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于中国新闻工作者,索尔兹伯里这个名字应当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线采访,之后写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这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业绩,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在美国以及许多欧洲国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它的中文译本,打动了海内外无数炎黄子孙。早在上世纪40年代,索尔兹伯里就已经是名记者了。1948年,在担任《纽约时报》驻前苏联记者期间,他率先报道了乌克兰大饥荒;这一组报道,获得了当年普利策新闻奖。1950年,他奉调回国,在《纽约时报》编辑部当记者。当时《纽约…  相似文献   

2.
1971年,越南战场依然硝烟弥漫。3月,《纽约时报》获得了一部《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史》的研究报告,通称“越南档案”或“五角大楼文件”。6月,《纽约时报》开始刊登这部绝密文件。联邦地方法官下令《时报》停止刊登。官司一直打到美国最高法院,最后仍以《时报》胜诉告终。那么,《纽约时报》是怎样获得这部绝密文件的呢?索尔兹伯里《无所畏惧、无所偏袒》一书披露了不为世人所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3.
记者这行职业在人们眼中地位还是挺高的,何谓“忍辱负重”呢?请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大半生涯中就有过几次不平常的经历。一是1954年他从莫斯科(驻苏记者)调回国内,当时已是很有名的记者了,而报社某些头儿,对他抱有成见,却让他回编辑部坐了一阵冷板凳。后来,竟让他去报道纽约市的垃圾清理工作。这是一项例行的报道,通常由实习记者去完成,现派一位名记  相似文献   

4.
传媒资讯     
《纽约时报》尝试公众捐助式报道据《中国新闻出版报》:美国《纽约时报》在科学版登载的一篇文章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新闻运作模式。文章作者在采访等方面的费用并非由报社提供,而是由公众和机构捐助。这篇文章跟踪报道了漂浮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巨大垃圾堆。文章作者林赛·霍肖虽说的确是一名新闻人,但并非《纽约时报》旗下的记者,而是一名  相似文献   

5.
索尔兹伯里何许人?他是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美国文学艺术学会主席,全美作家协会主席,曾获得国际普利策新闻奖.我是拜读了这位“老外”于76岁高龄(1985年)撰写出版的被称为斯诺《西行漫记》续篇的大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后,产生出学习他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的.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访中,“抢”字值千金。然而,千万别抢过了头。美国著名记者.后升为《纽约时报》副社长的特纳·卡特利奇,在他所著的《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一书中叙说了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次最惨痛的失败”。那就是因为他抢过了头。1927年春,密西西比河洪水泛滥。特纳·卡特利奇当时身为《商业呼声报》记者,前去报道水灾。他从伊利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介同赞助搅在一起,模糊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公众对新闻媒介的可信度产生怀疑。有人认为这是商品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有人大声疾呼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报刊的严肃性。中国有这种情况,西方国家也有这类现象。 1975年,美国一家名叫泽罗克斯的复印机制造公司曾资助发表在美国《老爷》杂志上的一篇长达23页的特稿《美国游踪》,付给此稿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稿费和其他开支5.5万美元,公司还在《老爷》杂志上刊登11.5万美元的广告,不意随之引起一场风波。美国著名作家怀特在报上撰文就此事提出异议,认为公司不应采取这种手段来促进其商业利益。泽罗克斯公司立即致函怀特,问他为何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又一次翻开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笔者在欣赏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独特的描述、透视的同时,不由的为他执著地访问长征的“长征”而惊叹。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很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索尔兹伯里一直铭记着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关于长征的意愿:“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他矢志做斯诺意愿中的“有人”。1984年,他专程赶到我国,毅然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然而,他的此举是何等不易。昔日长征路,不少地段至今依然艰…  相似文献   

9.
美国《纽约时报》所属阿诺出版公司于1970-1971年翻印了一批自十八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方(主要是英、美)所出有关俄国和苏联的书,列为《俄国丛书》出版,共九十一种。北京图书馆已收藏四十九种。这些书的作者,绝大部分亲自去过俄国和苏联,或在那里任职工作,或在那里旅行、探险。丛书以回忆录、日记、书信集、记者报道、旅行札记,游记、历险记等形式发表。这些书涉及十月革命前后的仅占种数的八分之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0月,正当中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十周年的时候,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哈里森·伊文思·索尔兹伯里的新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同时在纽约出版。这样的巧合,使我们对这本书的问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尔兹伯里是美国的一位名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五六十年了。他写了很多著作,又多次得到各种新闻奖,在美国《名人录》中有他的名字。在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11.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成为第一个突破国民党封锁采访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外国记者。斯诺当时是怎样去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的译者曾写信向斯诺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了解。1983年6月,她寄来《斯诺是怎样去陕北的》一文,记叙了当时我地下党协助斯诺访问的一些情况。现将这篇译文刊登于后,文中所述史实,没有核对,个别地方作了删节,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前些年,著名戏剧家曹禺在访问美国时,美国有许多新闻记者纷纷慕名往访.一次,有个《纽约时报》记者访问他,虽然只有礼貌地向曹禺提了几个问题,过后却在报纸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谈了许多曹禺都意想不到的事,而且文章中引用的有关曹禺的事实材料又是那么准确无误、有根有据.对此,曹禺同志深有感触,他说:看来要当好一名新闻记者确实是不容易的,好象得有一  相似文献   

13.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2,(1):72
正观点:《人民日报》转引外媒评论: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将活得很昂贵2011年12月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的日子。人民日报报道转载了一些国际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积极评论。美国《纽约时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成为名列前茅的贸易伙伴,世界各地的公司和消费者均从中受益。新加坡《联合早报》:一名美国记者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中指  相似文献   

14.
“无论从经验还是从才干来讲,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都是美国本世纪最优秀的记者之一。”这是美国作家戴维·哈尔伯斯坦对索尔兹伯里的评价。一个记者梦寐以求的普利策新闻奖并不能说明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倒是人们对他作品的赞赏,却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欣慰和乐趣。特别是他那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以下简称《长征》),给人以激励和启迪。索尔兹伯里在写完震撼世界的中国25000里长征的著作之后,现在正为撰写《新长征》紧张地采访。  相似文献   

15.
听说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第六次来访华,我怀着仰慕之情,经陕西省对外友协副秘书长安危引见,在他下榻的人民大厦客房走访了他。噢!他就是八十高龄的索尔兹伯里,满头银丝,精神矍铄,一见面,就笑嗬嗬地招呼我们落座,不等提问,便单刀直入地谈起此行的目的:“我这次来华,是专程到延安采访的,为写一本‘新长征’的书搜集资料。这部六百多页的书,去年八月开始动笔,计划两年内完成,重点反映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长征的丰功伟绩.”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赴苏联跟踪战争的著名记者,和埃德加·斯诺一样,早就在新闻界负有盛名,后来担任美国“纽约时报”副主编,是研究苏联问题的专家。如今他仍是壮心不已。我拜读过他的杰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成为第一个突破国民党封锁采访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外国记者。斯诺当时是怎样去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的译者曾写信向斯诺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了解。1983年6月,她寄来《斯诺是怎样去陕北的》一文,记叙了当时我地下党协助斯诺访问的一些情况。现将这篇译文刊登于后,文中所述史实,没有核对,个别地方作了删节,仅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17.
1971年,《纽约时报》记者尼尔·谢汉获得了一份47卷的祕密报告,题目是《美国关于越南政策的决策过程史》。1971年6月13日、14日、15日,《纽约时报》发表了这份长达7000页的秘密报告中的部分内容,轰动了整个西方。随即,司法部指控《时报》危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0月16日晚,八万名红军战士跨过江西境内的于都河,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长征.对此,当时的中国报纸没有任何报道,而<纽约时报>也是事隔一个月才有篇6行字的消息.50年后,<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沿着红军长征路线步行,重新体味老一辈革命者在长征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看看革命老区的人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与此同时,一位美国记者也正在费尽心机地考证长征路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就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曾担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的索尔兹伯里.  相似文献   

19.
上任6年来,布什总统讨厌《纽约时报》,因为它经常刊登一些令白宫感到难堪的文章。在布什总统和切尼副总统出访的专机上,其他美国记者可以搭乘,《纽约时报》记者却上不去。尽管如此,创刊于1860年的《纽约时报》仍是美国质量最高的一张报纸,也是读者最喜欢看的报纸。  相似文献   

20.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