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档案学范式承载于档案学科制度结构,它的转换依赖档案学科制度权威出版物和制度结构体系的变化和调整为表现途径。这导致档案学范式的转换过程,也伴随着满足个人职业期望和强化学科独立合法性认同两种具体利益效用的产生。专业认同度是档案学科制度建设和档案学范式存在的前提,也决定着档案学与知识中心的距离及共同体的职业地位。由于档案学共同体理性人的群体趋利性,档案学共同体推动档案学范式转换必然隐喻着提高档案学专业认同的原动力诉求。而这种诉求又依循两种具体利益效用外化为档案学科精英动力路径和档案学科知识中心化动力路径。因此,档案学范式转换是一个动力机理过程,依其发生机制可以尝试构建档案学范式转换动力机理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2.
库恩的范式理论对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起,档案学领域也一直在关注范式的研究。特里·库克认为存在证据、记忆、认同、社会(社区)四个档案学范式。我国学者从范式演进规律和学科属性等角度出发对档案学范式作了大量研究。但目前档案学范式的概念亟待厘清。文章通过分析档案学范式转换形式和范式发展规律,提出档案学范式整合发展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丁华东的《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和陈祖芬的《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为例,探讨当前档案学界以范式理论为依据,论述档案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视角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4.
档案学范式研究作为以档案学为研究对象的档案学元科学研究内容之一,它对于档案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指导和规范档案学研究,形成档案学研究范式:激发档案学人的主体意识,促进档案学学术发展;强化档案学学科独立性,捍卫档案学学术尊严;提升档案学研究理论深度,拓展档案学元科学研究"四个角度全面阐述档案学范式研究对于档案学发展的学科意义.  相似文献   

5.
档案学范式演进中的学术热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档案学术热点纯量变部分推动了档案学学术研究成果的纵深发展、档案学亚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壮大,扩大了档案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反响。档案学术热点化不是档案学范式转换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它可能对档案学范式的质变产生助推作用。档案学共同体可以从学理、实践和发现冷门研究的价值三方面对学术热点进行科学调控。  相似文献   

6.
《兰台世界》2018,(Z2):199-200
<正>一、范式、档案记忆、记忆宫殿概念理解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一书中系统阐述的,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由于范式理论对研究科学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被不同学科的学者用来作为分析自身学科发展的理论工具。档案记忆观是20世纪末兴起的档案学  相似文献   

7.
陈祖芬在《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档案学共同体是进行档案学科学研究,拥有档案学范式的科学共同体。他们是致力于档案学学习、研究和实践的一群人,是档案科学的主体。作者在分析"档案学共同体能力发挥的状态"时认为:档案学共同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档案学发展的推动上。就目前情况看,档案学共  相似文献   

8.
图情档一级学科的更名为档案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活力,同时对档案学学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学科定位、研究范式、学科关系三方面介绍了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框架下档案学学术交流环境的变革,通过对我国档案学领域学术交流现状的分析,对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框架下档案学学术交流的问题及提升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一级学科更名后促进档案学的学术交流与繁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得主要体现在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新的评价标准和新的研究语境三个方面;失主要表现在其存在事实性错误、理论深度挖掘不够、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三个方面.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应以批判性眼光审视范式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以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范式成长与范式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对档案学研究产生深刻影响,一系列新的后现代档案学理论得到成长发展.从范式角度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发展趋向进行分析,认为从范式成长来说,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范式带来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扩展和研究范畴的拓宽、档案学研究视角的多元与跨学科研究的丰富,它将持续成长并继续冲击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范式;从范式批判来说,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范式遭受到既有范式甚至是其自身的质疑、批判和否定,包括带来档案虚无主义、碎片化和档案职业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1.
档案学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引入为研究集体的档案学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本文从档案学共同体的概念入手,对科学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共同体与档案学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档案学共同体的研究有利于筑守学者精神家园、规范档案学术研究和推动档案学科发展。档案学共同体应从成员准入、建设层次和核心要素等三个方面进行自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再论网络档案学及其学科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网络档案学研究现状并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出网络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性,且从战略、理论、实践三个视角分析如何构建网络档案学学科的实践路径,明确指出构建网络档案学是网络环境下档案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档案学人对于档案学研究的天然好奇心和满足于成果认同的好利心,构成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微观动力基础.档案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上位学科的整体推动与相关学科的开放式学习,共同在理论上驱动中国档案学的繁荣.社会的需要尤其是档案职业的需要,在实践上为中国档案学提供发展的环境与土壤.而由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联合形成的档案学科学共同体,则从制度层面为中国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档案学术共同体 1.档案学术共同体及其构成 档案学术共同体“是致力于档案学学习、研究和实践的一群人,是档案科学的主体,是进行档案科学研究,拥有档案学范式的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吕颜冰 《档案》2015,(3):13-16
我国档案学学术分期的方法目前有时间分期法、范式分期法、学科制度分期法,这些分期方法为研究我国档案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各有特点的研究视角,但也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文章认为,在学术分期中每一划分标准的平衡对于全面认识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运用不同标准对档案学学术分期进行划分时,还应当正确把握其理论假设与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6.
数字人文研究体系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给图情档学科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数字人文对档案学研究的影响多体现在理论前瞻与对象选择层面。如何推动二者在研究路径与方法层面的深度交互,充分发挥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的效用,发掘档案资源的多维价值,是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研究路径与方法变迁的依据及映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发现”“重构”和“故事化”三原语为主线的档案研究路径基本模式,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其次,基于档案价值视角将三原语操作化为具体的技术序列,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微观技术系统。最后,以吴宝康档案数据为案例对象,对所提方法论及技术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重组,将对档案学理论、实践方式以及学科间的深层交互产生一定影响。图11。表2。参考文献40。  相似文献   

17.
论档案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与学科范式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高学术主体的主体意识和知识自觉 ,建构学科范式 ,是当代各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成熟的标志。本文对档案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与学科发展、范式理论及其学术意义等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就档案学科范式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激发学者的理论兴趣 ,推动档案学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运用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解析档案学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于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模式,梳理了档案学的三个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及其范式转变的过程,力求清晰地阐释档案学的发展脉络,从中揭示档案学学科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文章最后展望了档案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系列档案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霞 《兰台内外》2013,(5):31-31
近代档案史料的新发现及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发掘、整理与研究,不但推动了传统学术的发展、直接催生了几门国际性的显学,也对我国档案学的产生、档案学分支学科的拓展研究、档案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意义。学术界对近代新发现档案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构成了我国档案学产生的源流之一,也为我国档案学传统范式—档案史料整理理论范式的发展提供了学术资源和能量。  相似文献   

20.
卢呈 《云南档案》2013,(7):49-51
学科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该学科发展规律的把握,也关系到该学科历史研究的基本路径问题。本文回顾了当前学界关于档案学学术分期的各种观点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反思性地提出档案学学术分期可以采取的划分标准,进而突出学科融合与范式转化在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