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吴秋雁 《学语文》2023,(5):23-25
<正>【单元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任务群,其人文主题为“至情至性”,所选篇目为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通过本单元研习任务群的目标引导,既要关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的获得,也要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教材分析】《陈情表》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讲课文。  相似文献   

2.
<正>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共四课,围绕“至情至性”这一人文主题,选入了《陈情表》《项脊轩志》《兰亭集序》等六篇文章。这些课文充满作者的真情与个性,历经千百年,依然以其真诚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学习了这六篇课文之后,本单元的写作任务聚焦“说真话,抒真情”,在“单元研习任务”当中设计了这样的写作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五个“研习”任务群之一。如何落实该任务群,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以《氓》的课堂研习教学为例,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专题研习的一般路径,运用“对接课标,聚焦任务,同类延伸,深度拓展”的策略,以达到提升课堂研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程修平 《学语文》2024,(2):22-25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先秦诸子学说,研习三篇文章的思想及背景,探讨先哲在探寻理想社会形态中的入世和出世思想,融通语文学习和经典文化,让经典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包含两篇史传(《屈原列传》《苏武传》)、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个完整的历史类散文专题研习单元。设置“开启历史人物档案,探寻中华文化精神”专题学习,以制作“中华历史人物”纪录片为核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史传文学的人物表现艺术、史论文学的说理艺术,充分感受屈原、苏武的爱国精神以及史家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明确指出文化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载体。然而,由于教师缺乏对“真实情境”的正确理解与运用,致使学生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研习时难以深入。研究表明,借鉴概念隐喻及人类学情境学习观可以得到“真实情境是动态的充分参与过程”这一概念隐喻。借助“共时”“历时”概念可以建构语文“真实情境”模型。以儒家经典《论语》为研习案例,进而生成强调思辨与表达的研习策略。  相似文献   

7.
第11期《山花》上半月,“头条白荐”是王松的中篇《杜丽娘》。小说中那个名叫杜丽娘的女人总是受冥冥之中的克夫命控制,却居然能安之若素。自从丈夫谌三羊死后,提亲的男人总是离奇死亡;她接连给柳大枪、孟枚等男性带来灾祸,最后却平心静气地接受了麻脸。如果说文学经典《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至情至性的化身,那么这里的杜丽娘则逆来顺受、  相似文献   

8.
在任务群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师生对教材部分内容的心生畏惧而导致实施过程浅白化,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一些经典作品因艰涩而产生的陌生化,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中对部分作家望而生畏的距离感,导致难以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本文以《屈原列传》《记念刘和珍君》群文读写教学设计为例,探究学习探究内容的重组、学习素养目标的界定以及学习方法维度的建构,思考学生与教材、古人与今人、课堂与课外等,甚或是学生与老师“双向奔赴”的契合点,让课堂变得既充实深刻又生动立体。  相似文献   

9.
余倩雯 《学语文》2024,(1):77-79
长久以来,《陈情表》被称为“至情至性之文”。然而,“陈情”之道,绝非“忠”“孝”二字那么简单。读《陈情表》,须了解晋武帝、李密这两位“言不由衷”的语言大师的博弈,感受“君心”与“臣心”的碰撞,体悟“虚情”与“实意”的微妙,方能洞悉“至情至性”之外的“别有用心”,走出主题单一、认知固化的陈旧藩篱,直抵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10.
<正>归有光先生的《项脊轩志》曾出现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教学时,老师们通常的做法是从文中情感表达的关键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入手,梳理悲喜的内容,通过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悟其内心复杂的深沉情感。在统编版教材中,这篇文章被编入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隶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那么,在任务群视野下,对标“专题研习”的学习方式,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有怎样的变化,该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并加以落实,这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石钟山记》是高中语文课程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教学篇目,依据教材的框架设计,“研习”该文所指向的语文素养目标应有三点:通过诵读、涵泳与品味理解文意,把握思想情感及文化观念;理解作者以特有的语言形式抒发情志的方法 ;品析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需要注意的是,从内容到思想情感再到文化观念,其“把握”的方式都不是“告知”,而是主动的发现和体验;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是近年来文学批评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白鹿原》的经化历程为对象,认为《白鹿原》经过初期的“文学史经典”、“批评家的经典”“ 行性经典”的三重定位,再到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再经过“评奖风波”和“版本之争”,最终确立了它的经典性地位。同时,本文还揭示了存在于当代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是谁维护着何种经典”-的特殊涵义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岳 《现代语文》2007,(2):36-37
江苏版语文教材(必修五)建议教学《项脊轩志》时采用“文本研习”的形式,并设计了这样一个研习的切入点——《项脊轩志》中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说说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喜,又因为什么而觉得可悲,它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  相似文献   

14.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这三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三礼”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相似文献   

16.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描述中提出,此任务群研习“旨在大体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中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品性.(1)专题一《向青春举杯》的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2)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的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3)专题三《月是故乡明》安排一些综合性的语文活动.(4)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搜集文章,同地理组联手组织“爱我校园”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问题式学习是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探索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冯熔老师的《老人与海》教学设计围绕着“问题的提出、研习和解决”这一思路展开,通过研习任务导向,让学生探究、突破、解决问题,最终以语文“素养”抵达彼岸。一、紧扣单元任务,提出“问题”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相比,更注重“专题性”和“探究性”。梳理“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可知,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论语》学习机制,应用“124”模式在校园中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园中营造了“研习”儒家经典的氛围,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另辟新径.  相似文献   

20.
《心灵花开》(《〈经典诗文选粹〉展示性阅读》)是我校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校本教材。本书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为编写依据,与天津市教科院“十一五”重点课题“展示性阅读研究”相呼应。全书精选100位作家、诗人的经典名作为诵读文本,每篇后附【我介绍】【我展现】和【我成长】三个梯次的展示性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