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含义、理论基础、相互关系、实践体现等.相关研究改变了仅以教育的适应性来理解教育与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局限,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尚存在基本概念含糊、理论视野有待扩展、实践问题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今后的相关研究要廓清基本问题,更新扩大理论视野,拓展深化实践问题的研究,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  相似文献   

2.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超越历史发展的已有阶段的可能性的探索,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在我们对这个历史阶段超越的可能性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理论视野上和研究方法上的误区,要走出这些误区,首先需要做的是完整而全面地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文献的全面考察,对上述理论和方法上的误区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正确地理解“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孙向红 《考试周刊》2012,(51):140-141
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独具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是中国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它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作者从三个方面谈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心得和体会:一是贴近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启迪学生思维;二是感受生活链接历史现实,有效关注学生发展;三是体验生活搭建实践舞台,有效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而研究其劳动教育思想离不开对其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对杜威教育思想的革新、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对增进民众福祉的探索构成了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之中,其注重教育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彰显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是:中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学校和教师要面向真实生活环境,满足实际生活需要,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念;要拓宽劳动实践场域,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增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实践育人要求,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创造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创造教育理论有很多独到之处。陶行知所提倡的创造教育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更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社会的适应与超越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首先要着眼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当前的社会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认识到何谓教育与社会的“适应”,何谓“超越”,认识到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以教育实验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及其追随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将外国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尤其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优秀成果,与改革中国社会,主要是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努力创建中国新教育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产生和形成的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因此,毋庸置疑.陶行知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8.
提倡教育实验,主张设立实验学校,是陶行知的重要思想;广泛设立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强调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特色和传统;切实加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建设,是进一步深人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适应与超越是教育介入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取向。"适应取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强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单向服务;"超越取向"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突出教育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引领。适应与超越并非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解决不同问题的一般策略。两者之间也不是上位与下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问题指向的并列关系。当前教育改革需要两种取向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应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既是对一些传统的扬弃,也是对一些传统的继承。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为了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充实完善我国的教育思想宝库,需要研究历史上教育家们教育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与发展轨迹,探求其发展的规律,从实践上把握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有选择地吸收他们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