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忘知识分子的一点责任心”,是王元化先生在1995年初致林毓生先生的信札中说的一句话。这一年王先生已七十五岁。王先生的文章和著作以往读过不少,由江西教育出版所出三卷本《清园文存》是其著述精华的结集。全书分为十类,我选读了“思想史篇”、“人物篇”、“书信日记篇”、“掌故篇”和“自述与自著序跋篇”,在广博的内容中,“不忘知识分子的一点责任心”仍可视为所有文字的浓缩,或者说是几十年学思历程的写照。在  相似文献   

2.
在首都举行的建国三十五周年大庆的游行队伍中,知识分子队伍有点不那么整齐,不那么规格化。特别是到天安门,队伍突然展出了一条横标,上写四个大字“小平您好”。知识分子的这种表现,在下面引起了不少的议论。有的说:“你看,就数知识分子队伍乱。”有的说:“这才显得有生气,活泼,他们又不是部队。”有的说:“那个横标,小平后面连个同志都不加,太没一点礼貌了。”有的说:“这样才亲切。”有的  相似文献   

3.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的界定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里不想介入经院性的讨论。卑之无甚高论地说知识分子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或集中体现者,传播者乃至创造者,大概是通得过的。当然,也有过“知识分子最无知识”的高论,但“高论”是只能以高论实即胡说视之的。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个对称词,即“士人”。而且士人似乎还只限于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有别的称呼,叫“畴人”即“筹人”。其实,士人和知识分子对称的确定,是在汉朝以后。这事曾使北洋军阀时期当过总长的学者章士钊出过洋相,他把“二桃杀三士”解读为“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是经鲁迅杂文顺便带到而为大家  相似文献   

4.
王茂跃先生在《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不宜过高》一文(以下简称王文)中提出:“该理论对我国并不适用。”①我们认为,王先生的意见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王先生。一、我国没有“半现行文件”吗?王文认为:“为什么说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5.
2000年10月12日,我挺着七个月的大肚子坐在县委组织部长的面前。她问我:“你愿不愿意到组织部做档案工作?”我没加思索就回答说愿意。她又问我为什么?我至今仍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时说的每一句话:“我觉得干档案工作更能发挥我的书法和手工特长,再说,我是共产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工作。”那时的我甚至连“组工干部”这个词都不知道,想法就这么单纯。  相似文献   

6.
九分作人,一分作文“写新闻要九分作人,一分作文”,这是某坦克师政治部刘同福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D某团报道组战士小王,每年都在报刊上见稿几十篇,被官兵们称做“小才子”。面对成绩,小王开始有些骄傲自满了。有时跟战友们相处,他说大家没知识,没文化,档次低,谈不来。股长给他布置工作,只要不对他的胃口,便置之不理。还说:“自己能写稿,调到哪里都可以”。刘主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利用下部队的机会找到小王,跟他谈心。刘主任给他讲述立身处事的道理,作人与作文的关系,使小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快摆正了自己的位…  相似文献   

7.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家,书评作者多为知识分子,他们也热望自己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丰硕的成果,从而成名成家,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可是“书评家”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要说在今天,即使是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似乎也难找到一个。比如听说书评界的同志要编一本书,介绍中国自古以来为书评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人数相当可观。这些人均以“书评人物”名之。“人物”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书评家”自然还相差一大截。这是不言自明的。那么是不是的确没有书评家呢?我看不  相似文献   

8.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哲学命题。要谈网络,就不太适合这般严肃了,尽管说认识“网络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一样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这个“弱智”和“庸人”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德华·萨义德和苏珊·桑塔格在2003年和 2004年相继去世后,关于知识分子已经“消失”的哀惋之声不绝于耳。不久前,被称作中国“知识分子良心”的巴金离世,也在很多人内心深处唤起了颇为相似的感受。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今日之“良心”何在?这个问题切中了这个时代的一大要害——知识阶层的沉默或媚俗,精英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期刊的评价与“核心期刊”——与王振铎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振铎先生发表于《出版广角》2000年第12期上的文章《质疑“核心期刊”论》(《新华文摘》2001年第4期转载)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核心期刊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说核心期刊“已闹得我国编辑出版界搔首踟蹰”,甚至“泛滥成灾”,“应尽快弃置不用”,或加以严格限制。笔者在此就该文的一些观点与王先生提出商榷。一、学术期刊的评价办法王先生的批评所涉及的实际上是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核心期刊”这个概念是就学术期刊而言的,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学术期刊的评价,所以以下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震还是不震     
李承鹏 《视听界》2010,(5):11-11
有人批评冯小刚在撕一个民族的伤疤。不带这么表扬他的,这么多年来国家机器和知识分子一直在帮助电影界捂伤疤,撕伤疤这样的善举至今我还没在公开院线里看到,说冯小刚撕伤疤,是在揭发审查部门把关不力。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企业报记者协会、学会,于9月5日至10日在无锡举办企业报新闻业务研讨会,会风正,收获大。说它会风正,因它牢牢抓住会议主题,时间安排紧凑,不尚空谈,扎扎实实研究讨论新闻业务。说它会风正,还因它既没“啃床腿”,也没发纪念品,给与会代表带回去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新闻业务知识以及办报经验。  相似文献   

13.
采访过许多计算机行业公司总经理,但从未像这次采访王磊先生那样难。难,是因为王先生太忙,笔者实在不忍心打乱他的工作安排。与漫长的等待相比,采访过程简短、紧凑而又充实。由于时间紧,刚一落座王先生便直率地说:“系统集成的关键在服务。而联想系统集成公司(简称LAS)是系统集成的服务专家。”  相似文献   

14.
王先生因肝肾阴亏去一家医院中医科就诊。医生经望、闻、问、切,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为王先生开具处方,其中有一味炙首乌。王先生拿着处方到一家药店去抓药,调剂员收方后,告诉他炙首乌没货,建议用生首乌代替。王先生不明药理,就听信了药店调剂员的意见。谁知服  相似文献   

15.
近来,大家在谈论观念更新中,承认每一项重大改革都是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或者用我们过去惯用的话说是“思想先行”的。新闻领域也不例外。新闻改革与新闻观念更新是相辅相成的。几年来的实践说明,哪里能适应正在发展着的新形势,思想新,观念新,哪里的改革就有成效;反之,思想旧,观念旧,还在固守一些该变革而没变革的条条框框,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6.
宋志标 《青年记者》2005,(11):16-16
媒体权力的诱惑、受众市场的压力,在如此难堪的困境中,新闻记的价值观被迫萎缩,该到哪里寻找终极的栖身之地?当记被围攻、暴打至无力还手之际,记丧失的职业尊严又凭借什么去一点点修复?在对于价值的创造和维护上,新闻记的遭遇让人想到了“知识分子”.无疑,知识分子是理念最忠诚的守护和最坚定的信仰.但是,记是知识分子吗?  相似文献   

17.
“人人都在找爸爸,不管是亲爸爸还是干爸爸,好像没爸爸减没办法做事,没办法往前走”。1月8日,买卖宝CEO张小玮在发布会上说。张小玮说,买卖宝的“爸爸”是用户。  相似文献   

18.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19.
“老公”这种动物是会在家里的电话响起时大叫:“电话!”却从来不会亲自拿起电话筒的。有一个老公从客厅跑到浴室告诉老婆说:“电话!”他老婆问:“是谁打来的?”那位老公懒洋洋地说:“我怎么知道.我还没拿起电话筒呢.”  相似文献   

20.
尚杰 《网络传播》2006,(2):78-79
去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本好书《知识分于都到哪里去了》(富里迪著,戴从容译),书名就很新颖。所述问题,虽然是针对当代西方知识分子,但对我们,也极有启迪意义,因为在一个已经“全球化”了的世界中,知识的问题已经是世界性的,知识分子的状况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