求发展”的公关思想,并在论述中引用小平同志的基本观点以印证。  相似文献   

9.
孙过庭在《书谱》中引用了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议其断割”语,人多认为应该是肯定性引用。本文根据孙过庭随后所云的“语过其分,实累枢机”,从曹植观点本身的局限性、《书谱》在此处谈的主要是鉴赏,以及曹、孙二人并不具有可比性三个方面,认为孙过庭与曹植在鉴赏的观点上并不一致,孙过庭主张一种能够不囿于所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鉴赏观,并真诚地呼唤“玄鉴”者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为辨明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否长期兴盛的问题,采用了辨析概念、引用论证、比较等方式,着重从文化角度探讨,认为"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兴盛"的观点缺乏充分、确凿的证据,因而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1.
一、观点材料化 材料丰富才能观点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用科学准确的材料,说明观点、概念、原理,使观点、概念、原理从材料中逐渐显露出来。选材要新颖,如此才能增强说理的趣味性。讲述“天下父母心”,我充分利用《伟大的母爱》这一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发掘信息,找到与教材相一致的观点。精心选用材料,引起学生共鸣,启迪学生思维,是思想品德课散发独特魅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问题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本科教育到底是否应该划分不同的类型,是否承担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从而包含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本文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和技术人才与技术教育的崛起着手,分析我国本科教育的科类分布情况。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典型实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的引证,引用国内若干学者力主本科教育应该划分不同类型的论述,得出“本科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并追求教育类型结构的合理化,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结论;通过国内外有关概念的对比,认为我国本科教育层次所实施的高等技术教育,应该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进而表明“确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本科层次的应有地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客观需求,既忽视不得,也延误不得”的观点;提出“目前少量试点,今后根据社会实际需要逐步发展”的建议。 本科教育到底是否应该划分不同的类型,是否承担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从而包含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本文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和技术人才与技术教育的崛起着手,分析我国本科教育的科类分布情况。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典型实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的引证,引用国内若干学者力主本科教育应该划分不同类型的论  相似文献   

13.
引用应当严肃四川省金堂县教师进修学校陈家西引用,就是在说话行文当中引人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故事等),借以说明问题、阐明观点、增强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引用”,首先要正确理解引文的含义,直接引用要原文照录,还要加上引号(成语可加可不...  相似文献   

14.
考查考生是否了解作者或文章中某人的观点与态度,要求考生能够辨别文章中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引用了他人的观点,哪些是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直截了当地提出,有时却隐含在字里行  相似文献   

15.
引用的一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说方法,在文章中恰当引用经典著作里的话语或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论,对论证或说明文章的观点,既显得直接、简洁,又具有雄辩的力量。当然,引用时应如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必修)课文《简笔与繁笔》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题干所指出的那样,“必须经过严格选择,不能随意滥引”。所谓严格选择,一般说来,就是所引内容要能恰当地说明文章的观点,做到据论一致,并且要同文章的上下文联系自然,配合紧密。引用时,还应该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不能牵强附会或断章取义,更不能故意歪曲或篡改原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引用问题上存…  相似文献   

16.
梁树森 《物理教师》2008,29(3):9-11
近年来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对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观点的简单推理给予高度重视.多数高中教材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这一推理,称其为“巧妙的推理”,高度赞赏其“逻辑的力量”,推崇其为科学推理的典范.笔者经反复思考认为,伽利略的这一推理并不严密,存在逻辑上的错误,教学中不宜引用.为了说明这个看法,需要先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谈起.  相似文献   

17.
所谓引用,它又有“引语、用典、用事、引经”等多个别名,是一种有意借用现成话,如语录、格言、熟语、诗文名句、俚语和歌谣等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说明观点或者驳斥别人观点的修辞方式。引用在写作中极为常见,它是一种表达力很强的多功能修辞,可以用于文章的标题、题记、开头、  相似文献   

18.
一、巧用网络日志,突破教学难点将网络日志引入课堂,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讨论,使知识目标与情感传递顺畅衔接,体现了观点的真实性,具有时代感。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角度看,引入网络日志进行知识的探讨、观点的交锋和深化,可以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气呵成,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九年级第一课“不做‘看客”,我引用博文《武汉88岁老人摔...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七年九月八日,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教授及邓福星博士一行三人来我校,并在当天上午在学校礼堂作了专场学术报告.王朝闻教授从他年轻时看到的一幅对联:“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谈起他的审美观:“用我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客观对象,认识客观对象.不仅凭别林斯基怎么说,车尔尼雷夫斯基怎么说?如果这样,自己怎么说呢?别人的话可以引用,但别人也可引用,不能因为说你引用了别人的话,这话就成为了你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出现》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第二题,要求“列表说明这篇课文引用了哪些关于人类发展的考古资料,用这些资料说明了哪些观点”,《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